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8,自引:12,他引:68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2002,16(2):107-120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海新生代构造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海构造是地质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南黄海油气勘探工作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与勘探,但至今仍进展不大;因此,如何突破该区油气勘探的难题引起普遍关注。黄海地区在新生代经历过2次近南北向的缩短与挤压(135~52 Ma,23~0.78 Ma)和2次近东西向的缩短与挤压(52~23 Ma,0.78 Ma—)。新生代的4个构造期对于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保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垩纪—古新世是形成盆-山体系的雏型时期,始新世—渐新世(52~23Ma)是生油层形成的主要时期,中新世—早更新世(23~0.78 Ma)的构造作用使NNE向的先存断裂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中更新世以来(0.78 Ma—)近东西向的挤压使NNE向的断层闭合,为油气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议大力加强南黄海地区NNE向的先存断裂与古近系相交部位及其上部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川陕甘矿产资源“金三角”地区若尔盖及其周缘沉积建造特征、构造-热事件放射性年代学测试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测试等综合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自印支末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热事件:(1)卡尼末-诺利初期构造-热事件(D1);(2)早侏罗世(200~180 Ma)构造-热事件(D2);(3)晚侏罗-早白垩世(160~140 Ma)构造-热事件(D3);(4)早白垩世(130~110 Ma)构造-热事件(D4);(5)古新世(70~60 Ma)构造-热事件(D5);(6)50~40 Ma构造-热事件(D6);(7)20 Ma左右构造-热事件(D7).其中D1期构造-热事件为若尔盖地区主褶皱造山构造运动,基本奠定若尔盖及其周缘地区区域构造格架;D2、D4为区域关键构造变革期,导致构造-热体制(压性与张性)的关键转换,对区域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最晚期事件(D7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地貌定型期.   相似文献   

4.
程万强  杨坤光 《地学前缘》2009,16(3):197-206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 Ma (晚印支期)、1656~912 Ma (中晚燕山期)、686 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 Ma (早燕山期)、1473~941 Ma (中晚燕山期)、667 Ma至今(燕山末期-喜山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南北大巴在变形时间上相关,显示南北大巴在构造变形上的耦合性。代表南大巴强烈变形的轴面劈理和破劈理主要发育于1472~941 Ma,显示主变形期在中晚燕山期,并具有明显的前展式变形特征。破劈理中石英脉ESR年龄还显示出南大巴构造带两端变形早(早燕山期即已卷入强烈变形),中间变形稍晚(中燕山期开始强烈变形)。喜山期(667 Ma至今)南大巴以构造隆升和右行走滑拉张为特点,构造活动渐趋稳定。ESR测年结果与区域构造响应及同位素年代学和沉积年代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梁承华  徐先兵  李启铭  桂林  汤帅 《地球科学》2019,44(5):1761-1772
华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构造域的联合控制.以江南东段NE-SW向景德镇-歙县剪切带和球川-萧山断裂中发育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交切关系和断层滑移矢量反演方法厘定了7期构造变形序列并反演了各期古构造应力场,讨论了断层活动的时代及其动力学.白垩纪至新生代研究区7期古构造应力场分别为:(1)早白垩世早期(136~125Ma)NW-SE向伸展;(2)早白垩世晚期(125~107Ma)N-S向挤压和E-W向伸展;(3)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早期(105~86Ma)NW-SE向伸展;(4)白垩世中期(86~80Ma)NW-SE向挤压和NE-SW向伸展;(5)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末期(80~36Ma)N-S向伸展;(6)始新世末期至渐新世早期(36~30Ma)NE-SW向挤压和NW-SE向伸展;(7)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中期(30~17Ma)NE-SW向伸展.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表明,第1期至第4期古构造应力场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板片后撤、俯冲以及微块体(菲律宾地块)间的碰撞作用有关;第5期伸展作用受控于新特提斯构造域俯冲板片后撤,而第6期和第7期古构造应力场主要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白垩纪至新生代,华南东部受伸展构造体制和走滑构造体制的交替控制.先存断裂的发育可能是导致华南晚中生代走滑构造体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北北部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华北北部位于古亚洲和太平洋两大全球性构造域的交叠部位,其中新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华北北部中新生代存在5个挤压作用时期。自老至新为:①中三叠世末挤压期(老虎沟组或杏石口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215Ma);②早侏罗世末挤压期(海房沟组或九龙山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178Ma);③晚侏罗世末挤压期(义县组或东岭台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135Ma);④晚白垩世末挤压期(古近系前挤压期,峰值年龄65Ma);⑤古近纪末挤压期(新近纪前挤压期,峰值年龄25Ma).5个挤压期在时间上相对较短,并为6个时间较长,构造运动相对和缓或伸展的成盆沉积期一一隔开。6个成盆沉积期包括: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其中,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具有明显的伸展作用特征。也就是说,华北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成盆沉积与挤压变形的交替演化过程,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均占有重要位置,总体来讲,挤压作用由强变弱,伸展作用由弱变强。伸展作用持续的时间长,挤压作用持续时间则相对较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华北北部中新生代这种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记录了从古亚洲洋构造域汇聚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域俯冲构造体制转换的大陆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时序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50,自引:41,他引:9  
杨立强  邓军  赵凯  刘江涛 《岩石学报》2011,27(9):2519-2532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造山带金矿成矿作用的同位素定年结果,探讨了成矿年代学与构造-热事件的关系,厘定了其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已获得的最老成矿年龄集中于海西期,但过剩氩的存在导致视年龄值偏离真实成矿年龄,而最小视年龄(345.2±16Ma)与区域蛇绿岩的形成同时;含镍金黄铁矿硅质岩的含金量可能与热水沉积有关,其地球动力学环境对应于海底扩张和初始洋盆的形成。印支期是区域主碰撞造山高峰期,也是大规模岩浆活动与Cu-Ni-Pt-Pd硫化物矿床、VMS型Cu-Pb-Zn矿床及斑岩型Cu-Au矿床成矿集中期,其中老王寨金矿含金黄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29±38Ma。燕山期成矿年龄数据分散于180Ma、135Ma、110Ma和90Ma左右等多个时段,其中最晚时段年龄谱的最小视年龄值(91±1Ma)可能代表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该期(约90~70Ma)的区域成岩成矿(斑岩及斑岩型Cu-Mo-W-Au矿床)规模较大,表明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在研究区存在重要的成岩成矿响应。喜马拉雅期可能经历了早(63.09~61.55Ma)、主(36.10~33.76Ma)和晚(30.80~26.40Ma)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分别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早-晚期转换构造动力学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模拟、Easy% Ro模拟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反转活动与油气成藏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JX1-1反转构造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扭压反转作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一、二段(距今30.3 Ma~23.3 Ma)沉积时期,造成盆地NW-SE向缩短2.74 km,东营组约有780 m的地层剥蚀量及2.73%的盆地缩短率;辽中凹陷JX1-1反转带有机质成熟度演化也显示,烃源岩均是在反转构造形成之后才陆续成熟生、排烃,并且主力烃源岩是在距今5.1 Ma才达到生、排烃高峰期;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反转作用造成JX1-1油田两期充注,第一期为距今31 Ma~24.6Ma,第二期为距今9.2 Ma至今.  相似文献   

9.
西华山花岗岩及钨锡铍矿田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西华山花岗岩由早期侵入的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52-1)和晚期侵入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52-2)及γ52-2顶部与γ52-1接触带上含少量钨铁矿的似伟晶岩边壳组成.钨锡铍主要成矿阶段的黑钨矿-长石-石英脉或黑钨矿-绿柱石-石英脉及无矿石英脉均穿切两期花岗岩及似伟晶岩壳.单个水晶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时空分布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3±6.3)Ma和(139.8±4.5)Ma,黑钨矿和萤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2±3)Ma和(137.4±3)Ma.西华山和荡坪钨锡铍矿床成矿时代为(135±5)Ma,其成矿作用与晚期侵入的中粒-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矿脉中绿柱石熔体、熔-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及其与流体包裹体的共存表明,西华山钨锡铍成矿作用自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即已开始.成矿作用早期以岩浆及岩浆水为主,晚期成矿作用是在相对开放体系中进行的,并有大量大气降水混入.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雅砻江河口-金坪子河段贯通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沙江雅砻江河口-金坪子段的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研究, 结合区域地貌和新生代沉积, 初步认为该区域河流发育经历了4个阶段:高原面解体河流发育期(7~4.2Ma)、高原湖泊和盆地形成期(4.2~1.1 Ma)、古雅砻江和古金沙江期(1.1~0.73 Ma)和金沙江贯通东流期(0.73 Ma至今)。7~4.2Ma, 高原面解体发育河流, 攀枝花地区河流形成两级陡坎, 并形成昔格达组下伏的卵石层; 古鲹鱼河开始发育形成, 可能越过现代金沙江的位置进入古掌鸠河, 汇合到昆明盆地。4.2~1.1 Ma, 昔格达组、会理、会东盆地均发育; 古城河可能流入元谋盆地; 攀西地区的湖泊和元谋的湖泊可能不相连; 古鲹鱼河在1.1Ma前改道东流, 并未贯通为金沙江。1.1~0.73 Ma, 古鲹鱼河贯通为金沙江, 不断地向古城河方向溯源侵蚀; 古雅砻江和古城河入元谋盆地; 0.73 Ma, 金沙江袭夺古城河、古雅砻江而贯通, 元谋组堆积结束。0.73 Ma以来, 金沙江快速深切; 中晚更新世开始发育阶地。   相似文献   

11.
李理  钟大赉 《岩石学报》2018,34(2):483-494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测年结果显示,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308±35Ma~145±19Ma之间,且所有单颗粒锆石径迹年龄均大于其沉积年龄,表明这些锆石为碎屑锆石。除1件样品外,其余13件样品的单颗粒年龄的,可以用来识别源区及其构造抬升。未通过χ2检验的锆石二项式最佳拟合峰值年龄集中分为9组:P1(1187Ma)、P2(720~548Ma)、P3(526Ma)、P4(330~319Ma)、P5(296~274Ma)、P6(213~201Ma)、P7(195~177Ma、162Ma)、P8(134~102Ma)和P9(94Ma),加上通过χ2检验的三叠纪(230Ma),指示源区中元古代-晚白垩世经历的9期构造抬升/岩浆活动。它们分别是发生在中元古代的芹峪运动、新元古代的构造抬升(约720~575Ma)、~548Ma的蓟县运动;古生代~526Ma早寒武世末构造运动、海西期构造抬升;晚三叠世印支期挤压构造抬升、早-中侏罗世印支期弱挤压抬升、早白垩世燕山期强烈岩浆活动及晚白垩世燕山晚期的抬升。华北克拉通北缘、克拉通内部古陆和盆地内部是渤海湾盆地上白垩统-上新统的主要物源区,古生代以来剥露速率逐渐增大,古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分别为0.020~0.033mm/y,0.033~0.042mm/y,0.034~0.049mm/y和0.041~0.097mm/y,反映源区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中元古代-晚白垩世构造运动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的演化提供了年代学证据,综合分析推断华北克拉通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相似文献   

12.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核的高喜马拉雅杂岩带,是以高级变质岩石、普遍的深熔反应以及高温韧性变形为主要特征的热碰撞造山带.在高喜马拉雅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构造发现的基础上,建立高喜马拉雅挤出的3-D构造模式,并提出了挤出的动力学过程:(1)造成高喜马拉雅中弱和热物质产生的局部熔融阶段(46~35 Ma),(2)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和重力裂陷阶段(28~26 Ma开始),(3)韧性逆冲型剪切带形成阶段(>626~23 Ma),(4) MCT和STD的形成造成的高喜马拉雅挤出阶段(23~17 Ma).  相似文献   

13.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晚中生代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大陆的重要时期,也是华南大陆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东海陆架盆地紧邻海礁隆起ECSs611钻井的渐新统花港组(1626~1638m)砂岩和白垩系(1638~1689m)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获得了~163Ma和~120Ma两期岩浆-变质事件的锆石U-Pb年龄记录。两期岩浆锆石均具有结晶温度低(556~732℃)、流体活动元素U富集(含量82×10~(-6)~3412×10~(-6))及高场强元素Nb亏损(含量0.6×10~(-6)~13.8×10~(-6))等特点,它们形成于岩浆弧构造环境。与洋壳锆石相比,两期岩浆锆石元素Y含量(371×10~(-6)~2700×10~(-6))和U/Yb比值(0.2~6.7)偏低,指示其属于大陆锆石类型。其它碎屑锆石年龄(如2.5~2.4Ga,1.7~1.6Ga,320 Ma和256~207 Ma)与华南大陆主要构造事件一致,初步认为东海海礁隆起应属于华南大陆(华夏地块)东延的部分。如果将海礁-虎皮礁隆起作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岩浆弧一部分,与东海福州凹陷弧前盆地和西南日本至台湾俯冲增生杂岩等单元联结起来,区域上可构成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控制的晚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轮廓,即岩浆弧→弧前盆地→俯冲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tudy the tectonics of the Yellow Sea. Although oil- gas explora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exploration progress has achieved little. There are three tectonic periods with near N–S trending shortening and compression (260–200 Ma, 135–52 Ma and 23–0.78 Ma) and three tectonic periods with near E–W trending shortening and compression (200–135 Ma, 52–23 Ma and 0.78 Ma) at the Yellow Sea and adjacent areas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Indosinian tectonic period is the collision period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which formed the basic tectonic framework for the Yellow Sea area. There were strong intraplate deformations during the Yanshanian (200–135 Ma) and Sichuanian (135–52 Ma) period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models, which are also the main formation periods for endogenic metallic mineral deposits around the Yellow Sea. The three tectonic periods during the Cenozoic affect important influences for forming oil-gas reservoirs. The Eocene–Oligocene (52–23 Ma) is the main forming period for oil-gas sources. The Miocene–Early Pleistocene (23–0.78 Ma) was a period of favorable passage for oil-gas migration along NNE trending faults.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0.78 Ma) the NNE trending faults are closed and mak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reservation of oil-ga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il-gas explo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 NNE trending existing faults and Paleogene– Neogene system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相似文献   

16.
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位于特提斯构造成矿域东南段,发育大量古特提斯旋回岩浆岩和铜-金-铁-锡等多金属矿床,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梳理了长山成矿带的成岩成矿时代、矿床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揭示了长山成矿带古特提斯时期的岩浆岩时空格架,构建了晚石炭—中二叠世(317~264 Ma)哀牢山-马江洋的俯冲、中二叠—晚三叠世(263~235 Ma)华南地体与印支地体的碰撞以及晚三叠世(234~202 Ma)碰撞后伸展等构造演化过程。初步建立了长山成矿带各阶段的成矿模式,包括俯冲期斑岩-矽卡岩型Fe-Cu-Au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Ag成矿(305~279 Ma)、碰撞期斑岩-矽卡岩型Sn和矽卡岩型Fe-Au成矿(249~236 Ma)、伸展期热液脉型Au矿化(212~204 Ma)。受限于晚三叠世晚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研究资料的缺乏,碰撞后伸展阶段的成矿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武都-岷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两大构造地貌单元的转换过渡带。构造地貌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四级夷平面,分别是Ⅰ级夷平面(山顶面)、Ⅱ级夷平面(主夷平面)和Ⅲ、Ⅳ级夷平面(剥蚀面),分别形成于 K2-E3之前、3.6Ma、2.5Ma、1.8Ma。主要河流发育4-7级基座阶地,并且四级及其以下低级阶地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夷平面和阶地的高程变化,指示了该地区地壳的隆升具有多阶段性和不均匀性,3.6Ma以来平均隆升速率在0.42- 0.57mm/a,3.6-1.8Ma是地壳快速隆升期,1.8Ma以来隆升速度减缓,但晚更新世(0.15Ma)以来,隆升明显加速,显示出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新的加速隆升期。  相似文献   

18.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拉雅期(51~21 Ma)的脆性变形。晚印支期—早燕山期的脆-韧性变形,与造山隆升相伴,表现为先存变质核杂岩构造北东翼构造岩类的褶皱、断裂,奠定了五龙沟地区北西西向的构造主线,即形式上的数条北西西向韧剪带平行展布,从韧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到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依次为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  相似文献   

19.
羌塘地块作为近年地质研究的热点,其构造属性及是否存在太古宙-元古宙基底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采用LA ICP MS锆石U Pb法对西藏荣玛牛山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碎屑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1)日干配错组沉积岩中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215±2) Ma,表明日干配错组的最大沉积年限为该时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将其沉积时代限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2)年龄介于(580±6)~(212±2) Ma,峰值为(298±2) Ma,表明在晚古生代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发育早期地壳减薄伸展阶段岩浆活动影响,冈瓦纳古陆为其物源区;峰值为(442±3) Ma,表明在中古生代受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拼合而形成的岩浆活动的影响,物源区为扬子大陆周缘;只获得1颗锆石650~500 Ma年龄,表明源区基本未受到泛非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3)碎屑锆石出现相对少量介于(1 091±6)~(757±6) Ma的年龄,表明在中-新元古代受格林威尔-晋宁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影响,物源区与羌南地块一致。(4)日干配错组沉积岩碎屑锆石测年得到大量介于(3 214±7)~(1 380±15) Ma年龄值,占总量的近60%,峰值为(1 875±5) Ma和(2 531±6) Ma,表明羌塘地块受元古宙羌塘结晶基底主期构造热事件和太古宙末全球超大陆拼合事件影响显著,且羌塘地块存在太古宙-元古宙基底。  相似文献   

20.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青藏高原始新世残留盆地的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和青藏高原始新世期间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从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的角度揭示青藏高原始新世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划分出2个强隆升期,分别是强隆升期Ⅰ(55-51Ma)和强隆升期Ⅱ(45-34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