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邳州市邳北石膏矿区采空地面塌陷日益严重,为防治地质灾害,市政府于2016年进行了石膏矿区采空地面塌陷专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通过分析矿区已有资料、分析已发塌陷点和现场调查,阐述了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特点与危害,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地面塌陷的易发性进行了分区。根据分区结果,结合人员密集程度,提出了区域采空区综合治理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措施和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铜陵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对矿山生产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对区内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浅析小浪底水库蓄水对库区济源段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行后,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抬升,库水通过一1煤底板和其采空区顶板裂隙进入其它煤层和采空区,造成采空区顶板岩石的软化,引发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煤矿生产的安全。本文就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对库区济源段煤矿采空塌陷区及煤矿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空地面塌陷是江苏省邳州石膏矿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隐蔽性等特点,矿区上方人口密集,耕地、河流分布广泛,对矿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较大。在该区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发生的地面塌陷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了塌陷坑所处的基础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形成历史、塌陷坑的形态、塌陷发展过程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要素。结果表明: 邳州石膏矿老采空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部,其规格严重偏离房柱法开采规范要求,整体稳定性差,常形成面状地面变形和波状地面塌陷等; 近期采空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东部,常形成点状地面塌陷; 巷道开拓区,主要位于中东部新建矿井区,常形成点状地面塌陷及塌陷隐患点。根据国内对石膏矿区采空地面塌陷的治理经验,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以便有效规避灾害风险。该研究对矿区下一步开展采空地面塌陷治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烟台市牟平区金牛山矿山采矿历史遗留的老采坑硐(井)、塌陷带和采空区等综合恢复治理,详细介绍了采空区充填注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地质环境。该工程设计及成功实践对类似金矿塌陷带和采空区治理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斌  庞清媛  施爱菊 《化工矿产地质》2011,33(2):100-107,116
德保县通怀锰矿矿山建设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地下平硐采矿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并引发地面崩塌、滑坡、地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大,危险性中-大等;地下平硐采矿,遭受井巷冒顶及井壁片邦,危险性中等;03线以西生活区遭受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在基本查明矿山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  相似文献   

7.
左庄石膏矿区已发生过3次地面塌陷灾害,但井下调查发现采空区并未塌陷,作者根据矿区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态、采矿方法及井巷工程布置等,分析认为致灾原因是矿山在建设初期将井巷工程布置得太靠近地表,在矿床回采时揭穿采空区顶板接触到第四系覆盖层,孔隙潜水携带泥砂流入矿坑发生潜蚀作用,在采空区顶板与第四系覆盖层之间形成“天窗式”砂漏,并逐渐在松散覆盖层中形成土洞,土洞塌陷后引发地面塌陷,形成“似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并由此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罗区是福建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六种。其中滑坡、岩溶地面塌陷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稳定性差的特点。野外调查表明,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因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调蓄区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采用遥感解译、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渣石流等。其中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发生在人口相对集中地带,对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较大,同时也影响到调水工程的安全实施。灾害成因主要为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小区。针对不同灾害提出了多元化采煤、回灌地下水、开辟新水源地、改变矿山开采方式及控制矸石山高度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宝山矿经过多年的地下开采及民采,形成大量不规则的、规模及空间位置不明的地下采空区群,对其后续采矿活动的矿工人身安全和矿山开采设施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宝山采空区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介绍了对该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测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方法,对其有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地段进行了预测评估,并探讨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永城市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由于地下煤炭的大量开采,采空区地面塌陷区成为最突出的地质灾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永城市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特征,并对地面塌陷的预防和塌陷区工地的整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由人工采矿及天然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是引起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环境地质灾害的根源之一。在煤矿开采区,地下空洞主要是煤矿采空区,采空区受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时间的影响,呈现积水和不积水状态。利用瞬变电磁法对神东矿区采空区进行了调查勘探,用最原始的归一化二次电位解释采空不积水区及采空积水区,并根据地下空洞发育的时间长短及积水程度的不同,会呈现高阻异常或低阻异常,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征。给瞬变电磁法勘探应用于采空区及采空积水区的探测提供了实例,对预测和防治采空区引起的塌陷环境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采空区往往无矿产勘查资料和历史矿产开采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分析采空塌陷灾害发育程度,只能通过多方面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确定。本文通过实例浅部采空区勘查工作总结研究,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钻探等多种勘查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分析如何准确圈定采空区平面范围,并通过岩石力学实验与计算的方法确定采空塌陷影响范围,为老窑采空区边界和深度的准确判定,提供实际经验和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娄底地区地质灾害概况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奇武 《湖南地质》1990,9(3):41-45
娄底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塌陷、地裂、房裂、滑坡、地震等。对人们生命财产影响最大的是塌陷与滑坡,这些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地质环境不良、加上人类活动触发所致。塌陷主要出现在岩溶发育的断裂带及其附近,尤其是当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增大时。目前,地下采空区、河道及交通道路两侧以及受破坏的陡坡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提高抗灾防灾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平邑石膏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成因探讨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祥永 《山东地质》2001,17(5):48-53
石膏是平邑县目前开采的较主要的矿种之一,随着该矿的开采,采空区面积逐渐扩大,诱发了多起地面下沉、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对各类型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石桥市官屯镇大岭西山菱镁矿区属小圣水寺菱镁矿床的一部分,由于分散开采,现状矿 山地质灾害严重,已经致使矿区停采,在矿区的复采中又可能诱发和遭受新的地质灾害,形成复采 中的安全隐患。研究认为,复采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有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岩石崩塌, 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类型有采空区塌陷、地裂缝、滑坡、矿坑突水、崩塌(冒顶垮帮)。开采方式可 采取露采为一期、坑采为二期的方式进行,并根据相应的地质灾害类型指出了在复采中应采取的安 全技术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金勇 《江苏地质》2012,36(4):434-438
采空塌陷是地下开采矿山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矿山关闭后采空区土地资源如何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以苏州小茅山矿山采空区勘查研究与应用为实例,从采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分析入手,采用系统搜集资料,实地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验证,综合研究分析评价的"四步骤"方法,对采空区场地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某金矿区浅层采空塌陷地质灾害调查中,为准确圈定采空区的空间分布,根据对探测场地地质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采用探地雷达法和瞬变电磁法开展了野外探测工作.通过对典型断面图上采空区异常特征的分析,推测了采空区的规模和埋深,并结合钻孔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应用于浅层金矿采空区调查是快速、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对拟建搬迁安置小区是否存在煤矿采空区进行勘查,运用未充水采空区、充水采空区分别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呈现相对高阻、低阻异常的地球物理标志,结合地面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较为准确的确定了彬州市某煤矿采空区具体位置,并推断塌陷过渡带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采煤沉陷属于渐进式的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比较缓慢、历时长、不容易察觉、危害性大等特点。钟家山煤矿区采煤沉陷灾害始发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盛,20世纪90年代后期少有发生。区内采煤沉陷表现形式以裂缝、塌陷坑为主,主要发育于采空区、巷道及老窑分布区域。目前采煤引起的地表变形已基本稳定,但局部区域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高,仍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