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2021,(1)
以且末县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盐渍土在平面上盐份主要富集在水位埋深较浅的车尔臣河中下游的沼泽-化学沉积平原区;在垂向上盐份富集在地表,随深度增大含盐量减小,并且所含盐类由表层以硫酸盐、亚硫酸盐为主,向深部逐步变为以氯盐为主;成因主要是且末绿洲区气候干旱,蒸降比大,地形封闭,盐源丰富、盐分表聚明显,加之灌溉措施及生产经营方式不够合理;预测车尔臣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内土地盐渍化程度及范围将呈增强趋势,预计到2025年,研究区内盐渍化土地面积将会达到2 509.87 km~2,2030年将会达到2 966.56 km~2。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现状及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4年《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荒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划分,对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危害类型进行了论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存在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水蚀荒漠化3种类型.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48521.65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4.76%.荒漠化的发展,造成内蒙古东部草原退化、诱发沙尘暴、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11.09km~2。降水量、坡度及岩性是影响该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SPOT VGT NDVI数据对石羊河流域1999—2010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求算植被覆盖度,以植被覆盖度为指标对研究区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2年来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0.003 2 a-1。植被改善的面积远大于植被退化的面积,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为11 1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5%,主要分布在金昌、永昌、民勤、武威东部以及古浪的西北部地区;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为3 54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3%,主要分布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东部和古浪南部的乌鞘岭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整体呈下降的趋势,极重度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转化为重度荒漠化;非荒漠化土地的增加主要以绿洲的扩张为主。  相似文献   

5.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1975-2007年气候因素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质荒漠化虽然在2000-2007年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在1975-2007年面积依然呈小幅增加趋势(增加面积为6 179.8 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增加面积最大),程度加重。通过对内蒙古、新疆2个典型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而研究全国范围可知,气温对沙质荒漠化变化的作用(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76)大于降水(沙质荒漠化减轻/加重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2)。气候因素扰动下,沙质荒漠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沙质荒漠化与气温变化呈正比,与降水呈反比。该趋势以甘肃、陕西为界,界线以西较为明显,而最显著区集中在新疆北部、东部,西藏北部。  相似文献   

6.
1.工作完成情况 1.1 1:20万区调:本年度有西藏、新疆、青海及黑龙江等四省(区)进行此项工作,共计完成填图面积为73701 km~2,是年计划的87.7%。到本年度末全国累计完成填图总面积已达674.9万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70.3%。此外,尚有山东、河北、内蒙古、吉林、新疆和北京进行着1:20万图幅的修测(第二版)工作,本年度完成修测面积为35761 km_2,是年计划的105.8%,至本年度末全国累计完成修测面积已达35.28万km~2。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1)
在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同时,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壮大。这就对认识和解决城市化下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等,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将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邯郸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城市区环境水文地质背景梳理,对该市地下水环境和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1)研究区内未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严重污染区分布面积分别为42.825 km~2、101.235 km~2和8.62 km~2,分别占评价面积的28.05%、66.31%和5.64%,主要污染因子为矿化度、硬度、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亚硝酸根和氟离子;(2)从防污性能分区评价结果看,研究区内无防污性能好区,防污性能较好区面积为12.93 km~2,占总面积的11.8%,主要分布在马头镇的东部地区;防污性能中等区面积96.72 km~2,占总面积的88.2%,主要分布在邯郸的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北方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是土地沙质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沙漠、沙地分布较广的北方6省(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2010—2018年研究区沙质荒漠化演化特征,并将气象、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原因。遥感解译结果表明: 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共35.08万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1.92万km2,中度沙质荒漠化13.54万km2,轻度沙质荒漠化9.62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3万km2,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0.4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减少0.19万km2,同时有2.78万km2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减轻。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对比两沙地生态地质条件差异,总结了沙质荒漠化好转、加重的原因。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应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以自然恢复为主; 科尔沁沙地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优化植被结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区域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96年7~9月和1988年8~1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分别对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的典型区域吉林省乾安县的盐渍化、吉林省梨树县土地沙化变化和乌尔吉木伦河与新开河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西部这三个区域的生态环境1996年比1988年有所恶化,主要表征为盐渍化和沙化土地向东有较强发展和蔓延,撂荒地显著扩大,与沙化土地面积量级接近。由此东北西部应该成为我国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一、区调工作完成情况 (一) 1:20万区调:现有西藏、新疆、青海、黑龙江、湖北、内蒙古等六省(区),继续进行此项地质调查工作,1989年完成填图面积为6万km~2。到本年度全国1:20万区调累计完成填图总面积为659.2万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68.67%。此外,还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六省(市,区),在进行1:20万图幅的修测(第二版)工作,本年度完成修测面积为3.25万km~2,至1989年底全国修测总面积达30.62万km~2。 (二) 1:5万区调:本年度完成填图面积8.5万km~2,到1989年底止,全国1:5万填图  相似文献   

11.
1 区域地质调查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 1.1 1∶20万区调:本年度有河北(修测)、黑龙江、山东(修测)、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区)进行此项工作,共计完成填图面积127034 km~2,是年度计划的193%。截止本年度全国累计完成填图面积已达688.0万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72.0%,完成国土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黄河上游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是中国荒漠化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本文采用MSS、TM、ETM、CBERS四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辅助野外调查验证,得到四期解译数据。对三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1975年到2007年黄河上游荒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演变成因,并结合该区域气温和降水数据,着重分析了其与荒漠化演变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975—2007年,从整体变化趋势看,黄河上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共增加了3 499.76 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3 407.62 km2,盐碱质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2.14 km2。从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前是荒漠化的增加时期,2000年之后是荒漠化的减少时期。结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叠加分析得出,气候变化是黄河上游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地质背景是内因,人类活动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拉尔地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拉尔地区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研究区盐渍化程度及分布情况认识不足,制约了研究区的农业发展。针对阿拉尔地区盐渍化土壤现状,借助统计学与野外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2. 0数据分析软件,对阿拉尔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尔地区盐渍化表聚强烈,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型为主,不同深度的土壤盐渍化特征不同,0~0. 2m、0. 6~0. 8m土壤盐渍化以中等盐渍化为主,1. 4~1. 6m以轻度盐渍土为主,整体轻度盐渍土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与地下水特征关系密切,地下水矿化度 3g/L,对应盐渍化多为中度-重度盐渍化,地下水埋深1~3m,盐渍化多为中度-重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驰  姜琦刚  李远华  邢宇 《世界地质》2010,29(1):160-167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5.
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程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程度的变化对南疆地区来说是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应用NDVI数据,利用图像处理软件ENVI对南疆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52-1983年之间南疆地区荒漠化面积约增长11%,其中重度荒漠化面积约增14.21%左右,而中轻度荒漠化面积增7%~8%。1983-1993年荒漠化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在21世纪初,即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4期遥感数据解译分析结果来看, 2000年荒漠化总面积达到96.11×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90.41%,其中严重荒漠化面积为72.93×104 km2,重度荒漠化面积为15.76×104 km2,中轻度荒漠化面积为7.42×104 km2,到了2014年,荒漠化总面积达到95.31×104 km2,比2000年下降1.24%,但严重中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荒漠化程度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邵婷婷  姜琦刚 《世界地质》2018,37(1):296-301
利用landsat7、landsat5和landsat8三期遥感影像,对通榆县2000-2014年沙质及盐碱质土地荒漠化变化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荒漠化程度有减轻趋势,荒漠化等级与面积以及破碎程度虽个别有小幅度改变与上升,但整体呈现优化与下降趋势;②整体破碎度指数在2000-2007年由4.57 km2变为5.46 km2,2014年降为3.17 km2,说明研究区2014年荒漠化分布较为破碎零散,连通性较差,而2007年分布较为集中;③质心分布图表明通榆县研究年限内各类型荒漠化质心的位移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平移再向南平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3)
依托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工程地质分区划分为5个大区、10个亚区,分别为长江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_1、Ⅰ_2)、局部小流域冲积平原(青弋江)工程地质区(Ⅱ_1)、局部小流域冲积平原(漳河、横山河)工程地质区(Ⅲ_1、Ⅲ_2)、岗地工程地质区(Ⅳ_1)、和山地丘陵工程地质区(Ⅴ_1、Ⅴ_2、Ⅴ_3、Ⅴ_4)。同时采用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长江两侧均为较不适宜工程建设的区域,面积约79.19 km~2;较适宜工程建设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的北岸及小部分区域南岸,面积299.46 km~2;适宜工程建设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南岸,面积约345.85 km~2。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对研究区内分布18个钻孔的粉砂、粉土、细砂进行液化判别。其中,非液化区面积共计338.15 km~2,占20.98%;轻微液化区面积为239.34 km~2,占14.85%;中等液化区面积为581.41km~2,占36.07%;严重液化区共分布于5处区域,总面积为453.15 km~2,占28.11%。液化区合计占研究区79.02%。根据砂土液化治理效果、经济效益分析,可以采用置换法、预压堆载、强夯法和深层搅拌化学固结等方法处理砂土液化。对于埋深较深的砂土液化层来说,通过振动挤密碎石桩和爆炸压密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和GIS的塔里木河下游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河下游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的典型区域.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荒漠化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具,利用2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对塔里木河下游10年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对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总的荒漠化程度却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的大量开荒造田,以及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中下游天然植被大面积衰败和死亡,尤其是胡杨林面积锐减,致使荒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0.
一、区调工作完成情况 (一)1:100万区调,本年度西藏地矿局区调队,结束了日土及噶达克幅野外地质调查,完成了年计划填图面积98700km~2的任务。截止到1985年底,全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总面积为9419700km~2,占国土面积的98.12%。此外,新疆地矿局完成1:10O万修测面积26000km~2,为年计划的123.8%,至1985年底原订的修测规划任务已全部结束,累计修测总面积为176300km~2。 (二)1:20万区调,主要有内蒙古、黑龙江、云南、青海五省(区)继续进行此项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