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地质科技情报》2004,23(2):108-108
受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自2003年5月开始,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展开了长江三峡地区地质遗迹的调查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以长江干流航道旅游线路为主线,从宏观、直观及其科普宣传的角度,调查长江三峡地区具有特色的地质、岩溶、峡谷、地貌和人文特  相似文献   

2.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缘,全新世地层极为发育。解放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钻孔资料丰富,做了大量的颗粒、矿物、化学等分析和土的物理力学试验。部分钻孔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做了孢粉、微体分析,以及c~(14)测定和考古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宁镇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是我省一个重要矿产区。随着区内工作程度的不断提高,浅部矿基本查明,向深部找隐伏矿势在必行。深入研究侵入岩和地层构造,对找隐伏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本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对重磁场及其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出主要断裂构造,对侵入岩分布区和第四系覆盖下的褶皱构造做了推断,对侵入岩做了圈定,并研究了重磁场同内生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与重大地质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应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耕地、页岩气、地热、锂等资源条件优越,0.3亿hm2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拥有3个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基地,探明储量5441亿m3,每年地热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2.4亿t,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19%,发现亚洲最大的能源金属锂矿床,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问题,影响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应予以关注,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提出了下一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研究之初步成果的介绍,着重介绍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和分布,并对今后监测工作做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9日,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京主持召开了水文现代化座谈会。水利部水文局局长刘雅鸣,副局长张建云、蔡阳、蔡建元,党委副书记卢良梅出席了会议。 本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做准备。长江委、黄委、淮委、江苏、山东、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省水文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水利部原水文司司长王厥谋、焦得生就水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蔡述明  杜耘等 《地球科学》2001,26(6):643-647
洪涝灾害的防治是长江中游地区急需解决的首要环境问题。讨论了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深层次成因,探讨了运用“3S”技术建设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与决策系统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试验区建设的结构流程。以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为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角度,对西气东输管道通过长江三江口方案适宜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方案有利的环境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优化管道过长江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流域在不足全国18%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全国约36%的人口和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江流域不仅具有其它江河流域无法替代的独特区位和资源整体优势,而且具有纵深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开放开发长江,将长江干流沿江地区建设成为与沿海并驾齐驱的国家一级经济轴线,是90年代以来国家调整宏观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解决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开发过程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开发科学技术研究"将长江产业带建设问题列为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长安 《地球科学》2015,40(2):261-267
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骨干工程,长江堤防的兴建防改写了中下游平原“三年两淹”的历史,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同 时,堤防的存在也引发了新的流域环境问题.基于“人-水-地和谐”流域治水理念,分析了堤防建设对自然状态下河流地质过 程和水文环境的干预与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水环境问题.提出堤防建设应充分考虑地质背景条件和地学演化规律,适应 水文环境,以人-水-地和谐为宗旨.未来长江堤防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适应地质条件和顺应地质作用规律上.在新的防洪形 势下,长江堤防的功能与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随着三峡及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重要性排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由水多(洪灾)、水浑(水土流失与泥沙淤 积)转向水少(干旱)和水脏(水污染).长江堤防的功能相应由防洪骨干工程转变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骨干工 程,其主要作用应该由“挡水”转为“控水”和“导水”.以长江堤防为依托的防旱、排水、江湖连通、湿地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构建 应成为未来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乌江白马航电枢纽位于长江三峡水库的变动回水区内,在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的勘测设计中,需研究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的问题.首先,从天气系统、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分析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发生遭遇的可能性.其次,从降水方面,统计分析乌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以上地区较大降水产生洪水发生遭遇的概率为21.4%.然后,从实测洪水方面,统计乌江武隆水文站与长江宜昌水文站实际发生的洪水遭遇概率为16.4%,当乌江发生较大洪水时,长江三峡洪水均为中小洪水.最后,根据乌江白马航电枢纽设计需要,提出了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时,三峡水库回水对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坝址水位的影响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岩土力学》2006,27(4):529-529
新华网2006年1月22日电(记者:邓华宁、高友清):“十一五”期间,一个集航道维护、测绘、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长江“数字航道”系统将初步成型,长江航道管理由此迈入信息化时代。21日在南京召开的长江航道工作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介绍,作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现已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水运最繁忙的内河,长江航道沿岸的7省2市,占据着我国40%的经济总量,40%的人口和60%的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沿岸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的重心正在向水运转移,对长江航道的通过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然而,受瓶颈河段、航道整体等级不高等问题的困扰,长江航道的整体运输效率较低。徐祖远说,美国、荷兰的内河每公里年货运总量分别达到1302万吨和1092万吨,而我国仅为153万吨,特别是近年来货运量大幅增长,长江航道上货船排队的现象普遍。因此,依靠科技进步、以信息化带动长江航运升级,是提高长江航运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据介绍,长江“数字航道”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网络平台建设中,形成连接长江航道全线各节点的广域网络,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中,50%以上航道测绘数据实现即时传输。数据库建设中,完成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三峡库区若干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水库蓄水以来,两岸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保证库区移民安稳致富,长江航道正常通航,有关部门遵照中央指示正在部署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根据作者长期在三峡库区从事地质灾害勘察研究的经验,对三峡库区重庆市范围内巫山至奉节一带的巴东组地层滑坡、奉节至云阳间的顺层滑坡和长江、大宁河、乌江峡谷河段的危岩崩塌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可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平原区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铵氮和磷的问题十分突出,但目前对于二者共存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薄弱.以长江中游沿岸故道区为典型研究区,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铵氮和磷的赋存规律.结果 表明:地下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中,NH4N的质量浓度为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