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2年3月和1994年9月台湾海峡两岸科学家对南海北部两次协同调查的CTD资料以及由此计算的重力势资料,对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400m以上海水的温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查海区基本可划分为两种水团,即黑潮水和南海水。黑潮水主要从吕宋海峡中部和北部进入南海,侵入的黑潮水向西北方向扩展,受到台湾海峡海底地形的阻挡而大部分集中于台湾西南海域,向西的范围基本不超过119°E。虽然两次观测所处的季节不同(分别为春初和夏末),但黑潮入侵南海的差异并不明显。另外,在二次调查的部分层次上,南海北部陆坡边缘都发现有一团水平尺度约百公里的黑潮性质水。配合重力势的水平分布形式,可以用地转流场的结构解释水团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998年夏季南海水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1 998年夏季“南海季风试验 ( SCSMEX)”期间所获的 CTD资料 ,使用系统聚类、Fuzzy模式聚类、Bayes判别分析和 Fuzzy分析等水团分析方法 ,对南海水体的结构和水团配置状况等进行了分析 ,划出了南海存在的 9个主要水团 ,并对各水团的温、盐度特征进行了初析。在调查期间 ,南海本地水 (南海水 )几乎控制了整个调查海区 ,而黑潮水仅出现在台湾岛的西南海域 ;海水强烈混合发生在吕宋海峡附近 ;在中南半岛以东和吕宋岛以西海域 ,表层水明显下沉 ;在南海东南部可能有来自苏禄海的海水 ,其温、盐度特征类似于吕宋海峡中的黑潮水  相似文献   

3.
巴士海峡水质点运动路径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巴上海峡东侧的黑潮水是否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以及进入后的去向如何,首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跟踪了巴士海峡经向断面网格点水质点冬、夏季的空间运动路径。结果表明,冬、夏季均有西太平洋黑潮水通过巴上海峡经向断面的中、南部进入南海东北部,形成黑潮南海分支。并直“套状”结构,夏季黑潮南海分支的“套状”结构比冬季的明显。冬季,进入南海东北部的黑潮水有部分可到达10.0°N以南的南沙海域。  相似文献   

4.
许建平  苏纪兰 《热带海洋》1997,16(2):1-23,T001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台湾省恒春西南海域声速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联系南海与台湾海峡 及巴士海峡的主要海上交通和军事要道-我国台湾省恒春西南海域作为研究海域,依据1998年夏,冬季对本海域海洋环境补充调查的CTD资料,按《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的声速换算经验公式,推算得到本海域的海水声速系列,结合该海域温,盐环境背景,分析其声速场特性,给出海水声速的平面,垂及断面分布,也给出了本海域海水声速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等三大表征值的变化特性及其声道位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年3月份南海东北部航次调查温、盐资料,分析了2001年冬末春初南海东北部温、盐结构和环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海东北部环流主要受一次海盆尺度气旋型冷环流支配,冷环流呈现双核结构,垂向尺度接近1000 m.吕宋海峡内侧断面的水交换在600 m以浅海水流入南海,在断面南部(20°N以南)中层和深层有流出,断面法向地转流向西净输运量为6.9×106m3/s;直接的黑潮入侵不超过120.5°E,但有部分的黑潮水沿陆坡达到台湾岛西南部海域,并更有一部分逸入东沙岛以西海域,与南海水混合变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台湾海峡南部海区夏季的海流调查资料,参考温、盐、密度等的历史资料和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表层、中层和下层的海流结构。结果表明,南海暖流继续沿着海区中部向东北延伸,但在粤东、闽南近岸的表层这支海流还受到沿岸低盐海水的影响;而黑潮南海分支北段的边缘部分可以影响到本海区的南部海域,这一部分还可能有一支流分出并沿着台湾岛西岸北上。  相似文献   

8.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与黑潮水混合后西行  相似文献   

9.
用已成功地模拟了大尺度环流和黑潮的三维、斜压以及具自由海水表面的数值模式,模拟了冬季南海流场、温度场和海面高度场。所用网格为0.25°×0.25°,垂直方向分为6层;除巴土海峡和台湾海峡外,其它边界假设为封闭;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边界值用已模拟的大尺度环流值。模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南海冬季环流的特征。从模拟结果可知,黑潮从巴士海峡南部进入南海后,其大部分又从对21°以北返回大洋。巴士海峡西侧的气旋型环流似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然,涡旋东侧在巴士海峡的N向流可能与黑潮水混合,而且从这支流中分离出-小支流继续向北,汇入到“南海暖流”中。黑潮水虽然大部分返回太平洋,但是巴士海峡西侧的气旋型环流是由巴士海峡处的黑潮诱发的,南海海底地形对南海环流的形态(特别是对“南海暖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区1997年8月的CTD资料进行了温、盐垂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海域存在温、盐跃层;台湾浅滩南部和东南部海域的温、盐垂直结构较为复杂,这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有关,但下层海水的低温高盐特性仍表明这一海域是上升流区;泉州外海的下层存在低温高盐海水的爬升,但没有影响到表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讨论了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在产生季风逆风流的必要条件和间接逆风流诊断判据中的作用;应用季风逆风流必要条件和间接逆风流诊断判据,解释冬季风和夏季风逆风流是如何产生的。结果表明:季风风应力是产生季风逆风流的主导因素;冬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三者联合作用导致表层海水在大陆坡上产生辐合生成高水位带和高动力高度带,在大陆被北侧产生NE向的冬季逆风流,南侧产生SW向顺风流;夏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三者联合作用导致表层海水在大陆坡上产生辐散生成低水位带和低动力高度带,在大陆被北侧产生SW向的夏季逆风流,南侧产生NE向的顺风流;冬季风盛行期间,风致经巴士海峡流入南海的黑潮水,将加速冬季逆风流的形成,加大冬季逆风流的强度;夏季风盛行期间,风应力的作用使巴上海峡以东的黑潮水不能进入南海,即使别的原因令巴上海峡以东的黑潮水流入南海,但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对夏季逆风流具有阻扼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9-2010年冬季南海东北部中尺度过程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 气旋式涡旋(观测期间,其中心位于20.75°N,118°E附近) 的影响,海水的垂向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涡旋中心区域,上层暖水深厚,混合层和盐度极大值层显著深于周边海域。该暖涡在地转流场、航载ADCP观测海流及卫星高度计资料中均得到了证实。暖涡的存在还显著影响了海水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暖涡引起的海水辐聚将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向下输运,使次表层的暖涡中心呈现高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同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东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  相似文献   

14.
对1985-1998年期间的海洋调查温盐深(CTD)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南海南部春夏季季风转换期存在盐度逆转的异常表层水。实测资料表明,该异常表层水覆盖在南海南部的中部、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风停止引起苏禄海高温高超国水西向侵入,成为该海区东部近表面异常高盐水的来源之一。海面强的蒸发和表层水弱的垂向混合导致近表面水具有高盐特性,近表面高盐水与其下部保持着冬季遗存的局地低盐水叠置,形成了盐度逆转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日本气象厅在台湾以北获得的调查资料及近几年国家海洋局在该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卫星图片,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台湾以北海域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以及涡旋在水交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陆架水从表层向外海方向扩展,与黑潮水进行混合与交换;在陆架底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陆架后与陆架底层水进行混合。冬季由于黑潮表层水大举入侵陆架,低温的陆架水只能沿陆架向南流动,并在台湾西北部转向东沿台湾北岸向东流动,该海域存在的涡旋就象一个旋转泵,在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文中还对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换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动机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大陆架坡折区底形效应的重要性;(3)以风应力及黑潮入流作为联合驱动机制时,模式的结果似为第1,2种情形结果的叠加。  相似文献   

17.
台湾岛恒春西南海域声速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联系南海与台湾海峡及巴士海峡的主要海上交通和军事要道———我国台湾岛恒春西南海域作为研究海域 ,依据 1 998年夏、冬季对本海域海洋环境补充调查的CTD资料 ,按《海洋调查资料处理》(GB1 2 76 3 7- 1 991 )的声速换算经验公式 ,推算得到本海域的海水声速系列 .结合该海域温度、盐度环境背景 ,分析其声速场特性 ,在给出海水声速的平面、垂直及断面分布的同时 ,也给出了本海域海水声速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等三大表征值的变化特性及其声道位置  相似文献   

18.
黑潮与南海的相互作用是海洋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黑潮在离开吕宋岛跨越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以下依习惯简称吕宋海峡)时作用于南海。虽然以往对黑潮通过日宋海峡侵入南海东北部有过若干研究,但未曾有过黑潮分离涡旋进入南海的观测报道。在1994年9月初,我们在南海东北部人陡坡外首次捕获一反气旋型的黑潮分离流环,本文报道此次观测结果。该流环为中心位于21°N,117.5°,直径约150km,垂直尺度超过1000m的反气旋;其外形沿大陆坡拉长,呈卵圆型。地转计算和ADCP直接测量均表明其近表层流速接近lms-1.流环中水温高于周围海水,密度则偏低,因而该中尺度涡属暖流环类(wormcorering)。T-S特性分析表明流环内海水特性不同于周围,次表层高盐核盐度高出四周,中层低盐核盐度则低于四周,说明该流环应源于黑潮。观测期间在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似有另一流环正在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8年2-3月台湾海峡北部海区的CTD资料,进行各层次温度,盐度平面分布特征的分析,得到研究海区调查期间温,盐水平分布的以下几个特征;(1)在台湾海峡的西岸,存在一支由东北向西南流动的海水,其上层具有较低的温度和盐度;(2)在海峡的东部海域,有一支由西南向东北沿岸流动的海水,具有高温高盐的特性,可以向北延伸26°N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多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南海季风实验(SCSMEX-IOP1、IOP2)期间(1998年4月底-7月初)所获得的温盐深(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资料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1.0MPa层和3.0MPa层得力势异常场的分布格局,探讨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季风爆发前(IOP1期间)南海北部以气旋试流动为主,并在此气旋式环流的东部镶嵌着一个较小的反气旋型涡;南海中部和南部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其中越南以东海域存在着两个南北对峙分布的反气旋型涡,在它们的东侧伴随一气旋型涡。季风爆发后(IPO2期间),南海北部仍然以气旋式流动为主,黑潮水越过巴士海峡南北中线,一部分可能入侵南海北部,另一部分向东北折回黑潮主干;南海中部和南部仍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越南以东海域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消失,但南西的反气旋型涡加强,与IOP1类似,仍伴随着一个气旋型涡。总体而方,强流区出现在巴士海峡西北侧和南海西部(尤其是越东南东沿岸),南海东部和东南部为弱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