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非常规油气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是通过对地质、地震、油藏综合研究,建立储层精细地质模型。首先建立构造模型,同时运用地震反演的成果结合单井岩相数据建立岩相模型,利用钻井泥浆漏失、油气田和单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微地震监测,描述油气藏内发育的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裂缝,最终利用岩相模型控制建立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属性模型,为数值模拟提供能够反映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的三维油气藏粗化地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历史拟合、产量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2.
煤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后期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部署和煤层气井的产量。本文以山西沁水盆地寿阳ST区块为例,基于地质数据、岩心数据、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资料,提出了井震约束条件下煤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通过建立构造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煤层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建立研究区岩相模型。通过序贯高斯模拟方法模拟煤层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分布规律,建立反映煤层气特征的精细三维属性模型,预测了相关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地质模型划分了产能潜力区,结合产能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煤层气井单井产能预测。本文划分的煤层气产能潜力区与产能预测结果,与目前区块内煤层气开发部署和实际产气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3.
潜山油藏是一般具有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储集层横向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在计算地质储量时很难求准、求精储集层厚度。作者针对埕北古100潜山古生代地层垂向保留少、横向变化大、井间又难于对比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建立地质模型,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准确标定潜山储集层,利用地震资料横向密集和连续的优势,应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比较好地求取了储量计算范围内的潜山储集层厚度,为储量计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Seislog反演技术在广饶潜山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广饶潜山油藏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性特征、裂缝发育特征、地层速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维地震的Seislog测井约束反演储集层描述技术,对广饶潜山带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实践证明,Seislog反演描述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情况,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油气储集层述技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古生界潜山岩性分布具有多样性,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常规测井和伽玛能谱测井等技术对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潜山、凝灰岩潜山和动力变质岩潜山储集层较发育,以溶蚀型储集层为主,孔缝组合类型为洞穴型、孔洞-裂缝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花岗岩潜山和区域变质岩潜山储层欠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缝,孔缝组合类型为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不同岩性储集层纵向分布具有分带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岩溶带、风化淋滤带、强风化碎石带和内幕溶蚀带;灰岩潜山和凝灰岩潜山储集层纵向分布广,具有纵向随机发育的特征,花岗岩潜山和花岗碎裂岩潜山存在风化壳储集层和内幕储集层。综合分析认为潜山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岩性、距离潜山顶面的深度、构造运动及断裂分布和热液活动。不同岩性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距离潜山顶面80m深度范围内;裂缝发育带沿断裂呈带状分布,而且随着与断裂距离的增加,构造裂缝分数维值逐渐减小;热液活动对储集物性起着改善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召佑 《古地理学报》2010,12(3):346-35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延8油层滚动勘探开发现状和需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和储集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建模结果分析表明,麻黄山西区块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模型与实际砂体展布和物性特征吻合较好,实现了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吴忠宝 《江苏地质》2006,30(4):265-269
针对江苏瓦庄油田窄条状、长井段、多油层、薄互层、多断层的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技术思路,在构造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测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以该模型为静态地质模型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在历史拟合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层系、油井距断层距离、分层配注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得出了该类油田合理的开发政策,为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Petrel地质建模软件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储层沉积体系结构。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以及地层对比等信息,在岩性描述原测井曲线基础上对储层的孔、渗、饱等属性进行解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建立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针对吴堡长8地区储层,利用 Petrel 软件在各类钻井、岩性以及测井曲线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构造模型、相模型以及属性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发育勘探潜力巨大的覆盖型潜山,这类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是当前潜山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地震、测井、铸体薄片、井壁岩心、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开展了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和分布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覆盖型潜山以长英质含量较高的混合花岗岩为主,发育多种类型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2%,平均渗透率为0.445×10-3 μm2。覆盖型潜山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黏土带、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裂缝发育带、相对致密带和基岩带。 (2)富长英质的岩石为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较高的长英质含量利于构造成缝和风化、淋滤、溶蚀改造。 (3)印支期—燕山期的强烈隆升是形成优质风化壳储集层的必要条件,而多期次构造作用叠加是潜山规模裂缝型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储集层距印支—燕山主控断裂的远近和所处构造部位进一步影响了裂缝的发育。 (4)风化淋滤对于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储集层垂向分带性的主要因素。 (5)建立了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分布模式,叠合破碎带的风化裂缝带和裂缝发育带是优质储集层的有利发育部位,二层结构潜山风化壳更为发育,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区域潜山内幕裂缝带厚度更大,裂缝发育带和破碎带发育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10.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运用多信息融合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进行了综合评价.吉华1潜山变质...  相似文献   

11.
基岩潜山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覆盖Bongor盆地主要潜山构造带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近百口基岩钻井的岩心资料和系统解释成果为基础,对基岩储层的特征、展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开展岩心观察和镜下分析,明确了Bongor盆地基岩以花岗岩、正长岩和二长岩等岩浆岩和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等变质岩为主,基岩储集空间以破碎的粒间孔、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主要潜山带上的基岩钻井揭示潜山储层纵向上具有分带性,位于潜山顶部的风化壳和破碎带储集条件好,向下进入潜山内部储集条件逐步变差,平面上基岩储层分布广泛,但非均质性强,不同构造部位储层厚度和品质差异较大。通过对潜山构造带的构造恢复和地震、测井、岩心综合研究,明确Bongor盆地潜山储层主要受古构造位置、基岩岩性与矿物成分及构造活动的影响。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潜山较低部位潜山基岩储层更为发育。长英质矿物较铁镁质矿物脆性强,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沿着裂缝发生溶蚀而形成孔洞,富长英质矿物层段比铁镁质矿物层段储层品质更好。受构造活动的影响,主要断裂带附近构造裂缝发育,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与主要裂缝方向接近,有利于裂缝的张开与保存。基岩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潜山目标评价和钻前储层预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直是中后期油田开发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针对马岭油田中一区的开发特点,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一区延长组到富县组的三维立体地质模型,从而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初始静态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模拟方法进行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计算,并结合沉积相和流动单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为油田下步方案调整提供了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丽君  严恒  方小宇 《江苏地质》2016,40(2):281-287
涠洲A油田目前处于开发中期,储层非均质性强、对含水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是该油田生产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后续开发方案的设计。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储层分布及其物性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生产资料,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地质建模,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指标的预测,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了下一步开发方案。涠洲A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地震—测井—地质综合一体化建模技术可以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油田调整挖潜决策提供科学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4.
比较岩性模型建立方法。首先,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应用地质、露头、三维地震、测井等静态资料,发挥井点资料垂向分辨率高,地震资料横向信息丰富的优势,在地质规律约束下建立不同时间的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模型。然后,在精细格架模型的基础上,以测井解释得到的岩相数据作为条件数据,分别采用指示克里格、截断高斯模拟、Object-modeling算法、贯指示模拟建立砂体展布模型。最后,通过抽稀检验评价不同算法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实现算法及其参数的优选,从而指导整个区块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井网密度时全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也可为具有相似地质环境的油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提供参考。通过比较,优选出指示克里格、序贯指示模拟两种算法都能较好表征本研究区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5.
Petrel地质建模软件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储层沉积体系结构.它充分利用了钻井、地震、测井以及地层对比等信息,在岩性描述曲线和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针对鄂尔多斯A83井块长7储层,利用Petrel软件在各类钻井、岩性以及测井曲线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构造模型、相模型以及属性模型,为进行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刻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别选取裂缝发育的双孔介质碳酸盐岩储层样品与裂缝不发育的单介质碳酸盐岩储层样品,利用多尺度X-CT扫描成像技术建立不同级别的三维数字岩心,应用最大球算法与孔喉尺寸校正方法,提取并建立碳酸盐储层纳米级数字岩心孔隙网络模型,最后实现利用三维孔隙网络模型模拟储层物性参数、进汞曲线以及孔、喉分布曲线,并与常规高压压汞法结果进行平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岩心技术模拟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参数与实际测量结果相差较小;模拟得到的进汞曲线、孔喉分布曲线与室内压汞实验得到的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数字岩心得到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数字岩心技术在碳酸盐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直观刻画与定量描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崔玉哲 《现代地质》2014,28(4):867-874
裂缝型储层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复杂,识别难度大;然而裂缝形成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采用蚂蚁追踪裂缝识别、吸收衰减属性分析和多属性聚合分析等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细化处理流程,多种预测相互印证,减少单一预测方法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潜山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潜山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裂缝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于页岩储层具有重要的作用。裂缝研究的难点在于难以像井震结合波阻抗反演一样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开展裂缝预测。提出了一种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预测裂缝的新思路:首先拓展了SPM软孔模型,把孔隙空间分为硬孔隙、基质孔隙和裂缝型孔隙,建立岩石物理模型,并求取裂缝型孔隙度曲线,通过FMI成像测井曲线证实了裂缝型孔隙度结果的可靠性;然后综合裂缝型孔隙度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通过多属性神经网络反演预测实现了裂缝型孔隙度的定量预测。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和原始测井曲线以及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的对比,证明裂缝型孔隙度反演结果比较可靠,可以用来定量解释页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本研究实现了综合测井曲线和地震信息定量预测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对于页岩储层定量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渤中19-6气田潜山裂缝性储层的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很强,且制约产能的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从而造成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综合岩心、测井、地质等资料分析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特征,并基于CT扫描实验定量表征裂缝,研究裂缝微观特征,形成了以裂缝渗透率为核心的一系列裂缝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大幅提高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渗透率主要由裂缝的长度、宽度及连通性控制,与孔隙度的大小无明显关系,可以通过斯通利波反演的总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差计算得到,其中基质渗透率计算的相对误差为28.50%,总渗透率计算的相对误差为15.56%;综合考虑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渗透率、裂缝纵向连通性和有效厚度,建立了渤中19-6气田潜山裂缝性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其中裂缝渗透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决定了潜山裂缝性储层产能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维孔隙介质的逾渗模型,首次把裂隙这一重要的渗透通道引入到三维逾渗研究中,提出了孔隙裂隙三维逾渗的研究方法,并建立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三维逾渗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使得逾渗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煤体、岩体等。基于VC++6.0开发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三维逾渗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双重介质的逾渗规律,模拟研究表明:裂隙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质的逾渗概率,使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逾渗规律明显不同于孔隙介质;随孔隙率、裂隙分形维数、裂隙数量分布初值由小到大逐渐增长,必然发生逾渗转变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