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星中含有蛋白、酶、甾类糖苷、神经节苷酯、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星中已分离纯化出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这些提取物中,蛋白具有免疫活性,促细胞生长活性;甾类糖苷有细胞毒性、溶血、抗病毒、抗炎症、鱼毒素等活性;神经节苷酯类有抗肿瘤活性;生物碱类有细胞毒性、抗病毒、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瓷海星科是一类深海底栖海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深海中。其模式种蓝泥瓷海星(Porcellanaster ceruleus Wyville Thomson 1878)具有全球分布性与多态性。本文报道了该物种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2015年6月6日,在向阳红10号执行的南海底栖生物调查航次中,于C19站位(10.15°N,110.03°E;水深1400m)由三角形拖网采集到海星一只,经鉴定为蓝泥瓷海星。本文提供了该样品的形态描述与细节照片,讨论了其与该种模式样品的共同形态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总结了蓝泥瓷海星的全球分布记录。该种在中国海的首次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星又名海盘车 ,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星纲(Asteroidea)。包括显带目(Phanerozonia) ,有棘目(Spinulosa) ,钳棘目(Forcipulata)等。海星为海生底栖动物 ,在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有100多种 ,黄、渤海常见种类有多棘海盘车、罗氏海盘车、陶氏太阳海星等。海星为肉食性动物 ,吞食各种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日吞食量很大。另外 ,海星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 ,对沿海扇贝、牡蛎、贻贝、鲍鱼等贝类养殖业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 ,有关海星活性成分的研…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陆架区调查时所采到的底栖生物样品中,有两个标本属于蛇海星科Ophidiasteridae中的一个新属,它和该科迄今包括的任何属都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震  党志  朱志鑫  李琼 《海洋科学》2003,27(9):61-64
采取甲醇多步结晶法,从海星(Asterias amurensis)中分离精制了海星甾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海星甾醇中的胆甾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胆甾醇测定结果线性良好,精密度好,准确度高。这为制定海星甾醇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星之患     
新闻回放2006年7月中旬,青岛沿海鲍鱼养殖区突然爆发大量海星密集的事情,有统计记录的密度最高达到每平方米300只。一时间,海星疯狂地蚕食鲍鱼和海参,对养殖区造成灾害,引起养殖户的恐慌。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各级管理部门对此极为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赶赴事发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续编——海星纲。材料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其中大部分标本是作者自己于1958年在该岛调查时所采获。海星纲标本共374个,经过研究鉴定,分隶于7科, 15属和17种。其中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属首次记录(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我们在西沙群岛所采的海星纲种类不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采集工作局限于潮间带的缘故。如果能在潮下带进行采集调查,种数肯定会增加很多。  相似文献   

8.
新洲 《海洋世界》2004,(6):15-15
最近,日本冲绳本岛和石垣岛等琉球群岛一带海域,又出现了长棘海星大面积发生的征兆。大约20年前该海域的珊瑚曾因受到长棘海星的侵害而遭到巨大破坏。但后来得到一  相似文献   

9.
黄海产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海星皂甙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甲醇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从黄海产海燕体内提取了海星总皂甙,其产率分别为0.052%和0.062%,产品经理化实验、溶血实验、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海燕海星总皂甙的熔点为242℃~255℃.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7,(6):4-4
西沙甘泉岛海域的珊瑚礁正遭受长棘海星大军侵袭,数百平方米珊瑚礁变成白骨。长棘海星属于棘皮动物,是一种状似葵花的水生物,浑身长满了剧毒长刺。它们吃珊瑚虫的  相似文献   

11.
文震  党志  宗敏华  赵金华  李靖 《海洋通报》2006,25(6):26-29,46
考察超临界CO2萃取、乙醇萃取两种方法制备的南海产多棘海星皂甙的溶血过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血指数,结合红细胞形态血观察,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海星皂甙都具有明显溶血作用,超临界CO2萃取、溶剂萃取的海星皂甙溶血指数分别为19231,12821,超临界CO2萃取的海星皂甙保持了更强的细胞毒性,这为海星皂甙制备工艺的选择,探索其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氏海盘车组织中海星皂甙的分布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溶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  相似文献   

13.
海星的世界     
猫猫 《海洋世界》2011,(9):46-46
你会想到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吗?海星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真是大得惊人.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强,它能将胃从嘴里吐出来,直接选择食物,将自己要吃的部分卷住,然后连同胃一起缩进肚子里.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它对自己的后...  相似文献   

14.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30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熔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星总皂甙测试结果比较可以看出,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高,海燕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8,(6):4-4
据美联社报道,海洋科学家在勘查一片巨大的海底山脉时惊讶地发现数百万微型海星盘绕着它们的触角,尽可能地抓捕海洋急流中的食物。  相似文献   

17.
GC-MS测定海龙与海星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震  党志  朱志鑫 《海洋通报》2003,22(6):92-95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两种常见海洋中药粗吻海龙(Trachyrhaphus serratus)与多棘海星(Asterias amurensis)中的甾醇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鉴定,海龙的甾醇成分主要为胆甾醇类,海星甾醇主要为△^7-脱氢胆甾醇、麦角甾醇与豆甾醇类化合物。研究结果对于探索海龙与海星的活血补益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域海盘车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思嘉  肖宁  曾晓起 《海洋科学》2018,42(10):53-63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通过传统形态学,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分布于中国海域的海盘车科(Asteriidae)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共鉴定出该科5属10种,分别为:粗钝海盘车(Asterias argonauta Djakonov, 1950)、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 Lütken, 1871)、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 Bell, 1881)、异色海盘车(Asterias versicolor Sladen, 1889)、日本滑海盘车(Aphelasterias japonica (Bell, 1881))、张氏滑海盘车(Aphelasterias changfengyingi Baranova Wu, 1962)、日本长腕海盘车(Distolasterias nipon(D?derlein,1902))、美丽长腕海盘车(Distolasterias elegans Djakonov,1931)、座冠海星[Coronaster volsellatus(Sladen,1889)]和尖棘筛海盘车[Coscinasterias acutispina(Stimpson,1862)]。文中对物种的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地理分布和种属鉴定所需要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