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小震活动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首都圈地区以中等地震活动为主,本文用反映地震频率、能量、平均震级的基本参量如频率、缺震、断层总面积、地震活动度等研究该区中等地震前的活动性异常特征,发现这些异常对1999-2001年首都圈地区的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同时出现三项低值异常后,有震预后准确率较高。这些方法对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短期预报有重要作用,2001年12月28日滦县M14.2级地震就是用该方法在震前做了较成功的预测。由于参量指标与地震间的映震效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区域性,需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时刻跟踪并不断调整改进所使用的参量指标,才能更好地捕获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2.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7年后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地震。震前曾提出中期预报意见,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预报时间偏长,地区偏大。震前还发现少量短期异常,但难以肯定其是否为前兆;临震微、宏观异常集中在1天至1小时,未能及时发现。据此分析认为,对于中等强度地震,中期预报的主要判据是地震活动性异常;并且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优化台网,努力扑捉短临信息;改善通讯条件,及时传送短临宏微观异常信息才有可能实现短临预报;中等强度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一般宜在地震系统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3.
川滇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中等地震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对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6.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滇西南地区强震的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而滇西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值。表明对川滇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2005年云南会泽、文山5.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异常主要分布在距离震中20~180km范围内,集中出现在震前2个月。水温异常对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北-尚义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及其跟踪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北-尚义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存在为期两年以上的地下流体高值中期异常;近一年来该区地下流体异常此起彼落并与某些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遥相呼应;震前两个月距震中100~200km的地区出现典型的地下流体短临异常。两年来跟踪上述异常,不断修正对震情形势的认识,震前半个月做出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6.
张北—尚义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及跟踪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王基华 《地震地质》1998,20(2):99-104
张北-尚义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存在为期两年以上的地下流体高值中期异常;近一年来该区地下流体异常比起彼浇并与某些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遥相呼应;震前两个月距震中100 ̄200km的地区出现典型的地下流体短临异常。两年来跟踪上述异常,不断修正对震情形势的认识,震前半个月做出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8.
陈虹 《地震》2000,20(1):45-52
提出了二个描述中强震发生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时空演经图像的参量σN、σE。分别将其用于华北地区、新疆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检验,对其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强震发生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二参量能较好地瓜倾吐夺前中短期阶段孕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及丛集的现象。二参量异常的时空分布图像上示出在中强震发生前3个月至1年在震中周围地区有明显的异常分布,且随着时间逼近发震时  相似文献   

9.
叶民权 《地震学报》1990,12(1):103-111
震前干旱与强烈地震之间的关系,已日益为地震界所重视.本文通过新疆柯坪——乌恰地区历年降水量与Ms6.0强震关系的研究发现,该地区Ms6.0地震大部分(85.7%)是在震前1——2年的干旱背景下发生的;震级随旱区面积大小而增减.运用鉴定震兆信息量R值方法,对该地区降水因子预报地震的预报效能进行评定,效果良好.本文还对1985年乌恰7.4级大震震前的降水异常特征进行了讨论. 研究表明,震前1——3年大面积的干旱与强烈地震的发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旱震关系,是强震中期综合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谢健健 《华南地震》2011,31(3):134-139
通过对2010年10月24日太康ML5.0级地震前的资料进行回顾研究,认为在这次地震前,存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增强、ML≥2.0级弱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平静及霍山地震后窗口高频次异常等异常图象.它又一次为该区对中等地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海原4. 9级地震前兆异常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明  金延龙  柴炽章  孙立新 《地震》1999,19(4):403-407
1998年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发生4. 9级地震,震前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对异常的分析认识,宁夏地震局作出了趋势、中期及一定程度的临震预报,宁夏固原地震台和宁夏固原行署地震局作出了临震预报。对这次地震的地震序列特点、发震构造和震后趋势判断依据及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对临震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预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疆喀什地区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1月17日至29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生8次地震,震前均观测到地磁脉动异常.文中对未发生地震期间地磁脉动观测的背景环境以及喀什台常见的地磁脉动进行分析,然后对地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这种震前地磁脉动异常的产生机制.这种震前发生的地磁脉动异常在地震的短期预报上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西南地震台网15年以上的地震连续资料,研究了1965至1979年川滇地区发生的9次强震(M_s≥6.7)震前区域中等地震(M_L≥4.0)活动性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主震前2至4年内,在震中周围200—300公里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在正常活动背景上有一个明显的加强过程,持续时间为1至3年,增加的最大值不仅偏离多年平均值而且达3σ以上。(2)异常地震在空间活动上,具有条带性,围空性和收缩性等多形式的分布特点;(3)震前出现平静期。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图象与强震孕育过程有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应力变化过程。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正是其后强震发生的地区;异常图象在其主震后随即消失;异常地震空间分布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有关;异常地震活动在出现和转折时间上与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兰从欣  王春媛  岳辉 《地震》2003,23(2):94-98
比较系统分析总结了2001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等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特征及所形成的弱震条带,6次中等地震前均出现了弱震活动有序分布现象,由2~3级地震组成的弱震条带后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但条带长度和持续时间与地震震级关系不甚明显,这些规律特点可为日常短临跟踪及分析预报提供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1年6月10日青海乌兰乌拉湖附近(北纬35度、东经90度)发生6.8级地震。震前1个半月以内变化磁场垂直分量的日变幅度和相位有明显异常,据此对该地震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9.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最近30多年来发生的18组6级以上强震前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震例总结显示,衡量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增强或平静的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可作为判断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指标;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出现异常的前提下,区域小震平静异常可作为判断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依据。而根据A值和GL值的空间异常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它方法,可缩小预报区域。  相似文献   

20.
李淑莲  孙佩卿 《地震》1992,(5):54-60
本文对1979至1989年发生在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丰镇、万全、阳原、大同等7次M_L≥4.5地震前的调制小震异常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受固体潮调制的小震随时间、空间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当调制比出现异常后3个月内该区将会发生M_L≥4.5地震。其预报率为72%。2.较强地震发生在孕震区、带的交汇处。结果表明调制小震异常对判定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时段具有一定的震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