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昨日,重现于今天军校学员从“黄水”到“蓝水”。我海军单舰跨越太平洋——印度洋这无异于一次跨世纪的远航! 外国航海权威称:只能在近海航行的海军,叫黄水海军,有力量走出近海到大洋远航的海军,叫蓝水海军,而且,这才是真正的海军!约600年前,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扬帆东海、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遨游印度洋,遍访亚、非数十友邦,至今为炎黄子孙们引以自豪!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5,(7):18-18
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主任、厦门集美大学教授陈延杭认为,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舰只数量都不一样,但是从《明史》、《郑和家谱》等书综合来看,郑和下西洋舰只的实际数量每次应在63艘左右。这些船在茫茫大洋上都是按照什么阵式航行的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名叫罗懋登的人写了一部通俗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20世纪末,山东大学张维华据此将郑和舰队布局图画了出来,纸上呈现出的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飞燕”。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飞燕阵图”与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所画的一张水军阵的图式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推论,郑和舰队虽然不在了,但他们在海上布阵航行的实战经验却为明代水军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3.
郑和生平     
《海洋世界》2005,(7):12-12
郑和(1371-1435年),原姓马,名和,因排行第三,所以人称三宝(也有作“保”字),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系伊斯兰教名门望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宝的父亲因病过世,十一岁的他尚未从丧父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次年以傅友德,沐英为首的明代远征军就进入了云南,并相继克复云南全境。十二岁的三宝不幸被明军俘虏,此后便在燕王朱棣的王府中做了一名太监。这一变故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5,(8):F002-F002,F0005
7月17日.由《海洋世界》杂志社承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演播厅录制,并在7月23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参加本次电视总决赛的11名中学生.从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馆杯’海洋知识竞赛”的4万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而在这次电视总决赛中.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莫璐怡同学经过三轮的角逐.最终获得总决赛的冠军。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云集北京,就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展开商讨。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明将军主持了这次“纪念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同交通部牵头组织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小组正在筹划六项重大纪念活动:2005  相似文献   

6.
7月17日,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海洋世界》杂志社承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国的11位选手从4万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经过必答、速答和抢答三轮角逐,6位选手分别获胜得总决赛的一、二、三等奖。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  相似文献   

7.
英国一名专家近日援引新证据提出惊人学说,指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便已经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他们比哥伦布先发现了新大陆,比麦哲伦早100年便绕行世界一周,也比英国的库克更早到达澳洲,并一度航海到南极附近。如果此说属实,这将有可能改写世界航海和文明发展的历史。“除了中国人,还会是谁”3月4日的《每日电讯报》报道说,退休的潜艇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济斯运用他的航海专业技术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他即将在英国皇…  相似文献   

8.
时讯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举行2005年7月17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青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之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本次竞赛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海洋出版社、《海洋世界》杂志社承办,旨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次“爱祖国、爱海洋、爱科学”的思想教  相似文献   

9.
孟席斯是英国的业余航海史学家。他在14年时间里,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惟一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2002年10月,《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正式出版。孟席斯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孟席斯的主要证据包括:(1)郑和和他的宝船分宗在1421年-1423年间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2)洪保分宗到达非洲西岸的佛得角,横穿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经过澳大利亚、印度洋、南海回国;(3)周满分宗从佛得角到达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秘鲁海岸横穿太平洋,经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回国;(4)杨庆分  相似文献   

10.
郑和(1371-1433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伟大航海家。早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之前,从1405-1433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他7次率领庞大船队跨洋远航,遍访西太平洋再度洋沿岸亚非30多个国家。在船队规模和组织、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经贸谋略和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外交各方面,他都勇于开拓、善于适应,敢为天下先,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的光辉业绩使得中国当时在航海和海洋科学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纪念郑和的光辉业绩,研究郑和的航海历史,弘扬郑和的开拓精神,可以强化全国…  相似文献   

11.
英国人孟席斯用了14年,遍访120多个国家,参观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考察中国郑和舟师的航海史迹,2002年10月,他出版了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1492年-1493年)到达美洲和先于麦哲伦(1519年-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这一论点轰动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3,(8):4-5
不少读者因为上期的航海主题开始对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产生了兴趣,这次我们就聊聊他的几次重要航海行程吧。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  相似文献   

13.
郑一钧 《海洋科学》1993,17(6):68-69
在我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次直接由国家发动和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海洋事业。为了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间,发展国家的海洋事业,必须首先开展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掌握有关的海况资料,编绘有关的海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首先进行了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据泉州发现的《海底簿》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奉旨差官郑和、  相似文献   

14.
莫知 《海洋世界》2008,(9):24-29
在人类的历史上,16世纪是个大航海、大发现、大贸易的伟大时代。而在中国,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明朝政府实施严厉的禁海政策,留给海外贸易一条“濒死的生路”:朝贡勘合贸易。明朝的中国商人是不允许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外国商人跟随“贡使”,在前来“朝贡”的时候,通过市舶司,把货物以“贡品”的名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海洋大国,但海洋文化建设却与其文明古国、海洋大国之地位极不相称。唐朝高僧西天取一次经,修成正果且不妄论,毕竟出了《西游记》这个“副产品”,世代相传,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奇峰。明代郑和西洋送七回宝,率船200艘,统兵近3万,行程数十万里,历时20年,成为亘古开篇彪炳千秋的“超前轶后之奇举”。别说没留下相应的“文化副本”,就连航行资料也被焚毁,“以拔其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9,(1):18-22
2008年12月26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开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新中国的舰队第一次渡海“远征”,也是自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之后600年来中国海军的首次远洋作战行动。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7.
1.在大连的“大幅“号仿古帆船2.新加坡郑和二号仿古船3.20∞年在大连客运ti-B头广场上建起的郑和宝船的铜质雕塑4.福州东南造船厂为日本琉球建造十七世纪“泰期”号访古木帆船访古宝船 风韵犹存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门户提起印度,人们总爱把它同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联系起来,唐僧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前往的西天,指的不就是这个国家吗?真是三生有幸。去年底,我随海军“郑和”号训练舰出访南亚四国,得以亲临这片西天乐土!我作为随舰记者,一靠码头就先行下舰抢镜头,不料竟成为中国海军从海上踏上印度国土的第一人。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孟买,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5,(7):13-13
明代初年,由于政权交替等因素,喧嚣了一千多年的陆上“丝绸之路”彻底沉寂了,中国面向世界的通道也随之中断,要想继续与西方进行沟通似乎已无路可走——除了东边的大海。明成祖登基后,因种种原因对发展航海事业一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除了上述所说外,还有如下几点:第一,明成祖篡夺其侄的皇位后,一直疑心建文帝没有死,而是流亡到了海外。为了防范他逃到国外积聚势力重新复辟,所以有必要派船出海,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绝后患。发掘出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物品  相似文献   

20.
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近三十年间,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今南太平洋、印度洋一带),访问了亚非两洲四十多个国家,在我国航海史和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执行了“不称霸”的正确路线,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