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王爱军  汪亚平  杨旸 《沉积学报》2004,22(1):124-129
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根据对江苏王港潮间带采集的15 4个表层样品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随着水动力环境由海向陆的减弱,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即由岸向海粒径具有粗化趋势,分选变好,逐渐正偏并达到近对称。研究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潮滩在沉积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环境及受生物作用的强弱程度不同所致。沉积物输运趋势分析显示,该地区沉积物输运主要受当地潮波特征、大型人工建筑物、地貌形态及生物作用的影响;在低潮线附近主要向西北方向输运,随着向陆地方向的延伸,沉积物由向西输运逐渐转变为向南输运。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堤防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 1998年 8月 1日湖北 竹牌 洲湾溃口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和磁组构测量与计算 ,发现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为 :由溃口扇的扇顶→扇缘 ,磁组构参数各向异性度 P、磁面理度 F、磁线理度 L、水流速度函数因子 Fs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由大逐渐变小的特点 ;在溃口扇的不同部位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规律是 :在扇顶或扇缘处平均方向变化较大 ,尤其在扇缘处 ,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比较随机 ,没有明显的主方向 ,而在扇中磁化率量值椭球的主轴平均方向比较稳定 ,最大主轴的优选方向比较明显。初步探讨和建立了长江中游现代溃堤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转折时期的风成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进一步检验其在古风向重建方面的应用潜力.选择分别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灵台、渭南和保德3个剖面,对红粘土向黄土过渡时期4个不同地层单元古土壤层(S32)、黄土层(L33)、过渡层(TU)以及红粘土沉积(RC)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结果表明磁线理L值很小,而磁面理F较为发育,这与前人对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4个不同地层单元的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和形状因子T在3个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壤发育程度增强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后期的成壤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磁面理、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以及形状因子的大小.与前人对于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3个剖面的S32,L33,TU以及RC的Kmax的偏角似乎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而长期的压实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后期土壤化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黄土和红粘土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偏角方向未能反映出当时搬运动力方向(古风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磁化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能揭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用于判定水流大小和方向变化。目前,关于沉积微相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仍较少。本文通过对台儿沟东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各沉积微相和亚相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较大差异,对于水动力较大的沉积微相,如分支河道、水下支流河道、河口砂坝等,其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相对较大;对于水动力较小的沉积微相,如分支间湾、天然堤等,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次之;对于滨浅湖、前三角洲泥、沼泽等静水环境,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最小。根据各沉积微相或亚相χ与P的相关系数变化,可将河湖相地层分为两段:其中,在7.8~90m深度范围内,χ与P的相关系数为正值;在之下90~130m深度范围内,χ与P的相关系数主要为负值。与郝家台、东谷坨剖面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相似,台儿沟东剖面各沉积微相和亚相的磁化率最大轴主要倾向NNE和NNW方向,而磁化率最小轴主要倾向SW方向,表明泥河湾盆地的物源除了可能来自盆地东部外,还可能来自盆地西南部。  相似文献   

5.
田钰琛  殷志强  张绪教  邵海  谷明旭  任伟  彭超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15-67120015
河流沉积物蕴藏着其形成之时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因此研究河流相沉积物不仅可指示其沉积之时的水动力条件,还可对其反演的古气候进行一定的探索。伊逊河地处燕山东段,开展其下游河流相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形成年代的探讨,可为燕山山地河流相沉积物蕴藏的古环境意义研究提供参考。笔者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光释光测年、粒度分析及磁化率实验对伊逊河下游三级阶地(T3)前缘剖面展开研究,初步确立了伊逊河下游T3的形成时间,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13.14±0.76 ka BP至9.55±0.58 ka BP),结合野外实测及实验数据分析发现此剖面可划分为11层,探讨了伊逊河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厘定了伊逊河下游9次较为明显的水文事件,并提出新仙女木事件始末及全新世初期此剖面沉积物记录与多种气候变化指标和区域气候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揭示了伊逊河下游河流阶地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黎静  汪卫国 《沉积学报》2009,27(4):697-703
为研究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采自平潭至汕尾近海海域的22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分析,得出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值均呈从近岸向外海递减趋势,且厦门湾以北近岸海域的低频磁化率明显高于厦门湾以南的,频率磁化率在平潭岛外侧和汕尾近岸海域相对较高,且自平潭岛向南,有一明显的递减趋势。通过和前人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沉积物类型和重矿物分布研究的对比发现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在近岸细粒沉积物中高,外海粗颗粒沉积物中低,磁化率值的变化趋势和沉积物中磁铁矿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台湾海峡西部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来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床沉积物的渗透性是影响河水与地下水水量交换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沙颍河为例,采用原位竖管法测定了沙颍河界首-阜阳段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 Kv和任意方向渗透系数 Ks,并采用变水头渗透仪法测得界首、太和实验点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实验结果,得到沙颍河河床沉积物渗透性很小,但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小的趋势,且呈明显各向异性,局部受采砂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许会  陈剑  崔之久  郭佩 《沉积学报》2019,37(1):51-61
对叠溪149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作了物质组成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概率累积曲线的统计,结合有关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显示湖相沉积上游段的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游和下游段的沉积物较细,主要是黏土质粉砂和粉砂。受河流扰动的影响,湖相沉积上游段沉积物的粒径较粗,平均粒径在4~6φ之间,多为负偏度,峰态宽平,分选性差;中游和下游段的平均粒径在6~8φ之间,均为正偏度,峰态中等,沉积物的分选比上游段好。堰塞湖沉积物是由三个或四个粒度次总体组成,其中上游段沉积物含有4个次总体,中游和下游段含有3个次总体,受物源区的控制,上游段中推移总体的含量远大于中、下游段。这些特征均表明堰塞湖上游段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与中、下游段明显不同。与其他环境中的沉积物相比,堰塞湖沉积物的截点偏细,跃移组分分选性最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4)
通过对颍河下游6个采样点的磁组构研究,初步推断了该地区洪泛沉积物的古环境及其意义。洪泛沉积物的形成受控于沉积作用且与颍河的沉积动力有关,而磁组构特征通常记录了沉积物沉积动力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洪泛沉积物磁组构的椭球体三大主轴方向及相关参数与沉积物磁性颗粒的空间排列分布方式相关。对颍河下游2个洪泛沉积物样品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得出沉积年龄为3500年左右,与华北平原最近的一次古洪水年龄较为一致。在得到该套洪泛沉积物的沉积年龄基础上,进一步对颍河下游6个磁组构采样点的研究发现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方向,并与现代颍河水流方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洪泛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方向与现代河流方向存在一定范围的角度偏转,但总体差别不大,角度偏差不超过37°,并通过测得的角度偏差对比模拟了古沉积时期的古水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6)
从磁化率各向异性特征被发现以来,众多学者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地质问题,特别是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以及第四纪环境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集中总结阐述运用磁化率各项异性的方法来恢复沉积物沉积时的沉积动力最新研究成果、存在的争议问题及新的研究方向,此外在研究沉积动力之前确定载磁矿物也是至关重要,确定磁性矿物的种类和粒径是岩石磁学研究的基础,因为不同的磁性矿物具有不同的意义的磁化率各项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系重建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和区域响应至关重要。松花江水系演化研究极为薄弱,尤其对第四纪早期松花江水系是否发生倒转一直存在争议,且无明确证据。河流沉积物是水系演化最直观的证据。为此,选择哈尔滨荒山(HS)钻孔岩芯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磁化率、古地磁和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岩芯62.3 m(0.94 Ma B.P.)深度上、下地层的磁化率和Sr?Nd同位素特征存在较大差异。62.3 m以下地层磁化率极低,多次出现0值,且变幅较小。Sr?Nd同位素组成与依兰方向现代水系的Nd同位素特征相近;然而62.3 m以上地层磁化率急剧增大,并呈现周期性的高低变化。Sr?Nd同位素组成小幅度变化,表现出与松原方向现代水系相近的Nd同位素特征。表明了早更新世晚期松花江中上游(肇源—依兰河段)水系流向曾发生反转。早更新世早—中期,松花江中上游与下游尚未贯通。以佳依(佳木斯—依兰)分水岭为界,松花江下游向东流经三江平原,而松花江中上游向西流入松嫩湖盆;早更新世晚期,由于构造—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佳依分水岭不断抬升,而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持续下降,导致分水岭两侧河流向源侵蚀,在0.94 Ma B.P.,佳依分水岭被切穿,松花江中上游水系被下游水系所袭夺,流向开始倒转,中上游与下游贯通,现代松花江水系逐渐建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通过长江口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用以阐明在一定动力条件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文章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第二部分是河口动力沉积分区。沉积物的纵向分布特征。沿着物质搬运方向,存在着粒度沿程减小的趋势。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向着下游方向逐渐变细,分选性则由好变差。自江阴以下至口门附近,细砂粒级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粉砂粒级含量逐渐加。进入口外海滨区,则粘土粒级的含量明显增多。在横向分布上。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一定的水动力条件相适应。一般在河槽主泓因水深流急。物质较粗。而两侧滩地。水浅流缓,物质偏细。在个别地段,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河  相似文献   

13.
林文姣  刘育燕等 《地球科学》2001,26(3):247-250,257
通过对四川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磁化率的研究,发现磁化率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有着紧密的联系。中粗粒砂岩的磁化率通常偏小,而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磁化率明显增大,由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因此,磁化率大小的变化可作为沉积速率变化的定量指标,而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及沉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认为磁化率的大小可作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的一种参考。另外,通过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本区磁化率主轴方向可分为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两组。北西-南东方向的磁化率主轴与当时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而北东-南西方向的磁化率主轴则可能与后期的构造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4.
河流沉积物蕴藏着其形成之时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因此研究河流相沉积物不仅可指示其沉积之时的水动力条件,还可对其反演的古气候进行一定的探索.伊逊河地处燕山东段,开展其下游河流相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形成年代的探讨,可为燕山山地河流相沉积物蕴藏的古环境意义研究提供参考.笔者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光释光测年、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2)
为探究微观磁组构特征与宏观沉积构造、长形生物化石特点等指标在恢复古水流向问题上的关联性,对塔里木盆地塔南地区的257块古地磁定向样品进行了磁组构特征研究。发现全剖面样品的磁化率最大轴赤平投影为南北方向,由于旱地冲积扇水动力较强,导致流水动力方向与磁化率最大轴方向垂直,指示古水流方向为东西向;而化石层围岩样品的磁化率主轴主要集中在90°方向,鉴于化石集中埋藏地区水动力急剧转弱,磁化率最大轴方向与古流向一致,这与长形骨骼展布方位的统计结果 70°~115°相吻合,均显示自东向西,微观磁组构与宏观长形骨骼展布所指示的方向相一致。证实了在宏观条件不可见时,对沉积物进行大样品数量的磁组构分析可以便捷地承担该地区的沉积动力学辨识工作,并为进一步拓展化石埋藏学统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林文姣  刘育燕  朱宗敏 《地球科学》2001,26(3):247-250,257
通过对四川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磁化率的研究,发现磁化率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有着紧密的关系.中粗粒砂岩的磁化率通常偏小,而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磁化率明显增大.由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因此,磁化率大小的变化可作为沉积速率变化的定量指标.而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及沉积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可认为磁化率的大小可作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的一种参考.另外,通过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本区磁化率最大主轴方向可分为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两组.北西—南东方向的磁化率主轴与当时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而北东—南西方向的磁化率主轴则可能与后期的构造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钻孔中沉积物性状的详细描述、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已有黄河下游历史变迁及沉积物测年成果,分析了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1年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发现可以利用沉积物颜色、组成、粒度组成变化比较准确地确定研究区公元前602年的古地面,砂粘比Kd值是确定界线的很好指标。公元前602年以后的黄河冲积平原沉积物以浅黄色、黄色、棕色砂质亚沙土和粉质亚粘土为主,少量粉质亚沙土,平均粒度范围为331~612Φ,分选较差,偏度多为正偏或极正偏,峰态为窄峰、很窄和中等峰态。总体上由上游到下游平均粒径逐渐变细,标准离差增大,峰度减小,即水动力减弱,分选程度降低。对比分析发现,古黄河冲积平原沉积与现代黄河河漫滩沉积样品相比粒径明显偏细。钻孔Kd值随深度的变化揭示,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1年,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强弱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新疆罗布泊湖盆沉积物剖面粒度与磁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红  徐莉  陈成贺日  杨甲全 《地质通报》2014,33(10):1507-1513
通过对新疆罗布泊东南部阿奇克谷地西部LB剖面沉积物中的粒度组分及磁化率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沉积序列及岩性变化特征,分析了罗布泊阿奇克谷地第四系以来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LB剖面湖相沉积物粒度组分主要集中于粉砂粒级,沉积物含有少量亚铁磁性矿物,超顺磁颗粒物含量较高。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粒度存在相关性,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粘土组分(小于2μm)及砂组分(大于63μm)含量与磁化率呈正相关,粉砂组分(2~63μm)含量与磁化率呈负相关。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磁化率组合的变化特征,结合岩性特征,将LB剖面划分为4个阶段:新近系末期(4.14~3.32m)气候以暖干为主;中更新世晚期(3.32~2.93m)粗颗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水动力增强,磁化率的波动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气候转向暖湿;晚更新世(2.93~1.44m)气候湿润,入湖的河道与水流量不断的发生改变,河流带入湖中的的外源物质的量不稳定,粒度和磁化率值波动变化较大,气候呈现暖干—暖湿的波动变化;全新世时期(1.44~0m)沉积物颗粒偏粗,磁化率值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向冷湿转变,最终向干旱化发展。第四系以来沉积环境与古气候均有明显变化,本区气候环境经历了暖干—暖湿—暖干—冷湿的变迁过程,并最终向干旱趋势发展,体现为冷期湿润、暖期干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条件的明显标志,为了解广西钦州湾外湾海域沉积环境,对研究区167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定,分析粒度参数特征并划分沉积物类型,运用Pejrup三角投图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采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总结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和砂为主,分选系数差。Folk-Ward分类法的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共12种,以砂质粉砂、砂质泥和粉砂分布最广,分别占样品总数的22.16%、17.37%和14.97%。沉积动力分析显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复杂,水动力整体表现出由湾口向外逐渐减弱的特征。粒径趋势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向湾口及潮流深槽(航道)方向运移。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主要受潮流、波浪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港口建设、深水航道改扩建以及海洋牧场建设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陆相地层的磁组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原西山剖面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的 111块定向标本所进行的磁组构学研究表明 ,其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主体特征为 :磁化率介于 2 0 0— 35 0 ( 10 - 6 SI)之间 ;各向异性度≥ 1.0 3,各向异性明显 ;压扁率 >1,磁化率各向异性数值椭球呈弱压扁型 ;磁面理度 >磁线理度 ,磁面理发育 ;磁面理倾角∠ 2 4°,倾向多变 ,但沿纵向具向南趋势 ;磁面理置信角∠ 2 5°。上述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沉积地层学意义为 :自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 ,沉积相为水流方向自由迂回摆动的曲流河相 ,沉积环境为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 ;孙家沟组成岩之末 ,地形略呈北高南低之势 ,当时最近的海岸线位于太原之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