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叶连俊 《地质科学》1959,2(2):40-41
本文系叶莲俊先生所著“中国磷块岩矿床的若干特点与成矿远景”一交中的一部分(第四章),而这篇文章将编入苏联专家布申斯基与叶连俊合著的“中国磷块岩的形成特点、矿石类型及远景评价”一书,该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总结了我国几年来磷矿工作的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巨大的意义。现在我们从这本书中选出论述中国磷块器的形成条件的这一章,刊登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安蓝田间新生界地层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北方新生界地层的研究已有較长久的历史。在华北地区的許多不同时期的第三紀化石地点都已成为标准剖面。这些标准地层剖面多仅代表某一个时期的地层,在一个剖面上可以找到两个地貭时代的还不多。这可能是由于在第三紀时期,在华北地区的沉积較少,或者是已有的沉积遭受到剝蝕以致剖面不完整,也可能是由于研究得較少,化石发現得不多以致对若干地层未及詳細划分之故。  相似文献   

3.
杨哈莉 《地质科学》1959,2(7):225-225
由地质部召开的北方找磷现场会议于今年5月4日至5月8日在江苏海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山东、内蒙、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区)地质局(厅)、江苏徐州专区地质队、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等14个单位的32位代表。另外,锦屏磷矿负责同志及地质人员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热在地表最为直接的显示,并能给出发生于地球内部深处各种作用过程间能量平衡的信息,因而日益引起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我国大地热流研究始于60年代,易善锋(1966)曾报道过东北中生代盆地的三个热流数据。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25个。近十年来,不同单位和作者在华北、东北、攀西、西藏等地区又先后获得了一批热流数据。最近,本文第一作者受国际热流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将我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进行汇总并作统计分析,以便纳入“世界热流数据汇编”。  相似文献   

5.
前言近十年来放射性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在许多国家发展得很快,这门学科在解决地质科学中某些理论问题,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在我国郭承基首先注意这项工作,他在1954年前后曾试用化学铅法得出华北某些伟晶岩中的矿物年龄。  相似文献   

6.
华北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新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增昭 《地质科学》1979,14(4):302-313
近几年来,笔者参加了我院华北石油地质碳酸盐岩的科研工作,并用新的碳酸盐岩石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华北(主要是山东及河北两省)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进行岩类学、沉积环境、以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本文是这一科研工作初步成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周中毅 《地质科学》1960,3(1):25-32
在华北磷矿的研究項目中,我們做了些磷酸鈣矿物及其相伴生的矿物的鑑定工作。大家知道磷酸鈣矿物的类别是不易确定的,不同的学者对磷矿物的认識,分歧很大。A.B.卡查柯夫认为,所有磷酸鈣矿物都是氟磷灰石与高度分散状态的方解石的混合物,其主要依据是磷块岩与氟磷灰石的粉末照象实际上是极其相似的。据哥尔德斯密特对磷酸鈣矿物的晶体化学的研究,六方格架和Ca与F原子在通道中的排列情况使氟磷灰石构造十分稳定。Cl-(1.81(?))和OH-(1.4-1.6(?))的离子半径比F-(1.33(?))大,因而稳定性較差。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质科学》1985,(4):320-333
燕山运动为1926年翁文灏所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中生代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形迹特征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讨论(表1)。燕山运动系指发生于侏罗、白垩纪时期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华北盖层主要的构造形迹,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华北地块显生宙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尽管对燕山运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燕山运动的分期,各期构造活动方式、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构造活动机制等,仍众说纷云,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郜建军 《地质科学》2007,42(4):786-78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孙肇才先生所著的《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及案例分析》,即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章,约280千字,插图160余幅,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章和第2章组成,以提出的前陆盆地三种类型为内涵,围绕“陆内前陆”的提出,系统阐述了前陆和前陆盆地的概念、历史沿革、类型划分以及陆内前陆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0.
淮南、霍丘早寒武世沉积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坚 《地质科学》1960,3(4):182-188
前言淮南、霍丘-固始及豫西,是中朝地块上寒武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豫西及本区全属淮阳地盾北緣,与华南寒武紀沉积仅有淮阳古陆之隔,所以在解决华北与华南寒武系对此問題上,本区及豫西、秦岭北坡应为关键地区。淮南、霍丘的寒武系,解放前,先后有謝家荣及孙殿卿作过描述,但未作詳細分层。解放后,叶連俊等在調查淮南凤台磷矿地貭时,曾对寒武系作过研究,提出了重要見解。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盖县仰山磷矿是近年探明的一个沉积变质磷矿床,是辽宁省的重要磷矿产地之一。这个磷矿床的成因类型、储量规模、含磷品位大致与复县罗屯磷矿相同,赋存条件基本清楚。对目前严重缺磷而震旦系地层广布的华北、东北、地区来说、研究仰山磷矿的地质特征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0,(2):200-200
《中国的天文地质事件》一书已在英国爱丁堡和美国纽约出版,并于1989年7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出售。它是中国地质出版社、英国苏格兰科学出版社和美国的万·诺斯特兰德·赖因霍尔德联合出版。  相似文献   

13.
会议消息     
<正> 一年一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156号对比项目(IGCP),即“国际元古代—寒武纪磷块岩讨论会”第五届会议,将于1982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会议有二十多个国家参加。与会代表70余人,中外代表各半;国外将有磷矿专家、教授、著名学者参加。我国磷块岩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在世界占重要地位,成矿地质现象多彩,为国外磷矿  相似文献   

14.
磷矿为中国战略性矿产之一,研究磷矿开发中和闭坑后地质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对合理利用磷矿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中国磷矿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梳理并归纳了现有磷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及特点,从磷矿区水土污染、资源占用与损毁、矿山地质灾害三方面阐述了磷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现状,提出了磷矿矿山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志立 《地质科学》1979,14(2):127-138
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海洋和大陆边缘积累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应运而生的“板块学说”,把人们的视野扩展到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广阔海域,使人们看到了有关洋壳演变为陆壳的许多独特的地质现象,使原来主要在大陆上获得认识的一些地质现象要求新的解释。本文将在前人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板块学说探讨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和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寬平  沈玉蔚 《地质科学》1959,2(7):209-213
近几年来人们发表了不少有关华北石炭纪及二迭纪地层的论著,其中尤以讨论太原西山区者居多。应当指出,解放后在该区所展开的大面积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资料。对该区的地层划分、接触关系和地质时代等问题的意见已渐趋一致。然而,就最近陆续发表的资料看来,尤其是在地层划分方面仍然有些混乱,所使用的术语亦不相同,这样下去对山西省以至华北地层的对比工作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7.
《地质科学》1963,4(2):109-109
中国的前寒武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著本书是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之一,是一本有关我国前寒武系的全面的初步研究总结报告。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将全国分为北部、南部及西部三大区,分论其研究历史,标准剖面,分层与对比,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以及存在问题。第五章又按地层分层及对比,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等做了全面总结。最后一章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磷矿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地质作用为主要依据 ,将中国磷矿分为内生磷矿床、外生磷矿床和变质磷矿床三大类。中国内生磷矿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及黑龙江等省 ,可分为六种类型 ,其中超基性 -碱性 -碳酸盐类磷矿颇具远景。中国外生磷矿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五省 ,它们在形成时代、大地构造、沉积环境、岩石组合类型及生物作用等方面都有某些共同的规律 ,是中国最主要的磷矿床。中国变质磷矿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区的东北部、华东地区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 ,早元古代晚期沉积变质磷矿最具代表性。中国磷矿可分为 8个成矿区 ,16个成矿带及若干个聚磷矿区。在此范围内可以圈定出不同类别的预测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地构造单元及地质背景条件与磷矿特征,秦岭地区划分4个成磷区,即华北、秦岭、扬子与摩天岭区。磷矿主要形成于晚震旦世和早寒武世。其间发育着不同岩石,构成各种类型矿石。磷矿的形成与陆源物质、有机质及铀矿关系密切。磷矿层处于“继承陆源碎屑”建造或“造海蒸发岩碳酸盐”建造中,特别是两种建造过渡带。矿床形成在地壳比较平静时期与造海运动关系密切。在扬子区北缘磷矿床通常赋存于“古地形高地”或“水下隆起”周围,常呈带状。扬子地台区北缘(摩天岭区)比华北地台南缘对子磷矿床形成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陕西沉积型磷矿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西南缘、秦祁昆造山系南缘及华南陆块北缘,赋矿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通过总结省内景福山式、胡家沟式、天台山式等5个类型磷矿成矿时代、含磷岩系地层、岩石组合、矿石类型的成矿地质特征,划分了沉积型磷矿成矿远景区,分析了找矿潜力,对寻找新的磷矿产地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