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省各岩石磁性及密度参数基本可分为高,中,低3类,山东省磁性结晶基底为泰山岩群,荆山群,胶东岩群,胶南岩 ,以沂沭断裂带为界,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分为鲁东区和鲁西区,鲁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区,即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鲁西区进一步划分为5个次级区,即鲁北重磁缓变区,鲁西南重高磁高区,中部弧形重磁场区,鲁西中部重低磁高区,鲁中南条带状重磁场区。各区地球物理场由于地质原因各具特点,山东省莫氏面总体呈东浅西深的缓变带,在该缓变带的背景上,呈周边地区条带状幔隆,中部幔坳的特征,山东省居里面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有德州-聊城-菏泽隆起带,滨州-淄博-滕州深坳带,蓬莱-海阳-千里岩-响水隆起带。鲁中隆起北部碰撞 为山东省特殊的构造地带,其特征为侵入岩体沿该带断续出现,岩体围岩或岩体内铜及多金属矿化较为普遍,地热田沿该带时有分布,地形上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的分界地带,胶莱盆地内,蓼兰-高密缺失莱阳群层位;中生代早期,盆地东北部与西南部是盆地的沉积中心,至晚期盆地中心北移,第三纪沉积中心则为平度蓼兰附近;盆地较深部位位于诸城凹陷,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可划分为11个,七级镇构造带控制了胶莱盆地的成生和发展。山东省岩浆岩通常表现为强磁性,低密度,但基性程度高的岩体磁性高,密度亦高,酸性程度高的岩体磁性低,密度低。  相似文献   

2.
南薇西盆地重磁场特征及油气资源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南薇西盆地及邻区的重、磁力异常特征分析与综合反演,文章对该区油气有利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以高重高磁特征为主,火山活动强烈。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南部坳陷的北部表现为整体低重、低磁背景上的局部团块状高重、高磁异常,为火山岩与碳酸盐台地的综合反映。南薇西盆地新生界厚度呈北东向条带状薄厚相间的特征,南部坳陷新生界厚度最大,中部坳陷次之。盆地北部处于莫霍面隆起区,而南部莫霍面相对较深,为减薄型陆壳的特征。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居里面整体较浅,可能与南海扩张引起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侵有关。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居里面明显浅于南部坳陷,表明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热活动强于南部坳陷。重磁场特征及其反演结果与石油地质特征表明,南薇西盆地的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其西南盆地外围的区域应为盆地最好的油气远景区,其次为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油气潜力不大。在油气远景区内,局部团块状、等轴状的重力高异常区部分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生物礁较为发育,应为未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甘肃西部及邻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民  苏醒 《甘肃地质》1997,6(2):69-76
按板块构造观点,甘肃西部及邻区可划为中部华北—塔里木板块、北部兴蒙—天山板块和南部祁连—阿尔金板块3个一级、6个二级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依基底性质可分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两大类6个区。区内中新生界盆地有4种类型:陆内裂谷盆地、碰撞带内裂谷盆地、山前裂谷盆地和碰撞带内压性盆地。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为本区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随盆地的发育成为不同的有利勘探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渭河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复杂。目前对于该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地层发育特征和基底属性等基础地质问题认识不一。笔者利用宝鸡地区新实施的4条大地电磁(MT)测深剖面,结合重力资料,通过重电综合解释,推断了渭河盆地西部地区沉积地层分布特征及基底属性。研究表明,在陇县—凤翔一带,电阻率异常值低,重力异常值高,新生界较薄,基底埋深较浅,局部地区出露有白垩系,该区基底以中生界为主。在千阳一带,呈现高电阻率值和高重力值,且地表露头复杂,有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等,其基底为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岐山以南扶风以西一带,电阻率值较南北两侧骤降,推测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宝鸡—眉县北部呈高电阻率值、高重力值,北部局部有白垩系出露,基底为古生界—元古界。宝鸡—眉县以南为高电阻率值,低重力值,有大面积花岗岩出露,其基底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郭利  任燕 《新疆地质》2012,30(Z1):34-37
黄山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东部,是东天山地区最重要地质构造之一.分析其在黄山东一带表现出的构造形迹,并对该区构造变形期次作初步探讨.黄山韧性剪切带在黄山东一带构造形迹总体显示右旋剪切特征,后期存在左旋剪切,变形期次共4期,剪切应变值为2.4~0.73,有限应变分析认为,变形机制以压扁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6.
桂东南南渡—莲塘岩体及其围岩的应变测量结果表明:岩体总体以压扁变形为主,收缩变形为辅;热接触变质带内近岩体—侧以压扁变形为主,而远离岩体则转为以收缩变形为主。花岗岩浆沿博白—岑溪断裂带内由左旋走滑剪切所产生的构造位张空间侵位,故岩体和围岩的应变强度均软弱。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地质构造新认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胡正国  钱壮志 《地质论评》1994,40(4):289-295
本文初步厘定了小秦岭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背景,将小秦岭划分为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北部基底岩系上隆区(太华台拱)及南部盖层沉积区(金堆-卢氏台凹)。北侧紧邻渭河断凹。两者之间为一套古老糜棱岩代表的韧性剪切带所分隔,自中,新生代以来,该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南部(金堆-卢氏台凹)、北部(渭河断凹)为多期拆离构造,中部(太华台拱)抬升,形成了“拆离-变质杂岩核”构造,该构造控制着本区的金矿。  相似文献   

8.
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变质变形分析及归属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压—超高压构造带。通过对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观察分析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一条左旋平移性质的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内多发育杆状构造,且杆状构造具有圈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结合。经过镜下分析测量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有限应变测量值R_(xz)在1.80~2.04之间,平均值为1.95,涡度值W_k在0.82~0.90之间,平均值为0.86,均大于0.75,说明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一条以简单剪切为主,纯剪切为辅的韧性剪切带,反映出此剪切带不是单纯的造山带挤压形成,还受到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作用,可能与造山带碰撞后的折返机制有关。通过石英和长石的动态重结晶以及角闪石全Al压力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黑云母中Ti温度计可以得知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形成条件约为t=560~684℃,P=0.6~0.9 GPa,属于高角闪岩相,处于中地壳流变层位置。通过与商丹断裂带(商南—丹凤断裂带)以及晓天—磨子潭剪切带的对比可以知道,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可能对应晓天—磨子潭剪切带的西延部分,而不是商丹断裂带。  相似文献   

9.
绍兴—江山断裂带璜山段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成果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绍兴—江山断裂带的基底韧性剪切带内,测量了大量的岩石有限应变数据,经分析认为该韧性剪切带具有不均匀的单剪应变特征,其位移场属于RamsayⅠ类,应变类型为压扁型。长短轴比值、剪切应变值和应变程度值等,均由剪切带中心往外递减,剪切指向平面上为左旋,纵向拉伸变形量为102.1km,磺向缩短量为5.76km,水平剪切总位移量为42Km。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脉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和夹持其间的变形岩片组成,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为其中的两条主要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虽遭受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但主造山期的构造特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以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了典型的糜棱岩和同构造期石英脉。本文从宏观、微观、超微观变形特征及年龄等方面对这些变质流体脉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动特征、年代及其在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南缘强变形带中的作用。石英脉中石英颗粒动态重结晶特征总体显示远离剪切带只有少量的膨凸式,靠近断裂带为亚颗粒式,形成核-幔结构,位错特征显示远离剪切带位错密度较小,靠近断裂带较大,位错形态显示瓦乔断裂带以挤压为主,洛南-栾川断裂带以剪切为主。两条断裂带石英脉的变形特征说明它们的糜棱岩化过程均为塑性变形中的晶质塑性变形,形成过程均为挤压在先,剪切在后。所测糜棱岩中石英脉的ESR年龄分别为372.9±30.0 Ma、275.0±20.0 Ma和218.0±20.0 Ma,真实地记录了晚加里东至中-晚海西期北秦岭的构造活动及所受影响。其中372.9±30.0 Ma是宽坪岩块向华北板块下的斜向俯冲汇聚和走滑的年代, 275.0±20.0 Ma是瓦乔断裂带的形成年龄。218.0±20.0 Ma的年龄则反映了华南、华北两大板块印支晚期全面闭合作用在秦岭造山带内部的影响。从以上3个年龄可以看出:北秦岭各构造带自北向南演化,时代上自北向南变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识陕西省洛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特征及其物源,给探索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基底组成提供依据,本文综合分析了洛南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特征。结果表明,砂岩物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和克拉通地块,物源区与北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关系密切,南秦岭构造带北部下古生界也为石盒子组提供部分物源,中二叠世晚期华北、秦岭板块面接触碰撞,北秦岭构造带快速隆升,南秦岭物源区提供物源减少,砂岩物源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低级变质岩+沉积岩。二叠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向南延至洛南—栾川断裂附近,洛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河流沼泽相含煤岩系沉积应该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沉积,结合渭北—渭河—洛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对比成果,认为渭河地区二叠纪至少曾沉积过二叠系石盒子组地层,渭河新生代盆地基底具有残存二叠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秦岭商丹断裂带以南,南秦岭刘岭群以北的弧前沉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的运动学特征。这套弧前沉积体产状北倾,矿物拉伸线理为倾向线理,岩片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表现出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利用糜棱岩与云母石英片岩中矿物变形温度计,结合石英C轴组构估算岩石变形温度集中在400℃~550℃之间。结合其所处的构造位置,本文认为这套强烈变形的岩石构造组合体形成于秦岭古岛弧弧前沉积背景,在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过程中,北秦岭沿着商丹带由北向南逆冲形成。后期又遭受商丹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的地球物理、构造分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构造演化及地质成矿比较复杂,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笔者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事件地层学等多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东秦岭发育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有9条,它们均具有多期次、长期性活动的特征;垂直板缘构造带走向,从北向南可划分出低变质变形带、强变质变形混杂带、刘岭复理石推褶构造带、大别地块、断褶推滑构造带等五个地质构造带;东秦岭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即华北、杨子板块形成、漂移阶段;华南板块形成阶段;板缘增生带形成阶段;板块对接阶段;剪切走滑阶段;板块挤压推覆阶段以及断块掀斜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对后期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西昆仑山前的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晚三叠世的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晚三叠世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的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三叠纪末古地貌形态由于特提斯造山带的强烈隆升,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但是褶皱冲断构造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南缓北陡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是侏罗系发育前的基本地貌格架。早侏罗世受特提斯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影响,西昆仑山前发育4个箕状断陷,控陷断层发育于古造山带一侧;受大型控陷断层的影响,在断陷内部呈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断陷内侏罗系逐渐向北部斜坡超覆。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早侏罗世断陷叠加形成的古地理格架一直控制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直到晚白垩世沉积时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秦岭二郎坪岩群南、北两侧分别被朱夏韧性剪切带和瓦乔韧性剪切带与秦岭岩群和宽坪岩群分开,这两条韧性剪切带对二郎坪弧后盆地的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两条剪切带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运动学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指示瓦乔剪切带具有由北向南逆冲剪切的运动学特征,而朱夏剪切带早期具有由南向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而后期又发生右行走滑活动。对瓦乔剪切带和朱夏剪切带内的糜棱岩中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法定年,结果指示瓦乔剪切带逆冲活动发生在387±1.7 Ma,朱夏韧性剪切早期逆冲发生在晚古生代,后期右行走滑的年龄为146±2.8 Ma。综合两条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年代学数据,结合前人的地质资料,本文认为二郎坪弧后盆地曾沿着瓦乔剪切带和朱夏剪切带发生双向式俯冲。  相似文献   

18.
韩建军  宋传中  李加好  刘欢 《地质科学》2014,49(4):1035-1044
殷店-马垅(简称殷马)韧性剪切带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对其精细的构造变形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演化方式和过程。本文主要对殷店和马垅两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剖面观测,利用有限应变测量,计算出殷马剪切带中岩石应变椭球长短轴的平均轴率为1.69,靠近剪切带的岩石应变量大,向北远离剪切带,应变量减小;通过构造应力场分析查明剪切带的古应力状态,最大压应力σ1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对应最大拉应力σ3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和应力场状态,反映出板块间的碰撞挤压作用力在平行剪切带和垂直剪切带方向上存在应力分解。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年龄为172~137 Ma,据此得出殷马剪切活动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9.
西藏阿里札达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X光岩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述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地质背景、区域地层和札达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札达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方解石和白云母等三种矿物,进行了X光岩组分析,确定了韧性变形岩石的组构特征、韧性剪切带的属性和变形岩石的应变类型,以及韧性剪切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研究表明,韧性变形岩石均具不对称组构,反映韧性带属于南盘(下盘)俯冲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是在高温、高压、低应变速率条件下发生的,处于>10km的地壳深度,岩石应变类型以压扁应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