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要运用1:25万忻州市幅调查成果,对山西中北部五台县一带集中产出的古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特征进行了总结。五台县一带滹沱群、豆村亚群、东冶亚群及七东山组不同层位发育古元古代变质基性火山岩,通过不同地段基性火山岩地质、岩石、化学特征的分析对比,表明五台县一带基性火山岩为两期喷发产物。第一期规模大,区内延伸稳定,厚30-400米,依据火山岩层间陆源碎屑岩又分为6个阶段,由中性—基性火山岩组成,过铝质岩类,岩石系列由低钾(拉斑)系列—钾玄岩系列组成;第二期规模小,分布局限,厚16-80米,主体为粗面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为高铝玄武岩,样品主体为钾玄岩系列。两期火山岩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均与OIB(洋中岛玄武岩)相似。  相似文献   

2.
宾川-丽江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宾川-丽江地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岩浆活动特征.认为研究区玄武岩可划分为高镁、低镁和过渡3个系列火山岩,其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呈现递变性,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为板内拉张玄武岩.同时运用现代岩石成因理论探讨了玄武岩的地幔源区特征、岩浆过程及可能的形成机制.运用多个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确定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与地幔柱活动有关.起源于地幔柱的岩浆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经历不同程度的壳源混染,形成系列玄武岩.  相似文献   

3.
新疆卡拉麦里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新疆卡拉麦里姜巴斯套组火山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和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发现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具典型双峰式组合,岩石类型包括玄武岩-酸性火山碎屑岩-玄武粗面安山岩;得到玄武粗面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19.8±2)Ma(加权均方偏差值为3),表明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阶。对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姜巴斯套组火山岩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岩石兼而有之,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无明显Eu异常,玄武岩和玄武粗面安山岩具有K正异常和Sr负异常,酸性火山碎屑岩表现出Nb、Ta和Ti显著亏损。总体来说,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玄武岩和玄武粗面安山岩表现出大陆裂谷(大陆板内拉张区域)岩石特征;酸性火山碎屑岩表现出岛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石属性。总之,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形成于卡拉麦里洋盆闭合碰撞造山后的拉张伸展环境,卡拉麦里地区在早石炭世末期就进入了碰撞后的陆内伸展拉伸阶段。  相似文献   

4.
早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陆相火山岩,下部以基性熔岩为主,上部以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火山岩呈高铝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钙碱性系列的演化趋势.从基性岩到酸性岩稀土模式相似,但铕负异常愈加明显.火山活动与金银矿成矿关系密切,玄武岩类、火山碎屑岩类Au、Ag、As含量较高,可能是成矿物源.  相似文献   

5.
新疆西昆仑独尖山地区发育第四纪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根据岩石分布范围,将研究区内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分为阿塔木帕下火山岩区和阿什库勒火山岩区,二者岩石组合相似,以爆发相凝灰质(角)砾岩、火山渣及溢流相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为主。岩石SiO2含量为60.42%~61.99%,Na2O+K2O为6.31%~7.10%,里特曼指数为2.22~2.67,固结指数8.27~14.36,铝质指数为0.63~0.73,岩石总体表现为偏铝质钾质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陡倾型,显示出岛弧火山岩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环境为大陆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6.
右江盆地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江盆地的火山活动比较频繁,从泥盆纪到中三叠世,除中、晚石炭世外,都有发育。按其活动特点可以东吴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D_1—P_1)以基性岩为主,强度低,范围小,主要分布于盆地南缘,受NW向构造控制:晚阶段(P_2—T_2)包括基性岩与中、酸性岩,强度大,分布广,主要分布于盆地南、北缘,受NE向及NW向构造控制。不同时代的火山岩的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均有明显差异,与多种参数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即三叠纪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具岛弧特点: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盆地北缘的二叠纪玄武岩属碱性系列,虽然仍属大陆裂谷型,但它具有许多大洋玄武岩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高山河组、云梦山组碎屑岩系,是熊耳群火山岩系的第一沉积盖层,局部夹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熔岩为主,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裂谷,该裂谷可能是熊耳期大陆裂谷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武关岩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商丹地区的武关岩群是从原刘岭群北部分解出来的新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已获得其中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为(1382±30)Ma,原岩建造主体为碎屑沉积岩-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组合。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他们分别属于大陆板内拉斑玄武岩和大陆岛弧-活动陆缘型杂砂岩,因而武关岩群主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秦岭造山带拉张裂谷体制构造环境,于晋宁期(1000~800Ma)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拼贴于商丹构造带南侧。  相似文献   

9.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元古宙熊耳群火山岩,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熊耳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室内工作,并充分收集、整理了前人成果资料。对熊耳群火山岩有一些新的认识。 1.熊耳群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没有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存在。火山岩多富钾,表现出拉斑-钙碱-橄榄玄粗岩系的渐变关系。 2.岩石类型是以玄武安山质与安山质岩类为主(≥60%,SiO_2=53%~59%±),伴生英安-流纹质及少量玄武质岩类。岩石组合不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特征,是以富钾玄武安山质、安山质岩石为主。所谓的“流纹斑岩”及“大斑安山岩”,部分属次火山-侵入相。 3.矿物学及结构构造特征表明,熊耳群中存在大量的“钾质细碧-角斑岩”和少量的细碧岩,也有正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规模巨大,成岩时期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岩石类型复杂,基性一酸性火山岩均有大面积出露。通过大兴安岭北段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域地质调查,笔者认为该区晚侏罗世基性火山岩与早白垩世基性一酸性火山杂岩的成因机制、构造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玄武岩(150.7Ma)岩石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库米什地区火山岩属该区蛇绿岩套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晚泥盆世,以中性和酸性岩石为主,火山碎屑岩较发育,具有钙碱性火山岩套的特征。岩套内的沉积夹层具有远海沉积的性质。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明岩浆起源于消减板块之上的地幔楔形区;稀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安山岩的特征相符。综合分析这些证据发现,该区火山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2.
西天山温泉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石炭纪火山—沉积地层,布拉格达瓦一带出露的托斯库尔他乌组发育一套由滨海间夹陆相—滨浅海相—浅海相过渡的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建造,沉积物源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碎屑颗粒沉积速度较快,属于近源沉积,蚀源区构造环境具活动性质,形成于未切割的活动岛弧。火山岩呈夹层、透镜体状分布于托斯库尔他乌组地层中,火山作用具周期性间歇喷发的特征,岩相表现为爆发—喷溢—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周期性特点。火山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火山岩浆对应的俯冲深度为上地幔。火山岩微量元素Nb,Sr,P,Ti,Ba为亏损型,Th,Zr元素富集,与岛弧环境密切相关;Nb/Ta为11.96~15.19,略低于原始地幔值,Zr/Hf为30.17~38.20,与原始地幔值相近。稀土总量∑REE为(186.57~208.58)×10-6,轻重稀土比值为5.38~6.13;(Ce/Yb)N为3.90~4.48,(La/Yb)N为4.67~6.70,δEu为0.28~0.49,属于轻稀土富集型,显示为负铕异常。根据沉积物源区分析及主、微量元素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晚泥盆世托斯库尔他乌组沉积建造所反映的构造环境为消减带俯冲碰撞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3.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吾拉勒山体西段发育了厚度巨大的下二叠统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均属碱性玄武岩系列,以钾质类型为主,钠质类型次之,岩浆演化呈现出跨越B型趋势。这种火山活动是在大陆地壳内部产生的,代表了陆内裂谷演化的早期阶段。在早二叠世末期,由于受到新源运动的影响,这种火山活动被终止了。  相似文献   

15.
中亚成矿域位于北侧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华北—塔里木克拉通及西侧东欧克拉通之间,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为全球三大成矿域,发育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金、斑岩型铜(金、钼)及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研究了中亚成矿域两个典型斑岩型矿床——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与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异同。结果表明: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斑岩岩性主要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同时代发育的火山岩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则主要是石英二长闪长岩,矿化后期的花岗闪长斑岩仅发育有弱矿化作用,同时代火山岩以英安质-玄武质岩石为主,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这两个矿床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特征相似,均显示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但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显示出高Sr/Y和La/Yb值及低相容元素(Cr、Ni)含量,且与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相比,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相对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斑岩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西段演化末期的陆缘弧环境;而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斑岩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于与古亚洲洋北向俯冲有关的大洋岛弧环境;不同的构造背景形成了这两类具不同特征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通过邹平火山岩盆地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火山活动总的趋势是由弱到强,爆发指数为38—68—92;火山岩3个亚组SI值均<40,表明母岩浆可能是由幔源岩浆经分异演化或同化而形成的;侵入岩σ介于2.39~4.99,属钙碱性-碱性岩系;DI为65.15~88.98,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相对较高;A/NKC为0.96~1.02,岩石为弱过铝质。该区岩浆岩属壳幔型中性岩—壳幔型和铝质地壳过渡区中酸性岩—酸性岩的岩浆岩区。铜多金属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响应可描述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区域性构造和振荡性的岩浆侵入活动,致使富碱质岩浆热液与已结晶的二长质岩石在地球化学界面发生交代蚀变,并进行了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分布、时代进行了简介,对火山岩的层序及成分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火山岩的系列、类型、名称及组合,分析了火山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演化过程,估算了开合作用的距离、时间和速度,探讨了原始岩浆成分、岩浆来源和岩浆房深度及地幔类型,研究了岩浆的结晶温度及结晶顺序。  相似文献   

18.
甘肃北山碱泉子地区志留系公婆泉群岩石组合为石英杂砂岩、含砾粗砂岩夹薄层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质板岩和少量火山岩,粉砂岩中局部具鲍马层序。火山岩岩石化学分析数据显示,其主量、微量元素特征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异,说明其不是岛弧环境的产物。前人认为结晶灰岩中产出的珊瑚化石是Altaja,将时代定为志留纪。此次工作重新采集鉴定为Dohophyllum reticulatum Fomitchev(网状顿河珊瑚),? Paracarruthersella sp.(? 拟卡鲁特珊瑚)并鉴定出有孔虫,时代应为晚石炭世。因此,结合化石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整个北山地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以南没有岛弧火山岩的出露,预示着该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存在有向南俯冲的火山岩证据,这对完善北山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out forty productive oil/gas fields hosted in volcanic reservoirs have been found since 1957 in fourteen basins of China. They can be simply sub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of the east group are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rhyolite and Tertiary basalt, preferred being considered as rift type volcanics developed in the circum-Pacific tectonic regime. Those of the west are Permo-Carboniferous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being island-arc type ones developed in paleo-Asian Ocean tectonic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