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94,18(6):68-69
威海高技术开发区位于威海市区西北3km,面积20km2,为古海湾淤积成的滨海小平原和元古代片麻岩形成的低山丘陵,北侧的远遥墩海拔206.9m。开发区和市区有一谷形坳地相通,为NW向活动断裂神道口断裂通过的部位,是张家口-威海断裂的一部分。这条巨形活动断裂曾孕育出8级地震一次,7~7.9级6次,6~6.9级15次,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监视区。1948年威海附近海域在此断裂部位曾发生一次6级地震,出现多处地裂、喷沙、冒水现象。据近年来基建工程的揭露,这条活动断裂总体走向310°,宽度70~100m,…  相似文献   

2.
地中海海岭的泥火山活动──大洋钻探计划第160航次最初成果AlastairRobertson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60航次(1995年3月至4月)调查了位于克里特岛以南约150km处地中海海岭增生复合体北翼泥火山的内部结构及年代.160航次调查的...  相似文献   

3.
郑文振 《海洋通报》1999,18(1):52-57
在大地震运动共振预报法的基础上,对全球和我国的200多次大(强)震进行验证,并把其中的约20次灾难性或有代表性的地震列成表,证明大(强)震的预报是能突破的。在1996年末对日本海沟一线附近未来一两年将发生7.5 ̄8.4级大震和一系列大(强)震的趋势估计和预报,实际发生的地震说明预报的结果是正确的。经过对方法的深入研究,作者导出震中预报公式;最近还导出应用其前发生的M≥4级地震,对某些大(强)震可缩  相似文献   

4.
当深度大于50km时 ,高压和高温将抑制脆裂作用的进行 ,然而俯冲带的地震却能在深达670km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变质反应触发了这些深部地震的发生。深源地震(>300km)可能是由与橄榄石转变成尖晶石的亚稳态反应相关的断裂活动引起的 ,中源地震(50~300km)可能是由俯冲洋壳中与变玄武岩和变辉长岩转变成榴辉岩相关的脱水脆化作用引起的 ,或由俯冲地幔表层中的蛇纹石脱水而引起。即使在俯冲带较浅的范围(<50km) ,变质反应可能也控制着大的板内地震的震源深度。本文认为蛇纹石脱水作用引发了发生在俯冲…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西南部的南海海槽多次发生过俯冲带大地震 ,菲律宾海板块正在这里向日本俯冲。这些地震的复发时间及所影响的地区自17世纪以来均有文字记载。根据历史文献 ,几乎整个南海海槽(500km长)每100到200a就被一两个继发性的大地震破坏而产生断裂。1944年Tonankai和1946年Nankaido的最新地震事件是被详细研究过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关于1946年Nankaido地震的断裂过程、地震资料和大地测量资料得出了两个不一致的结果。大地测量资料表明一个面积为2.5×104km2、滑移量为5至18m…  相似文献   

6.
李荣峰  叶振民 《台湾海峡》1996,15(4):331-336
本文从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角度出发,讨论海峡7.3级地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活动性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峡7.3级震前的背景空区及其震后演变过程,并采用各种方法对闽粤沿海地区进行了时空扫描分析,提取异常指标。预测该地区未来地震活动的趋势,对缩小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范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地震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谢志平  陈园田 《台湾海峡》1995,14(4):338-347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Ms≥7级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3次7-8级地震、34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阿尔及利亚沿岸曾发生过几次中度至强烈的地震。仪器记录下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80年10月10日,地点是阿斯南(即现在的谢里夫),震级达到了7.3级(Ms)。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5月21日,震级达6.8级,地震袭击了阿尔及尔沿岸城市布米尔达斯市,诱发了相当大规模的重力流,破坏了大量的海底电缆。为了调查地震对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我们分析了阿尔及利亚陆缘一段的陆坡脚,重点是距阿尔及尔东北约50km的阿尔及利亚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9.
隐伏冲断层是加利福尼亚南部灾害地震的起源 ,1994年的Northridge(6.7级地震)事件造成洛杉矶市350亿美元的损失 ,说明了这种冲断层的厉害程度。有人认为洛杉矶盆地大部分地区下面有类似的隐伏冲断层。本文根据对10000多公里地震反射资料的分析结果提出,活动的冲断层作用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亚近海的边缘地区。这些冲断层使中新世张性挤离断层复活 ,可能会给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带来重大的灾害。我们通过详细的绘图和构造模拟证明有两个这样的断层即洋边(Oceanside)和30英里海岸(Thirtymil…  相似文献   

10.
鹿世瑾 《台湾海峡》1996,15(1):86-93
本文以统计学方法,对福建近1030a(公元963~1992)M≥4.75级地震,作了时序与统计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M≥4.75级地震的频度关系为N=20.8374-2.786SM;(2)M≥4.75级地震空间分布不均,79%出现在25°N以南,并有三个密集带;(3)M≥4.75级地震有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震中迁移也有一定规律;(4)福建明显的春暖夏凉年之后5a内易发强震;(5)福建洪涝与强震具有年耦合性。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个月,在我国和日本等国海域,连续发生强烈地震。7月26日,我国黄海海域发生5.3级、6.0级地震,青岛、威海、烟台强烈有感。9月16日,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海峡两岸强烈波及。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以东海域发生更为强烈的7.9级地震,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北段的地震活动推向了高潮……震颤的台湾海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位于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的台湾海峡南部、澎湖群岛西南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以来,70多年中最大的地震。它  相似文献   

12.
李荣峰 《台湾海峡》1999,18(2):147-153
本文根据广义分维方法,分析计算了1972年以来福及其周边地区ML≥5.0级地震,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前后小震活动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台两地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Dt,Ds的低值异常,福建地区中强震前2a左右完成降维过程,而台湾地区则有强震前1a左右结束异常。  相似文献   

13.
丁学仁  吴长江 《台湾海峡》1997,16(3):339-347
本文根据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序列的空间活动图象变化特征,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比较分析了台湾海峡区域史今地震活动的总体演变过程,表明该区强震发生与周边地区的台湾,日本及菲律宾大地地震,在时间进程,强度变化和地域分布关系上存在关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聚合形成了位于伊朗和巴基斯坦近海的莫克兰聚合边界俯冲带。在地球的俯冲带中 ,莫克兰(Makran)具有最大的加积沉积物厚度 ,沿纬度60°E至63°E的变形前缘其厚度约为7km。20世纪70~80年代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了由阿拉伯板块上刮削下来的厚达3.4km的沉积物堆形成的巨大的增生楔 ,而下部沉积物剖面则位于板块之下或被俯冲。早期的解释认为莫克兰构造是一个穿刺叠瓦状的横向连续的构造建造。对莫克兰增生楔的详细研究是1997年秋季德国RVSonne的SO123航次 ,在此期间联合做了…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地震学家至今一直把自己主要的目的放在建立一个短期(数天内)地震预报系统,包括地震的力度和传出地面的位置。现在以东京大学大地动力学教授J.Hamano为首的由160名专家组成的专门性检验委员会坚决提出改变这种态度。委员会承认,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提供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很复杂的。目前建议对整个日本群岛进行详细的地震分区,指出每个地区在当前10年内地震的或然率。由于多年的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关于国家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资料。按照科学家的意见,最近观察方法的改善,其中包括卫星导向系统“GPS”的…  相似文献   

16.
以华地2个6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海平面地震前兆信息的识别方法,并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969年了江6.4级地震前,闸坡站 平面存在 个时间长达4年、幅值达10cm左右的上升回复过程中的加速回升异常;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汕头海面有一个始自4年前、幅度达28cm左右的上升异常,上升率达地震平静期的3倍多。沿海地区6级以上强震前,海平在可能出现2-5年或更长周期的中长期趋  相似文献   

17.
1999年5月10日中午 ,墨西哥的科利马火山爆发了 ,这个事件并不是完全突然的。爆发之前2小时 ,地震学家ReyesG告知最近一段时期有火山喷发的可能性。他预测的根据是越来越多的地震预兆和从2月开始传来的以下信息 :即在火山顶部开始出现新的火山口和裂隙 ,向外不断地喷出气体 ,然后该过程突然中断 ,而主峰火山口却大大地加深了。在强烈的火山爆发之后,立刻在山顶上空升起了高达6.5km(超过海拔10km)的蘑菇状烟云。据一位站在离山顶8km处的目击者说 ,从山坡上滑下了若干的炽热物质流。飞到离火山口4.5km处的…  相似文献   

18.
蒙特里海湾的地震活动显示在圣格雷戈里奥断层(SGF)北部的大部分事件呈零星分布状。缺乏在蒙特里海湾附近的地震记录仪和使用从内陆地区确定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速度模式无法肯定、精确地确定海湾内的地震事件。1997~1998年间,蒙特里海湾Aquarium调查所(MBARI)边缘地震计划采用洋底数字岩心钻孔和标准地震检波器以及海岸RefTek仪获取了新的包括3种组分的地震资料,我们分析了设置这些仪器的蒙特里海湾附近的地震阶段,在该地区2~10km的深度范围内新的速度模式显示了较慢的速度,我们将之归因于…  相似文献   

19.
浊积层——海底沉积物中残留的古代大地震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骏河湾的海底大峡谷在伊豆半岛西南海域向南西西转向 ,然后一直延伸到四国海域。骏河湾的谷段被称为骏河海槽 ,转向后的谷段叫南海海槽。这个峡谷状海沟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合带 ,充填着来自日本列岛中部山地的大量泥沙。沿着这条板块汇合带每隔约100~150a就发生一次大地震 ,在四国海域叫做南海(道)地震 ,东海海域称为东南海(道)地震 ,在骏河湾谓之东海地震。根据寒川(1999)对地震遗迹的考古调查 ,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2ka间地震一直以这种间隔持续发生。但是 ,对此之前的地震情况知之甚少。深度超过1km…  相似文献   

20.
庙岛群岛的光棘球海胆主要分布于北四岛(南、北隍城岛,大、小钦岛),砣矶岛及大、小竹山岛等,而南五岛极少分布。砣矶岛的海胆多是2~3年生壳径4~6cm的个体,海胆性腺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性腺发育与水温、栖息场和饵料等有关。海胆体重随季节而变化,繁殖季节体重W(g)与壳径D(cm)相关,W=2.582D2.034(r=0.87),性腺重GW(g)与壳径D(cm)关系为GW=0.0403D3.0828(r=0.8273),壳径D(cm)与壳高H(cm)呈线性关系H=0.5225D+0.0668(r=0.9078)。壳径生长随年龄而变慢,2.8cm的幼海胆年增长2.1cm;6.1cm的成海胆年增长0.43cm。光棘球海胆嗜食海带和裙带菜,平均日摄食量6.0cm的海胆为2.6g,4.0cm的为1.34g,3.1cm的为1.3g,幼海胆摄食率较高的原因是因其生长发育快速,活动强度和代谢水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