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滇东南的南温河变质核杂岩由变质内核及盖层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以基底剥离断层相分划,该杂岩是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部分。对该变质核杂岩的研究,将对滇东南地区的地壳演化认识及矿田勘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东旭  许顺山 《地质论评》2000,46(2):113-119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康马热伸展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亚亚带内沿定日-康马一线展布近东西向变质核杂岩带,在这个带上康马变质核杂岩是一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核部由花岗岩及花岗岩边部片麻岩组成,岩体之上分别为早古生代构造片岩带、石炭-二叠纪褶叠层带及三叠-白垩纪板岩带组成。  相似文献   

4.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 孙家湾- 稍户营子正断层) 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5.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6.
变质核杂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显  谢国刚 《江西地质》1996,10(2):149-159
变质核杂岩理论产生于北美科迪勒拉的盆岭省,2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本文总结了典型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形成模式,最后,对比了华南地区与北美科迪勒拉盆岭省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的相似性,认为华南地区中一新生代存在形成变质核杂岩的基本条件,该理论为认识华南地区一些复杂地质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通过分析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揭示了在辽南庄河栗子房地区存在另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栗子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3层结构和5个部分,即由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的下盘、由不同层次的构造岩组成的中部拆离断层带以及由前寒武纪沉积盖层和白垩纪伸展盆地构成的上盘。栗子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NWW向SEE方向运动,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和万福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可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同时,变质核杂岩与金矿床成矿关系密切,栗子房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带附近可作为下一步金矿勘查的重点工作区,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1 区域地质概况 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1-3]出露于中越边境,地处南华地块与扬子地块、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是探讨华南西段大地构造的重要窗口.该核杂岩的核部由韧性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元古界猛洞岩群和加里东期南温河花岗岩组成,过渡层主要为韧脆性变形--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元古界(?)新寨岩组,盖层由脆性变形--变质微弱的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构成,其间为多条韧性剥离断层和脆性正断层所组成剥离断层系分隔,并为变形--变质微弱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侵入.  相似文献   

9.
辽宁南部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结合白垩纪沉积盆地组成与结构、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在辽宁南部辽南变质核杂岩东侧存在另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万福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拆离断层带由不同层次构造岩构成,上盘为元古宇岩石,下盘是太古宇岩石和就位于其中的同构造花岗质侵入体。万福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辽南变质核杂岩构成一个变质核杂岩对,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该变质核杂岩对的厘定可能为阐明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以及岩石圈减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阜平、赞皇隆起是中新生代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太行山阜平、赞皇隆起是中新生代变质核杂岩牛树银(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050031)太行山区至少自燕山运动以来就显示出以伸展体制为主的变质核杂岩演化模式,阜平隆起(9000km2)、赞皇隆起(3850km2)是两个典型的变质杂岩核,中上元古界及其以上...  相似文献   

11.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变质核杂岩是大陆流变伸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近20年的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课题。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作者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拆离断层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关系等,对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及判别标志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变质核杂岩的热点争论问题,如变质核杂岩是否一定存在巨厚地壳柱被切失的问题、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主从关系问题、低角度拆离断层的成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拆离断层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亚东  张青 《地质学报》1993,67(4):301-309
本文阐明了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成与特征,特别是拆离断层本身及下盘中的各种伸展构造,对变质核杂岩的年龄也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亚干变质核杂岩)侏罗纪)与科迪勒拉的变质核杂岩(第三纪)的特征基本。相似。其基本构造要求:(1)下盘为糜棱状片麻岩;(2)绿泥石化礴岩;(3)假熔岩和燧石状碎裂岩或微角砾岩;(4)末变质或轻微变质的上船岩石和邻近拆离断层的一层断层泥或朱粘结的断层角砾。但与科迪勒拉区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甘珠尔庙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履桥  邵济安 《地质科学》1998,33(2):140-146
本文讨论了出露在大兴安岭主峰穹状复背斜核部的变质核杂岩。从岩石组合、变质温压条件、变形特征角度阐明了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从变质核杂岩各层之间的产状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时间以及与大兴安岭隆升的关系。最后通过核部侵位的超镁铁-镁铁质岩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构造调查和对前人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辽东半岛南部共识别出4个变质核杂岩体,分别为金州变质核杂岩、万福变质核杂岩、新房变质核杂岩和栗子房变质核杂岩.其中新房变质核杂岩和栗子房变质核杂岩是本次首次发现并提出的.它们在形成时间和运动学特征上既具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宏、微观运动学特征表明,金州、新房变质核杂岩总体为上盘相对下盘由东向西剪切滑移,万福、栗子房变质核杂岩总体由西向东剪切滑移.通过对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形成模式及形成机制综合分析得出,金州变质核杂岩、新房变质核杂岩、万福变质核杂岩和栗子房变质核杂岩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Izanagi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高社  赵太平 《地质论评》1997,43(4):365-372
不少学者用变质核杂岩模式解释豫西造山阶段基底隆起和与之相伴的盆岭构造的构造格局。介一本区基底隆起的形态、机制、时限和地壳剥露层次均没有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基底隆起相伴的断陷人舅地也不同于变质核杂岩模式中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16.
赣北庐山地区出露的“星子变质核杂岩”是中国东南部迄今为止发现的较为典型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之一.该变质核杂岩核部见有大量的, 与拆离断层同时形成并侵入于构造弱带的伟晶岩脉.通过锆石U-Pb法定年, 获得伟晶岩的年龄为(127±2)Ma, 该年龄代表了庐山“星子变质核杂岩”的隆升年龄, 并得到其他地质证据的支持.还讨论了形成变质核杂岩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与同时期中国东南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及其可能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梭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18.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宋鸿林 《地学前缘》1995,2(1):103-111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后,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构造位置,既有如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陆缘冒地斜中心的,又有大量是陆内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更普通的是三层式,即在核杂岩和上部不变质的以发育正断层为特点的盖层之间,通常发育一套以浅变质的、发生过强烈近水平剪切所致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状岩系;从韧性流变层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出地热状态的横向不均一性;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热状态及  相似文献   

19.
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1)通过研究基底滑脱带与兽层脆性断层的产状变化,认为递进变形中基底滑脱带原始产状可能是水平的,而上盘盖层中脆性产状从高角度开始变化;(2)变质核姆岩的形成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及由此引起的伸展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3)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及相关隆升作用过程中发生热隆伸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