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地球介质参数尾波Q(-1)作为响应,给出了加卸载响应比Y(Q-1)的计算公式。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频率分别为1.5Hz,3.0Hz,6.0Hz,12.0Hz,24.0Hz等5个频段的尾波Q数据,研究了美国北岭地震(199年1月17日,Mw6.7)前后的加卸载响应比Y(Q-1)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除频率为12.0Hz这一频段外,其它频段的加卸载响应比Y(Q-1)在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频率为24.0Hz的Y(Q-1)在1993年明显升高。震后各频段的Y(Q-1)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2.
滇西实验场两次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嘉政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5,11(3):212-221
本文在地方震尾波散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1992年12月发生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永胜期纳地区的两次Ms5.4,5.1地震前后的序列地震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尾波Q^-1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尾波衰减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区域范围的非均匀性,在主震震中附近的近场区内,主震期间的β值是0.0076s^-1,相应的Qc^-1值是0.0056;余震期间的β值是0.0209s^-1,相  相似文献   

3.
通过微小地震尾波Q值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发生在丹波山周围因兵库县南部地震引起的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变化。1987 ̄1996年,统计上可置信的尾波Q值变化是,兵库县南部地震前后患前后,只出现在3.0Hz和4.0Hz两个中心频段的频率上。通过尾波Q值变化和地震活动变化,推测出非均匀区域的尺度为百米至千米,这表明了这个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的特征尺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动功率谱分析法,利用西昌遥测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24个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西昌地区地球介质对应于13个不同的QC值,在1.0-20.0Hz频率范围内,以幂函数QC=QCf^n拟合QC值随的变化关系,其中Q0值在43.0-82.4之间,n值在0.24-0.94之间,平均值分别为66.2和0.53。  相似文献   

5.
云南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的Y值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忠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4):352-356
本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了云南省普洱地区ML6.0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这个地区近期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Y值出现明显异常,近期的Y值显异常,表明该地区或在以其为中心方圆100-200公里的区域内在1995年或稍长时间内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6.
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地震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响应,计算分析了北京地磁台1965.1-1979.12和1989.1-1991.12共18年垂直分量Z的暴时场Dst加卸载响应比值fD(Z)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甘肃近期2次中强震前后震源区微震尾波(Qc)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张掖台网和天祝-古浪台网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震源区微震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级地震前源及邻近地区介质1/Qc值趋于一致,认为这是该次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现,结合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情况进行了讨论。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区微震尾波Qc值民频率的关系表明,这一地区属于构这活动地区。  相似文献   

8.
岩石非线性破裂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在构造应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失稳破裂的过程,记录了整个过程中不同应力条件下通过岩石样品的纵波波形曲线.以此为基础,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计算了P波波列能量随应力的变化;并根据Q值的定义,导出了接收到的波列的能量与岩石衰减Q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出不同应力条件下相应的Q值及其变化.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的定义,得到以Q为响应参数时岩石系统的加卸载响应比随应力的变化曲线,其结果和响应比理论的预测相当吻合.因此认为,Q值的加卸载响应比可以表征岩石系统的稳定程度,并可以用于预测岩石的非线性失稳.  相似文献   

9.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0.
谢智  龚倩 《地震学刊》1995,(1):9-11,62
多次震例表明,地震前兆随区域而异,而且某一区域内的每次地震所表现出的前兆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地震孕育可能是个非线性过程,地震活动的起伏增长和地震丛集等可能是非线性系统即将发生失稳时出现的独特的前兆图像,本文着重研究了河南及邻区三次中等地震前非线性系统失稳的主要前兆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经分析研究表明:新乡、菏泽、禹县-登封交界处发生的Ms4.5、5.9、4.2级地震前1-12个月,加卸载响应比均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地震学刊》1999,(1):23-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 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30°00-36°00),E117°00-123°00)1970-01-1998-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便中有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7,17(3):30-3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在非线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坚实的物理基础。把它应用到地应力应变学科中,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闯出一条新路,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本文选用了徐叶、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察资料,着重研究了黄海6.1级、苍山5.2级及射阳4.6级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响应比均有不同和蔼的异常显示,异常反应的程度与震级的大小、台站与震中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震前后尾波Q值变化的又一震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庭 《地震研究》1994,17(4):330-339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定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  相似文献   

14.
将尹祥础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到地睛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山东省莒南井Lu-14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瓣后井水闰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关东等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尹祥础  宋治平 《中国地震》1996,12(3):331-334
计算分析了日本关东,和歌山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y)的变化,关东地区近年来所有M≥6的7个地震及1995年1月17日神户地震,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里其y值均显著高于1。这说明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也适用于日本的地震预测,和歌山地区近年来Y值接近于1,而关东地区的y值则显著高于1已达2年,据此预测,未来1-2年内,关东地区(或其紧邻地区)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而和歌山地区这种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16.
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应用于地磁方法中,取太阳日照为加载,地磁垂直分量Z为响应,应用马陵山地震台1993年1月~1995年11月对相观测资料计算其响应比值。得出结果:响应比的变化在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前明显异常显示,分析认为,这一异常变化是苍山地震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加卸载响应比在震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涛  彭克银 《内陆地震》1999,13(2):112-119
在震群特性研究中引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选以新疆82个震群为研究样本,以加卸载响应比≥2.0作为判定前兆震群的指标,对样本的震群特性进行了分析判定。结果表明,判定前兆震群的26个震群中有20个对应了其后一年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异常报率为76.9%。  相似文献   

18.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经此方法计算了河北省万全、昌黎和河间3口水井多年的B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张北-尚义Ms6.2地震国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异常幅度大小与所选择的区域有关,与所选取的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关。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上升异常出现,转折并恢复到正常值附近时发震。异常持续时间,短的半年以上,最长约6年左右。  相似文献   

20.
广东及邻区地震前地磁变化和异常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东华 《华南地震》1999,19(1):52-59
应用差值,相关,地磁特征线以及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广东,海南,广西3个台的地磁资料,寻找适用于本区的地磁分析预报方法及地震异常判别指标,结果表明,当参量超过1.5倍均方差时为异常;异常出现半年内在异常台站附近(距离小于250km范围内)发生地震.若两个台站同时出现异常则未来地震将可能大于6级,在单台分析法中,地磁特征线法和加卸载响应比法效果较好,用特征线法,当广州台特征线参数K-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