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斑岩铜矿床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构造、深大断裂以及地球深部热点与斑岩铜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斑岩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蚀变矿化物理化学条件、蚀变矿化的热力学研究、斑岩铜矿床中脉体的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观点,总结了斑岩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模式,最后指出了斑岩铜矿床将来应该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斑岩铜矿体系和斑岩铜矿床的剥蚀程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前者系指在一定构造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携矿熔浆侵位的地质环境和矿质热流体的扩散状况,藉以研究矿床形成的机理,它有助于矿床剥蚀程度的确定;后者是找矿评价的实际需要,并为斑岩铜矿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从找矿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国内外斑岩铜矿床研究者,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蚀变和矿化侧向、垂向分带型式上,力图弄清斑岩铜矿体系顶和底的特征及矿化富集部位,并拟定斑岩铜矿体系和矿床蚀变-矿化分带模式,这不是偶然的.实际情况是,世界各地迄今并没有见到完整的斑岩铜矿体系.假若确认体系顶与底  相似文献   

3.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对玉龙铜矿床靠近斑岩体中心的三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编录和SWIR分析...  相似文献   

4.
圈定斑岩铜矿蚀变矿化范围及分带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体及其围岩蚀变,是斑岩铜(钼)矿床极为重要的找矿标志.斑岩铜矿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绢云母化带或钾长石化带内.蚀变又是矿化规模和富集程度的标志,矿床规模越大,蚀变越强,分带性愈好,则矿化富集程度愈高.因此,在普查找矿评价中,研究斑岩与围岩蚀变及其分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常把蚀变带看成是寻找斑岩铜(钼)矿富集部位的“脉搏”. 地质上对蚀变岩石的命名及蚀变带划分的方法是以恢复原岩性质为基础,根据标型蚀变矿物  相似文献   

5.
铜矿峪铜矿床是中条山成矿带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笔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铜矿峪铜矿床的地质、蚀变与矿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分带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矿化蚀变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矿床早期蚀变为钠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青磐岩化,晚期蚀变为长石分解蚀变。空间上,钠硅酸盐化位于岩体内部,钾硅酸盐化位于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钾硅酸盐化叠加于早期的钠硅酸盐化上,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于早期钾硅酸盐化上,位于钾硅酸盐化与青磐岩化之间。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铜矿化应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该矿床最主要的铜矿化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次之;另外,碳酸盐阶段也贡献了部分铜。铜矿峪矿体在赋存位置方面与玉龙、德兴、Malanjkhand矿床相似;脉体类型与沙溪、德兴矿床相似;蚀变类型与Tallberg、沙溪矿床基本一致;与Malanjkhand矿床一样都发育特征的钠长石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袁峰  周涛发  王世伟  范裕  汤诚  张千明  俞沧海  石诚 《岩石学报》2012,28(10):3099-3112
沙溪斑岩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详细研究了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结果表明,矿床的蚀变类型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从深到浅依次发育有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叠加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等蚀变.确定了矿化特征、矿物生成顺序并划分了成矿阶段,即:钾硅酸盐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石英硫化物亚阶段和绿帘石-绿泥石亚阶段.基于蚀变及矿化特征认为,沙溪铜矿床的矿化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亚阶段是黄铜矿主要的沉淀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也对成矿贡献了部分铜质.与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的典型斑岩铜矿床对比认为,沙溪矿床总体上与这些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类似;与陆缘弧、岛弧、陆内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矿床在矿体产出位置、蚀变分带方面相似;而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与板内环境的德兴矿床在矿体位置、蚀变分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在脉体类型特别是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脉体特征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斑岩型矿床而言,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则控制了其蚀变、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斑岩铜矿床的分类及其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在“斑岩铜矿床蚀变作用的演化历史以及蚀变分带模式”(本刊)一文中做了探讨.本文主要论述斑岩铜矿床原生晕分带模式、蚀变—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规律和原生晕分带的控制因素三个问题.斑岩铜矿床原生晕分带模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斑岩铜矿床的原生晕较之其它成因类型内生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具有  相似文献   

8.
斑岩铜矿的经济意义已为人所共知.我们试图通过探讨数学地质手段在找矿评价中的应用,裨对这类矿床的找矿突破有所帮助.斑岩铜矿是与中一酸性浅成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细脉浸染型高一中温热液硫化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蚀变矿物晕和地球化学扩散晕.据此,并从已有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斑岩岩体的种类、规模、形态、侵入时间、岩石结构,围岩的岩性、时代、蚀变带组合,以及矿化富集部位、矿石构造、金属矿物组合等成矿地质条件,可以看作是评价斑岩铜矿的地质变量.  相似文献   

9.
河南秋树湾铜(钼)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伏雄 《矿产与地质》2003,17(3):233-236
通过对秋树湾铜(钼)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着重对其成因进行相关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秋树湾铜钼矿化与花岗闪长斑岩在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等方面具有成因联系,并符合斑岩型铜矿床的一系列特征。认为该矿床是复合斑岩型铜(钼)矿床,指出矿床及其外围具有大型规模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乌兰乌珠尔铜矿床处于柴达木陆块西南缘、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西段,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是青海省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乌兰乌珠尔铜矿床的发现为该地区寻找类似的斑岩型铜矿床提供了一个实例。本文通过对乌兰乌珠尔铜矿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硫氧同位素特征、蚀变类型、分带特征及其与矿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矿床形成与破碎蚀变带中的斑岩脉有关,矿体围岩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特征,蚀变主要有钾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3种类型,铜矿化主要分布于绢英岩化蚀变岩中,而铜矿体则全部集中在强绢英岩化岩石中,总结了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类型和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喀拉果如木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发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位于秦祁昆成矿域,受自然条件限制,矿产研究开发程度低,斑岩型铜矿是该区找矿难点.喀拉果如木铜矿是区内最近发现的一个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该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圈定出铜矿化面积约0.25 km2,新发现4条具一定规模的铜矿体,铜矿外围发现7条铅锌矿脉.通过对该矿区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体特征、矿化信息及蚀变特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该矿床成因,认为具有良好的斑岩型铜矿床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杨志明  侯增谦 《地质学报》2009,83(12):1838-1859
与多数产于岩浆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不同,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查明其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非岩浆弧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成因.为此,选择冈底斯带最大的斑岩铜矿--驱龙斑岩铜矿进行解剖,通过对矿床岩浆-热液过程形成的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不同蚀变阶段蚀变矿物的H-O同位素研究发现:引起矿床早期蚀变(钾硅酸盐化)与矿化的流体并非通常认为的高盐度岩浆热液,而是直接从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约9% NaCl)、近临界密度的高温(550~650℃)气相;气相近临界密度的特征表明,早期蚀变与矿化形成于较高的压力(105±15~90±20 MPa)条件下,用静岩压力估算,对应的古深度在4.2±0.6~3.6±0.8 km之间,成矿后(约16 Ma)矿区发生了至少3~3.5 km的剥蚀;与高盐度流体相比,中等盐度气相与熔体密度差较大,很难在斑岩体顶部聚集并集中释放,而连续释放则直接导致矿床含矿斑岩体与Cu、Mo矿体时空关系的解耦,并造就了矿床早期蚀变范围大、但强度弱,矿化范围大、但品位低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并非温度降低的结果,而是因压力降低及气相中S大量减少所致.总之,驱龙斑岩铜矿是一类成矿与低密度气相有关的斑岩铜矿类型,其蚀变-矿化特征及成矿过程与高盐度流体引发的斑岩矿床类型有所不同,意识到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密切关系,对矿床勘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谢均  吕新彪  柳潇  刘龙 《地球科学》2021,46(3):1083-1099
乌奴耳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造山带中段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为近年来新发现的陆相火山岩型多金属矿床.为了对该矿区的进一步深部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围岩蚀变和岩石地球化学信息,对乌奴耳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特征研究、岩石蚀变分带研究和原生晕研究.乌奴耳矿床中存在多期多阶段矿化特征:第1阶段斑岩型钼矿化,主要产于矿床深部的花岗斑岩体内;第2阶段岩浆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化,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体顶部及其附近围岩的隐爆角砾岩中;第3阶段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化,主要产于浅部张性断裂构造中.矿区内存在至少两期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事件,张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乌奴耳矿床中具有明显的围岩蚀变分带特征,蚀变矿物分布与已知矿体产状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岩石原生晕异常分布与已知矿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元素组合分带特征,能够为乌奴耳矿床深部找矿提供可靠信息.综合以上主要找矿信息特征,预测在乌奴耳矿床Ⅱ矿段207勘探线剖面深部有盲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14.
劳维尔等(1968,1970)深入研究了圣马纽埃——卡拉马祖斑岩铜矿床,并且与该类型的一些重要矿床资料作了对比,认为斑岩铜矿有着统一的地质特征,建立了蚀变及矿化分带的“模式”,从而大大的推进了斑岩铜矿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以后的工作多方面的,进一步补充、修正、完善了这一模式,其中氢、氧同位素及气液包裹体的研究,使许多人主张在成矿过程中,除了岩浆热液系统之外,地下水的参予有重大的作用,提出了矿化蚀变中岩浆热液与地下水迭复作用的概念和蚀变模  相似文献   

15.
作者根据野外实际地质现象和镜下特征,对矿床的岩石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蚀变期次、分带和蚀变与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铜钼矿化主要与早期的黑云母化和中期的黄铁绢英岩化密切联系。矿体往往赋存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斑岩中,尤其是在碎裂明显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斑岩中铜矿石品位较富。矿体分布呈线型透镜状、似层状或串珠状  相似文献   

16.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甸普朗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朗斑岩型铜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重要铜矿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资料收集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结合钻探、物探、化探和遥感技术应用的成果,初步认为普朗印支期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是经过多期次、多阶段构造-热液事件形成的,具有由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核、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面型蚀变特征。其中硅化、钾化、绢英岩化蚀变带与铜矿关系密切。蚀变作用既影响岩(矿)石的结构、构造,又导致矿石中主要氧化物含量和Cu品位的变化。矿化与蚀变引起的物探、化探和遥感异常有较好的关联性,异常是找矿与勘查的直接标志和指导工程布置的依据,对于在中甸地区寻找与勘查同类型矿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ASTER提取德兴斑岩铜矿遥感蚀变分带信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遥感光谱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德兴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利用ASTER遥感数据提取了德兴斑岩铜矿的遥感蚀变分带信息.德兴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根据蚀变矿物特征来分析,主要的蚀变矿物为白云母、伊利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根据光谱特征,采用比值、斜率、相关吸收和主成分分析4种提取方法提取各蚀变矿物的信息,并采用叠加法对各蚀变矿物信息进行叠加,从而形成各个蚀变分带的遥感信息.各蚀变分带的遥感信息总体特征比较明显.最后,根据矿床成矿模式对蚀变分带信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Don Javier铜矿床位于秘鲁南部著名的古近纪铜钼矿床成矿带的北端,是该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床。初步探明其铜金属量为129.18万吨,平均品位0.43%;伴生钼金属量为5.23万吨,平均品位0.017%;伴生银金属量为800.56 t,平均品位2.64 g/t。文章重点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明确矿床周边的找矿方向,以期增加资源量满足后续评价开发的需求。通过研究Don Javier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特征及其三维空间分布规律,认为其主要矿体发育于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内。另外,通过建立矿床地质、蚀变三维模型,结合前人的地表物探、化探成果,认为矿体北东侧及南东方向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蚀变矿化分析研究的同时总结了其找矿标志,为矿床外围及其它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