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旗岭多金属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东坡矿田北东侧,是湘南脉状锡钨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具有明显的平/剖面矿化分带现象。本文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细解析,典型控岩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查明了锡钨矿体、铅锌矿体的控矿构造特征,总结了该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提出深部有利赋矿构造部位。结果表明:(1)4号和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断裂控制,具倾向相反、下钨上锡和深部交汇的空间分布特点。(2)F4为4号锡钨矿体的主控断裂,倾向SE,主要经历了成矿前压性→成矿期压扭性的转变过程; 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张性构造控制,倾向NW。(3)铅锌矿体(脉)空间展布总体受NE-NEE向断裂控制,具多期活动特征,经历了成矿期张扭性→成矿后左行扭性的转变过程,受其控制的3号矿体在平面上自南西侧至北东侧矿化元素呈现锡钨→铅锌过渡的分带规律。(4)矿区西侧NNE向控锡钨断裂向下延伸可与矿区东侧NE-NEE向控铅锌断裂联通。综合研究表明矿区东部控制铅锌矿体的NE-NEE向断裂深部具有较好锡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在钦杭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铜多金属矿与锡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复合、多期构造体系联合、深部钨锡矿与浅部铅锌银矿耦合等特点突出。针对该矿床控矿构造深部展布格局不清、深部铜锡多金属矿体定位不明的核心问题,基于矿田(床)构造精细解析,开展了多期构造体系控岩控矿作用机理及其控矿构造深延格局的深入研究,表明岩浆侵入接触构造系统与倒转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裂隙系统分别控制了脉状-不规则SK型铜钨锡多金属矿体群与沿NNE-NE向层间断裂带、NW向断裂带分布的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体群,这些矿体群具有不同的侧伏规律;基于矿田、矿床、矿体(脉)尺度控岩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的剖析,揭示了构造分级控岩控矿规律和中心对称成矿效应,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体系,构建了矿田构造控岩控矿模式,进一步论证了坪宝矿田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生代以来,坪宝矿田构造应力作用呈现“顺时针式”的运动方式,在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在区内产生SEE-EW向主压应力作用,从而在矿田内形成了中酸性岩浆侵入成岩成矿系统。这些认识为坪宝矿田乃至钦杭、南岭成矿带湘南地区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宁蒗白牛厂铅锌矿床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受权  曹运江 《云南地质》1998,17(2):128-136
宁蒗白牛厂矿区位于区域性牛窝子-罗卜地帚状构造的内旋断裂带——白牛厂弧形断裂的拐折部位。由白牛厂弧形断裂伴生的低级次白牛厂帚状断裂构造带,为本区矿液运移和矿体赋存提供了良好通道和有利空间。在白牛厂喜马拉雅期含矿隐伏斑岩体与其围岩(P1灰岩)的外接触带的构造叠合地段,有望形成斑岩体外接触带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区铅锌矿化主要受控于白牛厂背斜轴部及其以西的白牛厂帚状构造的各弧形断裂带(以f3、f4、f5为主),尤其是其弧形拐折至收敛地段。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成矿带锡铜多金属矿床控矿条件和找矿预测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山成矿带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构造带内,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次火山花岗杂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上侏罗统火山岩系、震旦系和寒武系浅变质岩系是区内最主要的含矿围岩,不同的火山岩组合控制了不同的矿化类型。成矿花岗杂岩体主要是富含成矿元素和挥发份、并具多期次分异特征的次火山花岗杂岩体。褶断构造、环形构造控矿作用明显,控制矿床定位的构造多为复合构造,具有明显的扭动特征。在深入研究本区控矿地质条件基础上,总结了本区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吴珍汉 《地质与勘探》1993,29(11):10-15,38
燕山地区金、银、铜、铅、锌、钼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构造是主要控矿因素之一。区内中生代构造对矿体、矿床的控制作用有6种基本型式。环状构造是最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大量中生代矿化皆分布于环状构造内部或周边。控制矿体分布的入字型构造、多字型构造、帚状构造皆系区内二、三级主干断裂带的次级派生、伴生断裂构造。韧性剪切带对矿化具有直接控矿与间接控矿两种型式。一些矿床矿体的分布同时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6.
滇东南锡矿带为一具独立的控岩、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系列,是自成体系的构造—岩浆—锡多金属矿化带。锡矿带对应于北西西向的构造—岩浆带,其中已知的锡多金属成矿区又与近等轴状的穹窿、背斜隆起构造、花岗岩隆起构造和环块构造相对应。环块构造、隆起构造是锡矿的主要控矿构造;褶皱隆起构造和侵入隆起构造协调式组合是锡矿的最佳成矿构造,环块构造又是锡矿成矿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西藏尤卡朗铅银矿成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志兴 《地质与勘探》2010,46(4):628-633
西藏尤卡朗铅银矿床处于西藏冈底斯北侧当雄-嘉黎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体产于中侏罗统拉贡塘组受岩浆热变质的砂泥质岩中。矿区北部出露燕山至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可能与本区铅银成矿作用有直接的关系。铅银矿体产于断裂构造带中,受多期构造活动的控制。矿体中常见脉状穿插和角砾状构造,多组构造裂隙互相交叉形成不规则网脉。综合研究矿区中小型成矿构造特征,通过本区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早期应力场反映北部岩体向南上侵,晚期构造应力场转变形成有利的含矿构造,进一步形成向南西倾伏的管状矿体,从构造控矿角度探讨了本区进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香花岭地区有色、稀有多金属矿主要类型及地质特征,总结了本区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对矿床的形成起了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岩浆岩是内因,有利的地层岩性及构造空间是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香花岭地区找矿前景,并指出了炮金山—杉木溪(铷铌钽钨锡铅锌)、黄沙寺—长冲(铅锌锡)、蕉溪—塘官铺—癞子岭(锡铅锌)、新风深部及东部(锡铅锌)、五里山—铁砂坪(锡钨铅锌)、唐家洞(铅锌)等勘查区找矿工作部署重点位置。  相似文献   

9.
广西象州县妙皇铜铅锌银矿床为本区新发现的中型脉状铜多金属矿床,属大瑶山西侧多金属成矿带上的又一重大找矿新发现,在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上与邻区武宣县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矿体特征、控矿因素等方面探讨总结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以利于在该区进一步寻找发现该类型新矿床。  相似文献   

10.
王甫仁 《湖南地质》1989,8(1):13-20
衡东县东岗山矿田内发育着两个完美的对顶帚状构造,它们对东岗山和吊马垄两个锡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富集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介绍了它们的发育特征,讨论了形成的边界条件,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析。在此基础上,较深入地论述了它们对成矿控制的若干规律,进而具体地指出了深部找矿最有利的部位,值得验证。  相似文献   

11.
个旧矿区是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特大型锡多金属矿集区。近年来在花岗岩体内发现了蚀变花岗岩锡多金属矿体,进一步拓展了找矿的空间。笔者在分析个旧老厂矿田西部凹陷带花岗岩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花岗岩体表层原生破裂构造对矿床的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扎西康矿集区是近年藏南发现的最具找矿潜力的多金属矿富集区.但是由于工作条件所限,矿集区开展的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高,深部结构和地质信息不明,严重制约了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潜力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为了查明西藏扎西康矿集区深部地质结构,探讨成矿作用的深部机制,在扎西康地区开展了重力、磁法和大地电磁等测量,利用二维小波分解重磁异常和反演的密度、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岩石物理性质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在地球物理场上具有3层结构,且下部单元(核部)以淡色花岗岩为主,向北侧延伸到扎西康矿区深部,和矿集区近南北向断裂带、其他次级断裂共同组成了扎西康叠加改造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岩、控矿、赋矿系统.处在高低电性块体分区的错那洞变质穹窿形成机制可能与藏南拆离系有关,而错那洞岩体深部延伸、岩浆侵位、就位过程驱动了流体循环,在其他因素参与影响下,共同作用了扎西康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禄丰—武定地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调查及与东川式铁铜多金属成矿条件对比研究, 进一步阐明禄武地区是一个东川式铁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集中区域, 其成矿物质大部分来自于地球深部幔源, 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少部分来自于下伏地层和海盆地。成因总的归结为同生喷流热水沉积加改造。稀矿山式、落雪式、桃园式三种类型的矿床构成了本区域昆阳群褶皱基底层中一个完整的火山期后海相热液喷流、热水沉积-改造型成矿系列。这对禄武地区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也对丰富完善该区铁铜多金属矿床的研究和形成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EH4)对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区深部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分析,有效确定了矿区地下的空间电性和结构特征。通过构建音频大地电磁法(EH4)找矿标志,总结了EH4剖面视电阻率异常特征与矿体关系:浅部呈脉状或柱状低阻体对应中低温热液型金、铅、锌多金属矿体,呈柱状中阻体或中低阻体对应矽卡岩型或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体,中阻体对应中酸性岩浆岩(玢岩、斑岩)。圈定了矿区深部隐伏矿体11处,其中5处与钻孔吻合,其余6处找矿前景良好;进一步推断在深部岩体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斑岩型铜钼矿。研究表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针对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或者该类型矿床寻找隐伏岩(矿)体是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北部已发现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多与浅成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张家口南部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目前已在其中发现了梁家沟、火石沟、常庄子等多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点)。赋矿围岩以蓟县纪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为主。与张家口北部已发现的多金属矿床相比,赋存于白云岩中的多金属矿床在矿区范围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体不发育。此外,在矿体形态、矿石组构、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与已发现的与浅成酸性岩体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以梁家沟多金属矿床为例,在矿床和矿石宏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矿石Pb、S、Rb、Sr等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以白云岩围岩和下覆地层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区内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有关,矿床成因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  相似文献   

16.
普迟亚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西藏谢通门普迟亚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b、Zn 、Cu为区内具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推断区内可能的成矿类型为火山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和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优选了展咱木部铅锌找矿远景区和色药铜(钼)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粤西金、银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区,区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疆西天山地区奈楞格勒金多金属矿位于博罗霍洛山主脊一带,属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区内构造和岩浆活动频发,为成矿提供了较充分的热动力、物质来源、导矿通道、容矿空间.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良  张达  狄永军  徐俊  王策  宛胜  来守华 《地质找矿论丛》2009,24(4):267-271,281
大兴安岭中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文章对大兴安岭中南段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矿床分布与构造一岩浆活动及地层的关系、矿床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区内铜多金属矿床划分为5个成矿系列,对每一个成矿系列的成矿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最后,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的区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是滇西兰坪盆地内新发现的矿集区,属东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均一温度和盐度的研究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C、H、O同位素资料及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提出流体包裹体主要具有盆地沉积卤水及大气降水的特征,但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这些特征与该区特定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兰坪盆地是在澜沧江和金沙江两条深大断裂之间发展起来的一个拉分盆地,这两条深断裂连同盆地中央的中轴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也控制了盆地内成矿流体的来源及银、铜等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因此认为成矿作用是流体混合作用、有机质和膏盐地层的还原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