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区位形成悖论的理论阐释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区位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产业组织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产业区位的形成出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过程,即在全球尺度上区位选择的分散性和区域尺度上区位选择的集聚性,并且本地产业也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集聚,形成了传统的区位理论无法解释的悖论.作者运用产业区位形成的要素变化理论、价值链和全球产业链理论以及全球化下的本地化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试图为现代产业区位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时代经济国际化在全球纵深发展后进入全面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际联系应当成为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区域地理学区际联系的理论,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两个方面,这些联系又以全球联系为背景和最终归属.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最终将整个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地理学应积极拓展区际联系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全球区位论、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地理、区域集团化组织地理、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 代以来,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延吉 《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区域产业集聚要素主要分析行为主体要素、生产要素、支撑要素、时空要素、社会文化制度。区域产业集聚结构主要包括生产结构、空间结构与组织结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发展有一定的功能效益,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集聚的理想状态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机制的分析,从要素流动、区位因素、需求与成本因素、技术进步、分工、贸易等角度展开,侧重分析全球化与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包括集聚与扩散的统一规律、周期发展规律等。区域产业集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区域产业集聚具有开放性。区域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传统区位理论早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从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企业网络、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系统等问题受到关注.至于新经济地理学,则是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及其动力进行模型化分析的.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多角度转向也相应带来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多元化特点,因此,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应结合这一特定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包括新经济地理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并突出集群研究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投资区位选择机理与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加伟  陈雯  张鹏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423-1434
全球跨境与本土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各类要素跨区域、跨部门流动,是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乃至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动力。企业并购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利用经典区位分析、企业组织及空间扩张、产业地理集聚、全球生产网络(GPNs)等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企业自身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化、企业间及地方多维临近性等角度,广泛探讨了企业并购投资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形成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等议题。主要研究结论为:①企业并购投资区位选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呈现“核心—边缘”结构,而企业所在区域和行业属性,企业间地理、组织、认知临近性,地方间经济社会联系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②企业并购投资的空间效应主要体现在企业增长及其空间扩张、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地方商业与制度环境、区域差异与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经济地理学领域企业并购研究的不足和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区域差异、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从区域空间协调优化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两个角度,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与建议.在区域空间优化重组方面提出要加强区际空间引导与规划协调,促进城镇群体空间集聚发展,形成"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培育具有点轴结构的枢纽区域.在区域产业整合发展方面提出要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合理分工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樊杰 《地理学报》2004,59(Z1):33-40
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综合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士地利用变化研究、综合区划研制等经典领域也迅速向综合研究方向拓展.作者依托"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的地学基础"的研究命题,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集成方法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  相似文献   

9.
区域发展研究一直都是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对于区域发展研究由来已久,过去30年更是相关研究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过去30年的研究概括为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新区域主义"兴起背景下的地方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方综合的视角;另一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与地方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基于尺度关联的视角。相对而言,地理学家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区域相互依赖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生产活动专业化分工加深,地区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并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区间相互依赖对于理解当今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杨晓慧 《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空间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概念,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四大学派之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空间研究历史早,理论体系相对完善,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空间研究历史脉络的梳理,把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提高阶段。并对我国区域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我国区域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中,区域空间理论与方法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后,作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和现状研究不足进行了总体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progress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industries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atial restructuring process across the country. This paper provid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hina’s industrial geography,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increas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been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andscape in China.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China’s industrial geography includ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rebuilding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focus.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空间邻近现象,更是企业保持不败竞争、区域保证强劲发展优势的重要策略.新野县是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县级地域单元,其棉纺织产业是以传统资源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回顾区域发展理论,从产业集群视角对新野县棉纺织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壮大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不仅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工业化质量,而且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区域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关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解决经济、人、自然三者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最终落脚到区域人民生活福祉的均衡提升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文以发展地理学的思维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升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2018,38(7):1012-102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空间集聚会导致区域生产要素密度的提高及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首先对国外空间集聚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涉及到空间集聚的理论探索、空间集聚程度与效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等.然后梳理国内空间集聚研究发现,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且对集聚理论与测度方法本身研究较少,而以实证研究居多.最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评,并对国内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认为应该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注重社会调查,加强微观企业层面的集聚研究,考虑集聚效应中时空交互作用的影响,并重视集聚与区域经济和区域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以及加强地理学和经济学对空间集聚研究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