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以淡水组为对照,进行了盐度变化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体质量(10.70±0.92)g]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 bicolor pacifica)幼鳗[体质量(12.11±0.79)g]鳃丝及肾脏Na+/K+-ATP酶活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的盐度(5、10、18)处理,各处理组的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鳃丝Na+/K+-ATP酶活力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再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前者24h时达到最低值,48h时盐度10处理组上升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18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者6h时达到最低值,12h时盐度5和18处理组达到最高值,24h时盐度10处理组达到最高值。盐度变化对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肾脏Na+/K+-ATP酶活力影响不明显。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鳃丝Na+/K+-ATP酶酶活提升速度及提升幅度均强于花鳗鲡幼鳗,故认为在盐度范围0—18时,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比花鳗鲡幼鳗对盐度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O、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海水盐度由25突降至21、17和13胁迫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方法,研究了48h内血清生理生化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三个盐度突降组的血清Na+、Ca2+离子浓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K+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升高幅度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最大值达14.03mmol/L(盐度13组,48h);血清Cl浓度在盐度21组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17和13组则在48h时显著降低(P<0.05);三个盐度突降组的血清酶ALT、AST、LDH、CK-MB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变化幅度均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三个盐度突降组的鳃丝Na+/K+-ATP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除盐度21组在12h时高于对照组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降低幅度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到实验15天时,死亡率随盐度突降幅度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急性盐度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Epinephelus coioides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将养殖于自然海水(盐度34%o)中,体重为(19.59±0.25)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移至盐度24‰、14‰、4‰和0‰的水体中,于转移后1、3、6、12和24h分别检测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的变化.试验表明:试验组Na+/K+-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1h时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6h达到稳定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在24‰和14‰盐度组呈下降趋势,在4‰和0‰盐度组3h时出现最低值,在6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AST水平在24‰和14‰盐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4‰和0‰盐度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6和12h时达到各自峰值;溶菌酶含量在试验24h时,在24‰、14‰和4‰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0‰盐度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6h时达到峰值.试验显示,斜带石斑鱼幼鱼由盐度34‰的水体转移至盐度24‰和14‰的水体后,其应激强度较弱;由盐度34‰的水体转移至盐度4‰和0‰的水体后,其应激反应较大,适应盐度变化需时也较长.根据本试验结果,在对斜带石斑鱼进行应激性淡化转运时,可将其直接从34‰高盐度自然海水中转移至14‰盐度的水体后,再缓慢降至预定盐度,从而减少淡化时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 ±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析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以及鳃和肾脏中的Na+/K+-ATP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小黄鱼肝脏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均上升,其中,低盐组的SOD和高盐组的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盐度条件下,AKP和ACP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AKP活力随着盐度上升不断增强,而ACP活力则逐渐降低;鳃中Na+/K+-ATP酶活力在低盐组最低,而肾脏中高盐组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盐度下降到5时仍可正常存活;不同盐度胁迫可导致小黄鱼肝脏中的非特异性免疫酶以及鳃和肾脏中的Na+/K+-ATP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小黄鱼在适应盐度变化过程中肝脏、鳃和肾脏均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小黄鱼在高盐或者咸淡水区域养殖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而了解和掌握环境因子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生长状况的影响规律, 进而选择适宜放流的时间和海区, 是保证人工放流得以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对中国鲎幼鲎成活率、蜕壳率、蜕壳增重率、Na+-K+-ATP酶活性、免疫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 探讨了不同盐度水平下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渗透调节能力、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变化。养殖试验持续56d, 结果表明: 不同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的成活率、蜕壳率、二龄幼鲎均重及蜕壳增重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且均随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蜕壳率和蜕壳增重率与盐度的回归分析均表明, 中国鲎幼鲎蜕壳与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24.10‰和24.94‰; 一龄和二龄幼鲎的Na+-K+-ATP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趋势(P<0.05); 35‰和40‰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 而5‰盐度试验组一龄幼鲎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显著低于25‰试验组(P<0.05) ; 盐度对二龄幼鲎的ACP、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ZM)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35‰和40‰试验组一龄幼鲎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著高于盐度较低试验组(P<0.05); 二龄幼鲎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 盐度10‰试验组显著低于30‰和40‰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对中国鲎幼鲎生长、蜕壳、Na+-K+-ATP酶活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蜕壳最适宜的盐度在24‰~25‰左右, 盐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幼鲎生长率和成活率降低, 渗透调节能力、免疫力和抗氧化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盐度对文蛤呼吸代谢的影响,本实验设置5个盐度(‰)梯度(11、18、25、32、39),检测不同盐度对文蛤(Meretrixmeretrix)耗氧和排氨的影响,以及文蛤的外套膜、鳃、肝胰腺三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文蛤耗氧率先升后降再升,在盐度18时达到最大值;排氨率先升后降,在盐度3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盐度不断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文蛤的肝胰腺中乳酸脱氢酶活力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P0.05),酶活力在盐度39时为最高;随着盐度不断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文蛤的外套膜中Na+/K+-ATP酶活力总体呈先下降再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在盐度32时为最高;文蛤的外套膜和鳃中乳酸脱氢酶活力以及鳃和肝胰腺中Na+/K+-ATP酶活力受盐度影响不显著(P0.05),酶活力变化也多呈现"W"形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区缺K+渗咸水养殖对虾效果不佳的问题,2002年8月至9月,以人工海水为介质,在(25±0.5)℃条件下,保持盐度为15和Na、K总含量恒定,研究了6个Na+/K+(mmol/mmol)比值:R1,R2,R3,R4,5和R6(Na+/K+比值分别是47,62,76,88,98和116)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Na+/K+比值的升高,实验虾的蜕皮频率(Moulting frequency)逐渐加快,并出现显著差异。R1,R2和R3组的养成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优于Na+/K+比值较大的R4,R5和R6组。各组实验虾的相对摄食率(FR)没有显著差异。R5和R6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的Na+/K+比值对实验虾的摄食能总量以及生长能、粪便能和蜕皮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各组虾的呼吸能和排泄能的分配比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表明水体Na+/K+比值是通过影响凡纳滨对虾对食物的转化效率(FCE)和生长能占摄食能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其生长的。而且,在盐度15左右的缺K+咸水环境下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添加钾盐,将水体Na+/K+比值至少降低到76的水平,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区缺K+渗咸水养殖对虾效果不佳的问题,2002年8月至9月,以人工海水为介质,在(25±0.5)℃条件下,保持盐度为15和Na、K总含量恒定,研究了6个Na+/K+(mmol/mmol)比值R1,R2,R3,R4,5和R6(Na+/K+比值分别是47,62,76,88,98和116)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Na+/K+比值的升高,实验虾的蜕皮频率(Moulting frequency)逐渐加快,并出现显著差异.R1,R2和R3组的养成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优于Na+/K+比值较大的R4,R5和R6组.各组实验虾的相对摄食率(FR)没有显著差异.R5和R6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的Na+/K+比值对实验虾的摄食能总量以及生长能、粪便能和蜕皮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各组虾的呼吸能和排泄能的分配比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表明水体Na+/K+比值是通过影响凡纳滨对虾对食物的转化效率(FCE)和生长能占摄食能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其生长的.而且,在盐度15左右的缺K+咸水环境下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添加钾盐,将水体Na+/K+比值至少降低到76的水平,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仔蟹最佳蜕壳环境条件,先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设计方法,选取温度、盐度、光照时长、p H和底质五种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温度组设置17、20、23和26°C,盐度组设置10、15、25和35,光照时长设置0、12和24h光照组,p H组设置6.0、7.5、8.0、8.5和10.0,底质设置有沙和无沙组。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组20°C时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但蜕壳所需时间最长,26°C时蜕壳起始最早,所需时间最短,但存活率较低;盐度组中,15和2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p H组中,7.5、8.0和8.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有沙组仔蟹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沙组;而光照时长实验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得到单因素条件下"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0—23°C、盐度15—25、正常日周期光照、p H 7.5—8.5,有沙环境中。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3个因素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得到"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6°C、盐度25,需要有沙环境,并且拟合得到其日存活率线性回归模型以及日蜕壳率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浒苔对NH+4-N与NO-3-N吸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首次研究了大型海洋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对NH4+-N与NO 3--N两种氮源的选择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当两种氮源等浓度比例存在时,随着NH4+-N与NO3--N浓度升高,藻体对NH4+-N的吸收速率逐渐升高,而对NO3--N吸收受到抑制;当NO3--N和NH 4+-N高浓度比存在时,藻体对NH4-N的吸收速率随着NO3--N/NH4+-N比例的升高和NH4-N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当NO3--N和NH4+-N低浓度比存在时,藻体对NH+4-N保持较高的吸收速率,而对NO3--N的吸收效率随着NO3--N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浒苔具有同时利用水体中较高浓度的NH+4-N和NO3--N的能力,只有当NH4+-N或NO3--N浓度较低时,才以吸收相对应的氮源为主。这说明浒苔能够快速、大量地吸收水体中氮源,为爆发性增殖贮备物质条件。同时,即便两种氮源同时存在,浒苔对NH+4-N的吸收速率也远高于对NO3--N的吸收速率,因此,控制NH4+-N的大量输入仍是预防浒苔绿潮爆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胃质子泵(H+/K+ATPase)是胃酸分泌的关键酶。本试验采用RACE和PCR方法从大菱鲆的胃组织中提取RNA克隆得到了H+/K+ATPaseα亚基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大菱鲆H+/K+ATPaseα亚基序列全长3467 bp,开放阅读框为2964 bp,编码988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其它物种比对发现,大菱鲆H+/K+ATPaseα亚基与斑鳜同源性最高,为89%。进化树分析发现,H+/K+ATPase在进化上具有物种特异性。经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菱鲆H+/K+ATPase在胚胎孵化后22d开始表达,晚于大菱鲆胃腺出现的时间(16 d),说明大菱鲆胃腺的发育完成并不代表胃功能的完善。另外,大菱鲆H+/K+ATPase除了在胃中大量表达之外,在食道中的表达量也很高。结合组织学观察,作者认为,大菱鲆H+/K+ATPase在食道中大量表达是因为在发育上食道是胃的前体,因此保留了分泌H+/K+ATPase的能力。同时通过整体原位杂交试验表明:大菱鲆H+/K+ATPase会首先在食道的末端和胃的贲门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海水鱼类的消化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uses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o analyse the stabilities, bond characters, static linear polarisabilities, and aromaticities of the `in-out' isomerism Hn-60@CnH60 (n=70, 72, 74). The binding energies, C--H bond energies, and energy gaps explore that the `in-out' isometric perhydrogenation of Cn (n=70, 72, 74)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stabilities. The static linear polarisabilies of Hn-60@CnH60 (n=70, 72, 74) are indeed relative to their shapes, while they show almost nonaromatic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suggest that the `in-out' isometric perhydrogenation of fullerenes could lead to the invention of entirely novel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nanomaterials.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自旋轨道耦合系数模型并结合完全能量矩阵的方法对Cs2NaMF6(M=Al, Ga):Cr3+ 体系中Cr3+ 离子的基态分裂和局域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光谱和EPR谱确定了Cr3+ 取代 M3+ 形成的两种占位结构的畸变角,发现用双自旋轨道耦合系数模型与单自旋轨道耦合系数模型计算出的畸变角Δθ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表  相似文献   

15.
模拟海底微环境,研究促使C4,C5异构体分异的因素。39 d后,i-C4/n-C4变化率:灭菌固液混合组为1.67%,灭菌固液分离组为7.96%,未灭菌固液混合组为2.54%,未灭菌固液分离组为14.21%;i-C5/n-C5变化率:灭菌固液混合组为1.19%,灭菌固液分离组为8.18%,未灭菌固液混合组为2.26%,未灭菌固液分离组为10.19%。表明海底环境对烷烃组分产生复杂的溶解、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异构体产生分异效应;碳原子数增加,综合作用相对减弱;同碳原子数,对正构烷烃的作用效果更显著。碳同位素分析发现:i-C4,n-C4,i-C5,n-C5的δ13C均有微弱的变重趋势,CO2的δ13C则发生明显的变轻趋势,并且未灭菌组比灭菌组变化大。表明海底环境使烷烃组分发生了碳同位素分馏,生物降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两种用于相变存储器的Ge1Sb2Te4和Ge2Sb2Te5相变薄膜材料,对其结构、电学输运性质和恒温下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Ge1Sb2Te4薄膜逐步晶化,由非晶态转变为多晶态,表面出现均匀的、  相似文献   

17.
Cd~(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毒性及蓄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生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6个浓度下Cd2+对青蛤的急性毒性进行测定,经回归分析后,得到Cd2+对青蛤96h半致死浓度为20.09mg/L,安全浓度为0.201mg/L。分别对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下Cd2+在青蛤体内不同组织的蓄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168h青蛤各组织Cd2+的含量依次为肌肉内脏团鳃;而在安全浓度下,其结果为内脏团鳃肌肉,内脏团对于Cd2+富集能力远高于肌肉。讨论了青蛤的养殖环境及产品检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