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黔西北矿集区作为川滇黔富锗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已有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但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内资源勘查部署。在综合剖析该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体特征、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年龄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划分成矿流体类型,系统总结铅锌成矿作用过程中与成矿流体运移相关的“行迹”标志,研判成矿流体在区域尺度的运移方向,进一步讨论流体运移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在黔西北富锗银铅锌矿集区,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和通道,成矿构造的优势方位决定成矿流体的主体运移方向。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和成矿构造等方面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均指示成矿流体在平面上主体从南东至北西方向运移;除印支期陆块碰撞作用导致古特提斯洋闭合的因素外,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作用也可能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动力,进而控制了流体的运移方向。该研究不仅对黔西北矿集区的“战略性”铅锌找矿部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研究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成矿流体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动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成矿流体研究在大规模流体的存在与运移、巨型矿床与流体的关系、成矿流体输运动力学、建立热液成矿反应体系及成矿流体分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成矿流体研究在流体的运移路径与成矿预测、超临界流体与金属矿产巨量堆积的关系及成矿流体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走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流体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贾跃明 《地学前缘》1996,3(4):253-258
对几乎所有金属矿床类型来说,其形成过程均与金属从源岩的活化、原始渗滤、矿质运移和金属沉淀富集成矿关系密切,这些过程主要是由流体的运动和作用完成的。因此,识别金属和流体的来源,追溯流体从源区将金属运载至最终成矿部位所经过的路径,以及查明金属和流体沿运移通道发生的物理、化学和时间上的各种变化及其特殊性质,可以为矿床评价与勘查提供很有价值的定量成矿信息。成矿流体的来源-运移-沉淀(-堆积)过程会以流体成矿系统的形式保留下来。对流体成矿系统和作用的全面了解可通过调查活动的和古代的两种系统获得。活动流体成矿系统是目前正在进行原始矿质搬运的系统,调查这些系统可对运移通道中的含矿流体进行取样和监测研究。古流体成矿系统包括各时代从含金石英脉到铅-锌矿脉系统的所有热液脉型矿床以及沉积喷气型和所谓层控矿床。对含矿矿物和岩石的广泛岩石学、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将为定量评价与预测矿床的分布和变化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料。流体成矿系统内具有一些重要特征,如各种地质要素的方向性、相关性和指示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油气运移探讨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盆地中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烃类物质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形成油气藏以及油气藏破坏的烃类运聚演化过程探讨了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来自于盆地中沉积地层的烃类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相同的辅导体系,因而两者通常在同一种流体介质中运移。来自烃源岩的流体的盐度很低(20-30g/L),说明流体从烃源岩中萃取的成矿物质的量有限。在油气的二次运移阶段,烃类物质使流体保持酸性环境,从而加速了流体演变为成矿流体的速度。同时,有机质通过络合、还原和吸附作用参与了成矿物质的搬运,油气成藏的过程也是成矿 流体聚集的过程。油藏(reservoir0的破坏使流体发生剧烈的物化条件改变,从而导致了矿质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5.
砂岩型铀矿是一种主要赋存于盆地砂岩中的后生铀矿床。流体的运移在铀成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铀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介质,因此流体运移机制的研究对于建立成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盆地流体的一般运移机制,再梳理了国内外数值模拟在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中的研究现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实例分析,研究盆地在隆升过程中对流体运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是研究砂岩型铀矿流体运移机制的有效手段,能够为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Ⅰ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是成矿流体在运移演化过程中,由于成矿流体周围环境的突变、成矿流体演化的不连续性和成矿流体-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等内外因素突变所造成的成矿作用突变部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界面的由来、发展、含义、组成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则民  孙世雄 《矿物岩石》1993,13(3):109-114
未文通过哀牢山北段金矿带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与成矿流体(地下水)运移关系的研究发现,最大主应力低值区和已知金矿床、金矿点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成矿流体运移、卸荷的有利场所;成矿流体的运移受构造应力、温度梯度和水力梯度的联合控制。研究构造应力场与地下水运移、分布的关系不仅可以用于成矿预测,而且对于在新构造活动区寻找地下水、地下热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焦家金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方式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体输导系统是成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焦家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及趋势面分析等手段,探讨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方向,进而对流体运移的方式和驱动作了分析.认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断裂流体输导系统的控制,流体总体从南西向上和侧向运移;由于断裂构造带不同部位岩石破碎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具有差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影响流体的运移方式;流体运移的驱动力主要由构造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所引起,同时重熔岩浆的上侵作用加速了流体的运移速率.  相似文献   

9.
惰性气体同位素和卤素示踪成矿流体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流体包裹体中He、Ar同位素以及Cl、Br和I在现代地壳流体和古成矿流体示踪研究方面的应用,认为利用流体包裹体中He、Ar同位素和Cl、Br、I可以有效地示踪地幔流体参与成矿的过程及其背景,有助于深入研究流体的热场和运移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地质流体是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而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流体的产生、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成矿流体的成矿机制各有差异。岩浆热液因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等因素使热液中成矿物质达到过饱和,从而产生矿质沉淀;沉积盆地含矿热卤水流体在热对流、沉积压实等作用下运移、充填、聚集;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现代大洋海底热液形成硫化物矿床;地幔流体的碱交代作用形成大型一超大型中高温热液矿床。在具体的成矿过程中,各种构造环境又对流体中的成矿元素的分配、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藏桑日县明则铜矿为斑岩型矿床,分为两个矿段.在侵入岩和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的夕卡岩中发生铜矿化,矿化受断裂构造的直接控制;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矿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扩大矿床规模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陕西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管秦岭泥盆系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均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柞山地区却有别于凤太地区,具有独特的铜矿成矿背景。本文通过对矿床的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浸染状贫铜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稀土组成和配分曲线基本一致,表明浸染状贫铜矿石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热水沉积事件所形成的含少量硫化物的热水沉积岩初步富集的产物,泥盆纪时期形成了穆家庄铜矿的初始矿源层。嗣岩中的层纹状硅质岩可能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的热水沉积岩性质。块状富矿石的稀土组成代表了广泛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流体热液作用的结果,它既就地改造了初始矿源层,而且从异地可能带来了部分成矿物质,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改造富集成矿。穆家庄铜矿的成因为改造型的。  相似文献   

13.
冬瓜山层状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成因。研究发现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矿胚层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层状铜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阶段是由泥盆至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矿床,晚阶段受燕山期岩浆改造而形成的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新疆滴水铜矿床位于库车拗陷盆地西南缘,为典型新生代陆相砂岩型铜矿床.矿体呈层状,主要产于上覆灰色泥灰岩与下伏灰白色中粗粒/中细粒砂岩接触部位.矿体品位与Fe2+呈显著正相关而与Fe3+呈负相关.矿石矿物以赤铜矿为主.综合研究认为,新疆滴水铜矿形成经历了原生沉积—成岩期改造—表生氧化淋滤几个阶段,矿床应属于沉积改造型陆相砂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查干诺尔铜矿区矿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干诺尔铜矿床产在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汇聚带附近,华力西晚期构造岩浆带内。成矿与早二叠世洋盆闭合,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岩浆演化晚期的钾质花岗岩有关。铜矿(化)体呈细脉浸染状产在钾质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内。铜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化学组分以铜、钼、金、银、铅、锌为主。主要的矿化发生在热液期,围岩蚀变明显,有钾长石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青盘岩化等。铜矿形成在华力西晚期,属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6.
羌堆铜矿位于冈底斯斑岩型铜(钼)成矿带中东段的拉抗俄-吹败子铜(钼)矿集区内,是斑岩-夕卡岩复合型矿床,含矿斑岩体为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具全岩矿化特征,斑岩体与白垩系门中组灰岩的接触带形成夕卡岩型矿床.研究表明,地表和浅部出露的含矿斑岩体只是其岩枝,矿床剥蚀程度低,主斑岩体尚未出露,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小赛什腾铜矿受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及细粒闪长岩体,在岩体内部的构造裂隙系统中发育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矿体主要赋存在钾长石硅化带内;共有3个铜矿体,矿化以铜为主,伴有金钼矿化;矿石类型主要为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及浸染状。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预测可达中型规模。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灰洞子铜矿床是太平岭多金属成矿带一小型矿床,通过对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组成、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硫同位素测定及矿石爆裂温度测定的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体和地层,在成岩成矿作用中,岩浆同熔和交代作用较强烈,其成矿期可分二期,成矿温度划分三阶段.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是与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的中温热液型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9.
小赛什腾铜矿受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及细粒闪长岩体,在岩体内部的构造裂隙系统中发育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矿体主要赋存在钾长石硅化带内;共有3个铜矿体,矿化以铜为主,伴有金钼矿化;矿石类型主要为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及浸染状.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预测可达中型规模.  相似文献   

20.
化石沟铜矿是近年来甘肃西部发现并评价的最具影响的铜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海西晚期的英云闪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中,近南北向的弧形断裂控制含矿岩体和地层的展布。硅化、绢英岩化、黑云母化蚀变与成矿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表部发育的次生氧化带、硅化、绢英岩化、黑云母化及弧形构造带与含矿岩体的组合是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激电异常及化探异常、重砂异常是矿床的间接找矿标志。目前各类找矿标志显示,化石沟矿区及外围具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勘查找矿,化石沟铜矿有望成为大型乃至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