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广州地震台测震数字记录资料与模拟记录资料,对数字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与模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差别不大,而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则数字记录优于模拟记录。  相似文献   

2.
通过会昌台数字与模拟地震记录到的多个地震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前者在记录带宽、获取更多的地震动物理量、记录波形能力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数字观测完全可以取代模拟观测;对两种记录计算的地震震级进行了对比与统计分析,发现数字记录近震的震级比远震的偏差要大,远震震级可直接与全国地震目录接轨。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起步较晚,在很多地震学家中,对于数字地震学的意义和数字地震资料的使用还存在不少疑问。本文结合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工作,对经常提出的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即数字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和数字地震记录与传统地震记录有哪些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自建立以来 ,数据管理中心 (DMC)已收集了大量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这些资料过去有的以磁带、磁盘为介质提供给地震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 ,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地震台网观测产生的大量数字地震记录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地震科研 ,使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不仅为大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研…  相似文献   

5.
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网络通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SP-MCRTS是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专用软件包。该软件包已在全国20多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古巴等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投入运行。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实时接收多路地震波形数据;实时事件检测;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自动分析;实时波形数据记录和事件波形数据记录;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平武台数字地震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详细地总结了该系统的运行率、数据记录能力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震记录应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地震记录的含义,数字地震记录仪器的分极结构和仪器响应,以及在频域和时域中数字记录去除模拟地震记录仪器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日益丰富和完善的地震数据在过去几十年里促进了地震学的长足发展。我们收集、处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能力借助于电子和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得到迅速提高。几十年前地震图主要是模拟记录。现在除了一些基本的用途外,模拟记录由于其动态范围低、记录系统的时间精度差以及数据处理不方便等因素而很少使用了。  相似文献   

9.
辽宁台网记录爆破、矿震与地震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9年6月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正式采用数字记录与模拟台站资料结合,编报辽宁省地震月报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具有宽频带、动态范围大、分辨率高而且便于用电脑处理等优越性,改变了传统的模拟台网在地震图上识别和辨认震相,取而代之利用人机交互实时处理地震系统在计算机上识别和分析震相。每天有许多触发事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存储在计算机里,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事件不是地震事件,需要人为加以排出。有些事件是典型的、具有显著的震相特征,是便于识别的。而这些事件缺乏典型特征,不易识别,需要用多台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由于数字地震记录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用计算机处理等优点,所以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数字地震资料成为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地球内部研究,地震监测及预报等的最基本数据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密度正在不断加大,用于流动地震观测的宽频带地震仪的数量将继续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速率按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震源波裂过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关系将日趋紧密,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是地震定量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数字地震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地震定量化和工程地震学等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理论和测定方法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辐射能量测定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应用中的实际需要,阐述了数字地震学中元数据的定义、作用、意义、组成部分及其常用格式,分析了元数据与数字地震记录相互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在野外进行地震监测是地震学的基础工作.地震监测设备的设计工作温度一般在-20℃以上,但高纬高寒地区冬季环境温度往往低于此温度.参照国外经验,基于我们在南极内陆和我国长白山低温地震监测的工作经历,对如何做好低温条件下的天然地震监测进行介绍.实践证明,对地震记录仪和电池等实施被动保温非常必要,持续供电能力则是连续地震监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能获取来自地球内部微弱的、丰富的、准确的宽频带地壳活动信息,包括地层微破裂、慢地震等,对地震学、地震预报和相关学科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并推进其工程化、产业化是地震观测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项目首次在国内外成功研制了可应用于2000 m深井观测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甚宽频带地震仪,并将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示范应用,打破了国外在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的领先地位,促进了国内地震观测科学技术的发展。项目的主要进展将在项目专题中的4篇文章中分别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