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处理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短水准观测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排除干扰和提取地震异常的功能,且物理意义清楚,计算简便,可以作为观测数据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用模糊识别对唐山和大同地震前短水准异常分析后,发现震中位于高异常从属度区附近,且前兆异常的出现与地震活动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震前还有明显的异常频次峰值。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前的断层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唐山、大同和张北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说明剧烈的断层活动是强震发生的重要信息;唐山地震在形变异常恢复后或在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测项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断层活动存在10年左右周期的群体准同步阶段性特征;在大同和张北地震活跃期内,震前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突跳性(无趋势积累)短期异常,而在唐山地震活跃期内,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趋势性积累,这可能是华北6级~7级以上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构造、前兆二判式鉴别了唐山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并论述了卢龙M_L6.2级地震前的中期异常和短临前兆特征。以此为据,阐明了这次地震是在1981年下半年华北区域应力场明显加强时,唐山7.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反向逆冲异常运动所造成的。 宁河、唐山、东台子三处短水准形变异常的相应出现,再次表明即使埋设在地壳运动强烈区土层中的跨断层短水准测线亦有较好的监测地震的能力,而其所受干挠通常是可以识别和排除的。  相似文献   

4.
强震前重力场等位面二次偏微商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平谷台 1971~ 1977年获得的重力位 2次偏微商曲率值 K进行处理 ,消除降雨等噪声对观测值的影响 ,得到较真实的重力等位面弯曲变化值 KS。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 ,1975年 2月 4日海城 7.3级地震、1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1976年 11月 15日宁河 6 .9级地震、1977年 5月 12日宁河 6 .5级地震前 ,曲率值 KS均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出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处理 ,求得各次地震前 KS值的真正异常变化量△ KS,并运用近似积分法求得异常面积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 ,初步建立了预报方程 ,从而为单台重力异常预报不同距离发生的地震震级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异常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北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这可能是板内地震最主要的成因。要特别注意地幔隆起区内的高导层与深大断裂的交叉部位,延怀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育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数字化地震记录P波初始部分平均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分析处理方法,研究了山西大同ML=6.1级地震以及唐山ML=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对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这一类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预估方法对河北省易县台1985年地倾斜资料进行了预估计算,发现1985年10月5日发生在唐山老震区沙河驿M_L=5.3级地震震前异常确实存在。从而,证实了运用预估方法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但应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预报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 ,利用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表明 ,在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 ,信息熵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控制论方法,给出由地震引起的井水水位变化和地形变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反馈控制器使用干扰在H_∞的范数意义下达到最小或者使该系统稳定,由此所得到的输出反映了由地震引起的异常。作为例子,文中给出了用此方法得到的1976年7月28唐山7.8级地震前大灰厂短水准和汉沽双桥1号井水位短期前兆异常变化的清晰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北京地区 1994~ 2 0 0 0年的跨断层形变资料 ,研究了张北地震的形变前兆规律。以形变速率值和基准值之比作为异常参数 ,定量分析了北京地区 1995~ 1999年的异常及其与本区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异常出现后的 0 .5~ 1年内 ,都有中强震发生 ,而在 1997~1998年近 2年内异常数都超过 6次 ,其间即发生了张北 6 .2级地震 ( 1998年 1月 )  相似文献   

12.
?????????????????????????ο??????????????????????????????????????????????????????????NGA?????????????????????????飬??????????????????????о?????????????????????????????????????????2012?????4.7??????????е?????????????????????????????????????PGA??????S??a??T???????б????о??????????????????????????????????????????????????????????????????????????????????????????????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地形变的异常中,有些异常不能只归属于一次地震,而是一组地震的共同反映,我们称之为”地震组异常”。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三组强震的地形变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曲基本特征是:异常的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群体出现。异常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速率异常,另一种是形态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可以作为地震组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西部地区震后形变有效松弛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及脆性转换带上的断层蠕动及其深部黏滞流对震后地表位移的影响,对5次大地震的震后垂直位移进行了最小二乘反演,并估计了有效松弛时间。反演结果表明,中国东、西部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差异很大,其中唐山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最长(10.3年),邢台地震次之(4.4年),而西部通海、炉霍、共和等3次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则仅为2年多。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上地壳厚度不同以及下地壳、上地幔黏滞系数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5.
2020-07-12河北唐山M5.1地震的发震时间、强度、震中位置均满足2020-05-22全国电磁年中会商会电磁学科2020年下半年度全国预测意见。地震发生前,电磁学科组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和《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清单》对中国大陆华北地区电磁台站的数据进行异常梳理,发现首都圈台站电磁存在地磁日变化、谐波振幅比、地电场等多项异常。震前异常综合预测意见与实发地震基本一致,2016~2019年地震电磁学科预测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
???????????????????????????????λ?????????????????????????????????????????????????????????????????????????????????????????????????????????????????????????????????????????????????????????????????С??????????????????????????????????в?????????????????????????????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