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豫东地区棋盘格式构造,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上统下石盒子组赋存可采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建造三叠—朱罗纪时,豫淮坳陷产生了东西延展的沛县隆起,徐州—宿县坳陷太康—商丘—徐州隆起等纬向构造,降起部位煤系遭到剥蚀,坳陷部位煤系保存较好,白垩—第三纪期间,豫淮坳陷产生上隆。在上白垩纪及其后,由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将煤系切割成棋盘格状摆布的块垒和槽地,控制着煤层的埋藏状态和分布规律,一些槽地,在商丘、砀山以南,通常北边翘起,南边下降,以北则相反沉降中心在两组断裂交汇内侧。通过构造分析,对区内找煤前景作出初步估价,在块垒的斜坡地带,是寻找埋深不足1000米煤层的最佳部位,槽地沉降中心部位,可作远景预测区;永城城郊井田西邻两个断块中北部,是寻找埋深三煤层不足1000米,二煤层1000—1200米的可靠地段。  相似文献   

2.
区内斜向交织构造可划分为四级,其共同特点是坳陷(同期向斜)宽阔,隆起(同期背斜)狭窄;坳陷区有利于煤层的聚积和保存,隆起区不利于煤层的聚积和保存,甚至成为无煤区。聚煤作用及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受着不同级次的斜向交织构造综合迭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永城煤田城郊矿区,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区的东南缘,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矿区地层及煤层与予西、苏北、淮北均可对比,与予西的主要区别是:①予西石炭系一煤组含煤七~九层,部分煤层如一__1、一_4煤层可采,而本区含煤九~十五层,均无可采点。②予西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二_1煤层,二_2煤层不可采;而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为二_2煤层,  相似文献   

4.
新安矿二井18煤层小型构造比较复杂,煤层厚度变化以突变为主要特点,直接影响煤炭生产,因此,对18煤层煤厚变化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阳煤田红岭煤矿区由56个孔钻探证实:二煤层分布稳定,单层厚度大,煤质好,割理及内生裂隙发育,储气性较好,埋藏适中,盖层条件较好。二煤煤层甲烷平均含量达8.02m~3/t煤,甲烷含量达90%左右。煤层甲烷资源量100474.56万m~3。该区是煤层甲烷勘探较有希望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单井资料统计和沉积相研究,对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进行宏观评价,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北部隆起带与中央坳陷带,侧向连续性好。其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以及含砂量等宏观参数显示,优质泥岩呈现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特征。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三亚组一段砂岩和梅山组泥岩的排替压力差,并进行微观评价,认为单井上排替压力差呈凸起高、凹陷低的特点。选取岩性、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层与盖层排替压力差作为参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和权重,对泥岩盖层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梅山组泥岩盖层综合品质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北部坳陷低、中部隆起和中央坳陷高的特点,对三亚组发育于北部隆起带周缘的滨海相砂体和发育于中央坳陷带附近的浊积砂体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焦作九里山煤矿 70个钻孔资料编制的二1 煤层等厚线图 ,发现煤层呈厚薄相间的条带状 ,大致呈南北或北北西向展布 ,平均厚度 5 35m ,系一厚煤层。影响二1 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河流后生冲刷 ,其次为古地形和构造等。煤层厚度变化影响了采掘部署和生产计划的实施 ,增加了巷道掘进量和探测煤层厚度工作量 ,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等  相似文献   

8.
利用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解释成果进行波阻抗反演。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煤层所对应的波阻抗层,然后提取该波阻抗层的厚度并与钻孔见煤点处的煤层厚度进行拟合匹配,最终得到三维地震测区的煤层厚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穿过济阳坳陷的3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解释、对比分析显示,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分为上、中、下3层,莫霍面深度在31 km左右,区域起伏变化不大,深浅部构造呈镜像对称关系。济阳坳陷内中地壳存在低速体发育,为其顶面滑脱层的发育以及滑脱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导致上下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存在差异。惠民凹陷下方Pm震相之前出现P4震相表明,其莫霍面以壳幔过渡带形式存在;东营凹陷下方Pm震相尖锐,其莫霍面则表现为一级间断面性质,体现了不同凹陷深部壳幔作用的差异。结论表明,济阳坳陷地壳结构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上下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差异与滑脱构造密切相关,而莫霍面性质差异与深部软流圈上涌以及下地壳小规模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1.
潮水盆地是印支运动后在阿拉善地块之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断拗山间盆地,其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以后的改造3大阶段。位于盆地西北部的阿右旗坳陷是其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由于控制坳陷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故分为5块主要的次级构造单元断块。不同时代的坳陷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干涉方式。研究阿右旗坳陷构造特征对该处矿产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 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中-新生界构造格
局与古生界构造格局差异较大。应用航磁、重力、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分布、区域构造变形特
点和含油气性特征,兼顾基底形态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三坳一隆一斜坡”,即北部坳
陷区、西南坳陷区、东南坳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北斜坡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1个二级构造单元。显然,该构造单元的划分对
盆地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乡县大代庙地区位于鲁西南平原区,地表被第四系覆盖,隐伏的石炭二叠系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该区含煤地层与单县煤田张集井田位于同一构造单元内,成煤地质条件良好。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的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共计8层,总厚度5.57m。其中可采煤层为山西组3上煤层和太原组14下煤层,煤层倾角3°~12°左右,区内东部煤层倾角稍缓,西部倾角相对较陡,煤层埋深在1140~1940m左右。3上煤层为该区最主要的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煤质好,煤类为焦煤(JM25),属强黏结煤;14下煤层为可采煤层,煤质较好,煤类为焦煤(JM25),属特强黏结煤。  相似文献   

15.
富锦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佳木斯地块三江中新代断陷带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富锦隆起和东部坳陷结合部位。根据区域地质志资料,将研究区内地热资源背景及成热依据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此文介绍了华北台型永夏煤田石炭系、二叠系的含煤建造特点;论述了物探测井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测井曲线形态标志。该区石炭系含煤1—3层,均不可采;二叠系二煤组二。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达2米以上,属中厚层煤;三煤组主要可采煤层3—5层,可采厚度达5米以上。区内天然焦变质强,茴村以北二煤组常变为半焦、天然焦;以南二煤组稳定、发育。对白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及岩性组合特征来进行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沉积环境的沉积岩系其测井参数是不同的,二叠(?)区内以松塔型、箱型曲线形态为主要特征而不同于石炭纪的沉积环境。由于早二叠世处于平原三角洲地带,在二_2煤形成时物源较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而二_2煤在本区较为发育。总之,据本区的沉积特点,所选测井曲线形态标志是易于判别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对沉积环境的分析依据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萍乡矿区位于萍乐坳陷带的西端,上三叠统安源组是该区主要含煤地层.成煤前的构造决定了沉积盆地的范围;可采煤层的赋存与同沉积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赋存于沉降幅度较大的同沉积向斜中及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沉积后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覆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和保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寒婆坳矿区位于涟源煤盆地南缘,矿区构造总体为一南北向的向斜,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含煤2~3 层.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西部出露印支期天龙山花岗岩体,岩浆的侵入对煤层的赋存形态、结构构造、煤质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矿区煤层的影响,并提出了矿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部,是板内伸展沉积构造。目前研究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上地壳热源传导机制研究较少,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探讨该区热源富集规律。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三维地壳的速度结构,通过与地温场特征比对分析,认为上地壳速度结构与深部热源传导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反演结果,发现聊考-齐广断裂西北0~5km深度存在大规模低速层,这与区域厚度较大的沉积地层有关;聊城东部、埕宁隆起等区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隆起区地温增温率明显高于凹陷区,这与储层下部地层导热能力有关;东营地区10km以下速度普遍较高,下地壳热流值贡献稳定;燕山晚期以来鲁中南部隆起对研究区地壳的拖拽拉伸是济阳坳陷内地热田最直接的构造影响因素,形成的多组地堑构造是水热型沉积盆地地热田边界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夹河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设计生产能力为140万t/a,新构造活动不强,构造稳定性较好。通过对矿区地震特征、煤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煤层稳定且储量大,该文以夹河煤矿为例,利用常规解释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技术解释了2煤层的煤层厚度,分析了地震属性剖面及煤层厚度图的成图方法,从而找出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采掘提供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