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郢珍  张立人 《地震地质》1992,14(3):237-244
应用确定形变速率梯度值的方法,探讨了速率梯度与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的关系。利用《中国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度图》经数字化处理后,给出了中国现代垂直形变速率水平梯度等值线图,将高形变速率梯度区与强震发生地点进行了对比,并指示出了未来10~20a的内强震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图的编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祖胜  尤晓青 《地震》1996,16(3):232-238
应用地壳形变资料观测未来强震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地震容易发生在变形高梯度带上,文中归纳并提出了具体计算和编绘“地壳垂直形谱速率梯度图”的方法,主要有网格法、函数拟合法及图解法。讨论了3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并给出了用图解法编绘的“全图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图!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及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GIS平台上 ,以 195 1~ 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图为基础求出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 ,其变化情况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剪应变及相应的剪应力的大小。东部的华北块体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值明显地高于东北和华南地区 ,西部地区的青藏块体和天山地块的梯度较高 ,它们是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的块体。斜贯中国大陆的察隅 -通化北东向高梯度带和其西侧的银川 -乌丽北东向高梯度带是现代地壳垂直差异活动强烈的地带。现代强震主要孕育发生在高梯度异常区及其附近 ,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异常对地震危险区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立炜  季灵运  赵强 《地震》2017,37(1):31-38
垂直形变梯度能够有效反映区域构造运动的垂直差异变化程度。 我们利用长时间段的水准资料结合GPS资料计算垂直形变梯度值, 计算结果显示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南北地震带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异常最显著区域在鲜水河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和小江—则木河断裂带附近, 其次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庄浪河断裂带与冷龙岭断裂带交会区域,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异常区域内, 但是从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高梯度区域分布来看, 在天祝至景泰一带也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三大断裂交会区域是整个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 应该注意该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云南地区1997~2002年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研究了姚安Ms6.5、永胜Ms6.0级地震的形变前兆异常特点。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值,定量分析了云南地区1998~2002年的形变异常及其与区域强震的关系,提出强震预测指标。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的3~20个月内,区域内都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  相似文献   

6.
速率面拟合法已应用于地壳垂直形变模型分析,本文利用这一曲面拟合理论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模型,详细推导了相应的公式,并进行了模拟试算。  相似文献   

7.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绪  江在森 《中国地震》1997,13(4):338-348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安宁河——则木河一小江断裂带的强震构造环境和展源力学机制;据该带历史强震计算分析了地震短张量年速率;据该带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断裂带水平和垂直形变年速率;并就潜在地展危险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山西地区地壳形变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回顾,并从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规律出发,收集了现有强震活动的记录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对前4个地震活动高潮期中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空间迁移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对第5高潮期强震分布的区域提出了新的看法。同时,结合现有的地壳形变资料,讨论了山西地区的地震形势,认为山西临汾地区,仍有7级左右的发震背景,但近期尚无明显的中短期形变、应变前兆存在,故认为近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精密水准重复观测资料为依据,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发生于我国大陆板内的1996年丽江7.0级等几次强震过程中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和体积变化率等形变场多种信息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强震蕴育过程中,区域垂直形变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均匀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进一步研究了判定强震危险区的形变前兆场多种信息异常综合标志,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研究形变趋势累计率的基础之上,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局部改进,将跨断层场地布设较多的川滇地区作为实验区,利用精密水准测量分析该地区的垂直形变异常强度,并结合川滇地区震例开展研究。分析发现强震发生前后一段时期,震中附近形变异常强度几乎保持一致,但在震前(1、2个月左右)会发生较大改变,震后逐步恢复到与震前相同的情况;强震主要发生在形变异常强度值变化较大区域附近。垂直形变趋势累计率在中短期的映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has drawnextensive attentionfromseismologists and geologistssince it was determinedinthe1980’s(Zheng Binghua,et al.,1981).Ma Xingyuan,et al.(1989)consideredit asthe north boundaryof North China sub-block.Int…  相似文献   

13.
李杰  于澄  朱成林  贾媛  冯志军  韩海华 《地震》2018,38(1):167-177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提取沂沭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跨断层流动短水准和长水准趋势变化成分, 计算分析不同断裂的垂直形变速率和受力状态, 结果表明: 沂沭断裂带及其北西向分支断裂近期垂直形变速率均较小, 没有明显的速率异常和受力状态改变; 同一断裂具有分段和分时活动特征, 断裂活动性质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 大部分水准观测场地在1995年苍山5.2级、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后断裂垂直形变速率和受力方式发生了变化; 山东近几年出现的跨断层水准异常基本结束, 仅存的冯家坊子水准异常存在一定干扰,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近期发生强震的形变背景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山西及邻区中强地震前断层形变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地震带及邻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中强地震前断层位移测量进行处理,综合研究了观测的映震能力,通过分析山西5年来5期GPS观测资料,对水平形变做出了解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震前地震形变特征及应力场变化情况,获得了用形变预报中强地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现今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吕弋培  廖华  苏琴  王兰 《中国地震》2002,18(1):28-37
依据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上所有跨断层测量资料,分析了各场地所处断裂的近期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北段形变活动逐渐减弱,南段逐渐加强,各条断裂分别显示出不同的变形特征;菱形块体的现今水平形变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垂直形变速度较低,且呈上盘抬升与下降交替出现的运动特征,部分场地的形变异常变化与其邻近的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地壳形变场及其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地区多期精密水准资料进行同网形、同方法和同起算点的平差处理,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绘制了从60年代至90年代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地区30余年的趋势性形变特征和各地震活动时期不同时间段内的地形变特征。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地震预报研究而且对理论形变场等地学问题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By studying the seismicity pattern before 37 earthquakes withM⩾6.0 in North China and the pattern of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Capital Area from 1954 to 1992, som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pattern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have been extracted. A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between the anomali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patterns. From the results we can know the following. (1) Before a strong earthquake, the seismicity will strengthen and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rate will increase. (2) Several years before a strong earthquake, there will be seismic gaps and deformation gaps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quake. (3) The dynamic parameters of patterns all show a decrease in information dimension. This means that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localized with time and it gives an important indication showing that a strong earthquake is in prepa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of the abnormal patterns of seismicity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have been explained in a unified way in terms of the earthquake-generating model of a inhomogeneous strongbody in inhomogeneous media.  相似文献   

18.
Ground deformation may be caused by crustal movement and non-crustal movement.The non-crustal movements include those caused by temperature,rainfall,ground water,etc.Deformation caused by crustal movement includes seismogenic deformation(that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nd that directly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and general tectonic activities.The key point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s is how to eliminate information of deformation caused by non-crustal movement and permanent(or slow)tectonic deformation in observed data.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short leveling data recorded at Dahuichang Deformation-Observing Station,Beijing,for 22 years(1970-1991)by using the LMS algorithm method after lateral adaptive filtering of the moder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Eliminating the approximate annual variation in deformation caused by non-crustal movement such as temperature,rainfall,ground water,etc.,a unified standard is  相似文献   

19.
FieldofverticalcrustaldeformationinNorthChinaandthefeatureofitsdynamicevolution王若柏,洪汉净,许忠淮,耿世昌,孙东平,韩月萍Ruo-BaiWANG;Han-JingHON...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