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于2015年10月10~12日,在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和天然湿地中,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水质指标。将研究区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各类水域的标准进行对比;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质指标间的关系,对比二者的水质。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天然湿地相似,但是,恢复湿地水体中的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符合或劣于Ⅴ类水域标准,3种聚类方法的分析结果都显示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的水质差异明显,恢复湿地与天然湿地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硝态氮含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显著相关(n=8,p0.01),说明由于长期开垦,使滞留于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氮、磷等物质进入恢复湿地水体中,使恢复湿地水质变差,并且随着水的流动向周围湿地扩散。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吉林省湿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在吉林省选择了26处湿地,于2015~2016年7~8月,采集各湿地的地表水样品,测定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其它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的硝态氮和氨氮含量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吉林省26处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偏小;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含量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类水域标准,但是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氨氮污染较严重;东部中、低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氨氮为主,而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的氮以硝态氮为主;东部山区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相对最大,木本-泥炭藓沼泽和木本-草本沼泽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依次减小;西部平原区盐沼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都大于湖泊;东部中、低山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与海拔正相关;东部低山、丘陵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分别与溶解氧含量和pH显著相关;西部平原区湿地地表水中硝态氮含量与海拔、水温和pH显著正相关,氨氮含量与水温和pH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26日和2015年1月18日,测量了太湖贡湖湾北侧的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区滨岸带不同微生境下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并进行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微生境下水质指标的差异,结合冗余分析法,计算各微生境因子对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结果表明,8月26日各主要水质指标含量都高于1月18日,不同岸线段之间和不同水深采样点之间的水质指标的差异更大。1月18日凹形岸线段的总氮、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化学需氧量在凸形和平直岸线段含量相对较高;8月26日化学需氧量在凹形岸线段含量较高,而总磷和铵态氮在凸形岸线段含量相对较高。冗余分析发现,在1月18日岸线形态是影响各采样点主要水质指标最重要的因子,在8月26日水深对水体水质指标有较大影响。总体上,不同岸线形态段下水质指标随着水深的增加,变化不同,各岸线类型采样点之间的差异也不相同,构建相对复杂的岸线形态有利于提高水体水质指标的差异,增加滨岸带生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于2015年10月15~17日,割取鄱阳湖3种典型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地上部分,采集其茎和叶,在实验室内,在20℃和35℃条件下,在植物茎和叶残体在水中的降解过程中,测定植物残体释放到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全氮、全磷、氨氮、硝态氮、磷酸盐)的含量和降解残液p H。研究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在芦苇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24天、第24天、第30天和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1.40 mg/L、168.17 mg/L、123.35 mg/L和51.95 mg/L;在20℃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24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1.45 mg/L、57.75 mg/L、85.76 mg/L和37.00 mg/L。在35℃条件下,在灰化薹草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总磷和磷酸盐含量在实验的第18天、第12天、第18天、第30天、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7.02 mg/L、65.35 mg/L、46.69 mg/L、46.40 mg/L和21.00 mg/L;在20℃条件下,水中总氮、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在实验的第24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21 mg/L、72.37 mg/L和46.86 mg/L;水中总磷含量在实验的第30天达到最大值,为55.20 mg/L;水中磷酸盐含量在实验的第18天达到最大值,为19.32 mg/L。在35℃条件下,虉草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总磷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18天、第12天、第18天、第30天和第18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1.56 mg/L、105.55 mg/L、97.96 mg/L、89.30 mg/L和63.69 mg/L;在20℃条件下,其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第30天、第18天、第12天和第18天达到最大值,分别287.95 mg/L、99.10 mg/L、108.41 mg/L、77.95 mg/L和49.38 mg/L。温度对芦苇茎和叶残体释放营养盐含量尤其是总氮和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温度对虉草和灰化薹草茎和叶残体向水中释放的营养盐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各类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盐对石佛寺人工湿地水体水质的持续影响,在室内模拟4类6种水生植物[漂浮植物槐叶苹(Salvinia natans)、浮水植物丘角菱(Trapa japonica)、挺水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沉水植物选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腐烂过程。漂浮植物和浮水植物组、挺水植物组、沉水植物组都进行了加底泥与不加底泥实验,沉水植物组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生物量植物腐烂过程对比研究。测定的指标包括水温、水体p H和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以及底泥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漂浮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最易腐烂,挺水植物相对腐烂较慢,沉水植物腐烂、分解最彻底,植物生物量越大,其腐烂时释放的营养物质越多;放置同类植物实验桶内水的p H变化规律相同,加底泥与否不影响水的p H变化规律,挺水植物实验组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变化规律与其它实验组不同,主要与植物内部结构组织有关;挺水植物在腐烂过程中,释放有机物的过程最漫长,且释放量较大,底泥不影响水中总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但影响水中总氮的含量;在漂浮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腐烂过程中,其向水中释放磷的速率高于沉水植物,是否加底泥和植物生物量能影响水中总磷含量,磷在水体和底泥之间存在明显的吸附、沉淀和迁移现象。在湖泊管理过程中,应减少向湖泊系统中输入过多的能量,及时清理湖中的底泥,以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对闽江河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对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2-4、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2-4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在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样品,在室内对土样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芦苇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芦苇沼泽土壤营养元素和含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芦苇群落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变化也有相似规律,二者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中氮和磷的来源主要是动植物残体积累;土壤速效钾和易溶盐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营养元素和含盐量的垂直分布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易溶盐含量逐渐降低,但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其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面积约6000 hm2.2011年11月,在白洋淀马堡村苇地采集了土壤和芦苇根状茎样品;依据等级结构等指标,将芦苇根状茎分为3个年龄组;对不同年龄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计算了氮磷比率和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0~1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00%~1.297%和0.054%~0.122%; 2~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18%~0.911%和0.063%~0.084%; >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460%~0.663%和0.025%~0.069%.对比年龄为0~1 a、2~3 a和>3a的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氮和磷含量发现,总体上,随着芦苇根状茎年龄的增加,其氮和磷含量在减少.在0~100 cm土壤深度中,各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氮含量与磷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磷元素相比,氮元素是白洋淀马堡村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中的氮和磷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体上随着根状茎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这可能与不同年龄芦苇根状茎的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胶州湾湿地的土壤质量情况,于2014年7月9日和10月10日,分别采集光滩、碱蓬(Suaeda glauca)盐沼、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采样地土壤样品,测定了12种土壤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采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胶州湾湿地土壤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全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4处采样地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为0.17~0.42,其中,随着与海洋距离的增加,大沽河口采样地土壤质量越来越差,即光滩、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质量逐渐变差,而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洋河口采样地的土壤质量显著提高;7月9日各采样地土壤质量高于10月10日。植物、水文条件、采样时间等可以通过影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影响湿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冶湖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1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月大冶湖水体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ArcGIS10.1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各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大冶湖水质总体属于V类水质,大冶湖外围水体水质比湖心水质差,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超标程度严重,它们是影响大冶湖水质的主要因素;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逐年增加,大冶湖水质进一步恶化。大冶湖外围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东西两侧湖区水体中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一株高产低温蛋白酶的南极细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 AN64,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态氮、pH值5个方面研究了南极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蛋白质的散失,水体中蛋白质的含量在第7天达到高峰,溶解氧下降,化学需氧量持续上升,在第11天达最大值9.88 mg/L,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缺氧条件下,有害物质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第9天和第11天分别达最大值0.65 mg/L和0.352 mg/L,而pH值持续下降,在第9天达最低值5.95。当水体中加入高产蛋白酶的南极菌株AN64后,蛋白质含量在第5天即达高峰,溶解氧无明显变化,化学需氧量在第7天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提前4天,但含量仅约为后者的一半。同时,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仅为对照的47.7 %和26.5 %,而pH值有小幅下降,维持在6.85到7.5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南极菌株产生的低温蛋白酶可以有效分解海水中的蛋白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维持pH值的稳定性,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的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的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的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的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 cm深度,光滩土壤的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 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调查,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水域溶解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型水域与藻型水域的溶解氧平均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平水期上升、丰水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及沉水植物呈现出二次多项式关系;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指数关系;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三角洲南岸故道为研究区,研究湿地土壤中各形式碳、氮含量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特征。选择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和联氨合成关键基因(hzs B),分别作为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的分子标记,通过分子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度和全碳含量是影响湿地土壤中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的主要指标。近海光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土壤的铵态氮含量较高,柽柳盐沼土壤的硝态氮含量较高。土壤盐度、全碳和全氮含量由海向陆逐渐增高。油田区盐沼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在不同深度呈现强变异性,变异系数大于1,在10~20 cm深度土壤中达到1.55。光滩土壤的氨氧化古菌丰度为3.41×108~1.9×104copies/g;油田区盐沼土壤的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丰度在0~20 cm深度较高,氨氧化古菌丰度为1.69×108~5.6×105copies/g,氨氧化细菌丰度为1.41×107~1.20×104copies/g,厌氧氨氧化菌分布在30~40 cm深度土壤中,丰度为7.85×105copies/g。柽柳盐沼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较高,表明该区域是湿地氨氧化反应的活跃区。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丰度比值随着盐度降低而降低,氨氧化古菌在0~40 cm深度都检测到丰度,说明氨氧化古菌比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具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5.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6.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区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典型植物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3月20日、4月20日、6月20日、7月21日、9月20日、10月23日、12月20日和2015年1月20日,分别采集0~10cm、10~20 cm和20~3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芦苇群落区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都减小,其中2014年6月20日含水量最高;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在9月20日最大,分别为(24.52±0.52)g/kg和(3.04±0.06)g/kg,全磷含量在10月23日最大,为(0.56±0.02)g/kg,其都在2015年1月20日最低。在0~30 cm深度,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在2014年10月23日和9月20日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6.08 mg/g和24.95 mg/g,在2015年1月20日最低;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2014年4月20日和3月20日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64 mg/g和4.10 mL/g,在2014年12月20日最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都在2014年10月23日最高,平均值分别为7.96 mg/g、7.24 mL/g、0.37 mg/g和0.48 mg/g。不同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月份略有差异,与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但都在冬季较低。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区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与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显著正相关(n=72,p0.05)。  相似文献   

17.
于2017年4月2日和3日,在云南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退塘还湿"鱼塘和湿地公园周边对照鱼塘,开展了野外调查,对比了补种本土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香蒲(Typha orientalis)、李氏禾(Leersiahexandra Swartz)、水马齿(Callitriche stagnalis)和引种外来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对鱼塘植物群落修复和水质改善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岸带植物物种数显著高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物种数(n=27,p0.001),水体浊度显著低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n=27,p0.01);补种本土植物和引种外来植物都可以有效改善鱼塘水体的水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2.9℃和1.3,水中的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89.8%、76.5%、83.5%、82.6%、85.7%和95%;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3.4℃和1.0,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也分别显著下降了79.6%、82.4%、73.2%、61.6%、66.1%和68.5%。与引种外来植物相比,补种本土植物在维持鱼塘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改善水质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于2015年6月18日(养殖初期)、8月20日(养殖中期)和10月10日(养殖后期),在九龙江河口区3个陆基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虾塘,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在实验室中,对水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九龙江河口区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67~1.25 mg/L、0.019~0.148 mg/L和24.71~110.23μg/L,三者都是在养殖中期最大,在养殖初期最小;在不同养殖阶段,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随水深的变化略有差异,在每个养殖阶段,从水体表层到底层,水体叶绿素a含量都在逐渐减小。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受不同养殖阶段水质参数(水温、p H、溶解氧含量和盐度)、饵料投喂强度和虾生命代谢活动等因素影响,水体叶绿素a含量主要受到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和虾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温带典型天然湿地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哈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0年5月采集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样品的碳、氮和磷含量。结果表明,1哈拉海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全碳和无机碳含量在土壤亚表层最高,分别为2.03 mg/kg、8.19%和7.13%,其他指标都在剖面中呈由土壤表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规律;2在土壤剖面中,碳氮比和氮磷比表现为由土壤表面向亚表层急剧下降之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碳磷比则在亚表层最高,平均值为23.78,哈拉海湿地土壤的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8.40、3.51和17.86,比全国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分别为13、8和105)低,磷活化系数整体偏低,只有表层土壤比值大于2;3土壤速效氮和全氮含量都与无机磷、速效磷、有机磷和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外,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氮含量、有机磷含量都显著相关,而土壤p H则与有机氮、全氮、速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磷含量都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2003~2011年密云水库水体17个水质指标数据,了解其水质空间变异特征。密云水库水体中的平均总氮质量浓度(0.93 mg/L)超过了国家Ⅱ类标准总氮含量的86%。水平空间尺度上,层次一的内湖的高水温,促使藻类生长和沉积物的释放,使得高锰酸钾指数较高;流域污染使得层次一其他空间点的硝态氮和电导率高于内湖;层次二的潮河流域水土流失、点源污染和碳酸盐岩的溶解,使得金沟围堰的总磷含量、氨氮含量和电导率高于其他点,主库区水质表现为距潮河流域入库口越近水质越差的特征。垂直空间尺度上,密云水库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浮游植物数量和光照强度随水深增大而降低,使得底层光合作用减弱,溶解氧降低;底层沉积物释放、浮游植物的分解产物和表层、中层高密度植物吸收作用、热分层,使得底层总磷含量相对高于表层和中层;水土流失携带的磷,使得水体表层总磷含量高于中层;吸附于岩石上的离子的缓慢释放,使得水体下层的总碱度高于表层。内湖污染主要是沉积物释放等内源污染所致;金沟和库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枯水期大气沉降造成的碳酸盐岩溶解和丰水期流域非点源污染以及植物生长等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