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急避难场所是人员疏散、救助和安置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可达性和拥挤度作为居民点与应急避难场所相互作用的关键指标,建立其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均衡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引入人口规模影响因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和极限距离三个参数改进引力模型,以兰州市城关区部分区域为例,在不同出行极限距离条件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对居民点的吸引力,从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和拥挤度两个方面评价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衡,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疏散人口的需求;出行极限距离较短时(500 m和1 000 m),大部分区域可达性低,西南部、东北部的应急避难场所拥挤度差异显著;出行极限距离为2 000 m时,可达性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衰减的趋势,拥挤度反之,各应急避难场所拥挤度均低于0.4人/m2。改进的引力模型综合考虑距离的衰减、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和居民点人口,能有效地测定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和拥挤度,可以更全面可靠地评价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进行评价,可为应急避难场所个体改进、布局优化和新建选址提供依据。本文在文献研究与天津市城市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性、安全性、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包含8个评价因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点位分析模型和覆盖范围模型,对天津市27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中心城区14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满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适宜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安全性亟需加强;天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范围的覆盖盲区,其中和平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仅0.2m2,远小于人体最低占用面积0.6m2,达不到人均有效避难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ArcGIS分析模型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结合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区域、距离、路线以及容纳人数等因子,研究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承载能力。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地震发生时灾民的临时安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魏本勇  谭庆全  李晓丽 《地震研究》2019,(2):295-303,I000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实际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避难场所综合服务效能指数,对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服务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其综合服务效能大体可以分为4个层级,综合服务效能最低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避难场所总体分布与人口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其总体设计容量远低于需求容量,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京市主城区基本都是避难场所服务配置缺口面积较高的区域。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加强避难场所布局与人口避难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是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能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难发生后为灾民提供临时生活、避难的场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用服务设施,其空间分布合理与否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河源市中心城区为例,在GIS软件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可达性等4种分析方法对河源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源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相对较差,服务可达性也较差;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人口配置缺口也比较大;各街道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最后为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英淑 《中国地震》2022,38(2):322-337
通过梳理日本防控传统传染病视角下的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方法,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面临的困境,总结出新冠肺炎疫情下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新动向,以及日本政府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实施的具体措施,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与防止感染对策、日常运营管理对策等,以期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应急避难场所的运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具有毁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震后严重受损的地区,设计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将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理论与城乡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相结合,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将应急避难场所视为一个粒子,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创建目标函数,从而实现对城乡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规划设计;其次设计应急场所的内容与位置模型,集合城乡需求点布局的影响因素,修建不同的应急场所设施点,并以覆盖全部需求点为目标,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微粒群算法具有较好的规划效率,可保证规划后的城乡住区在受到地震侵害后,受灾人群有即时的可避难场所,为人们的震后生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适宜与否,能否在灾时和灾后及时发挥应急避难功能,将直接决定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情况。基于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本文以石家庄为例,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三个层面构建了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运用熵值权重法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对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中有3处达到适宜等级,2处达到一般适宜等级,4处是不适宜等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建设性建议。结果可检验石家庄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为石家庄市新增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晨晨  王威    马东辉    苏经宇   《世界地震工程》2018,34(4):049-59
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在防灾避难场所中属于基础设施部分,在场所的建设中必不可少,一个完善的标识系统在疏散和安置灾民、减少伤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目前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其次,以标识牌系统的完整性、美观性、安全性和平灾结合为优化设计原则,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应急标识设计的各项指标及重要度,进行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优化设计;最后,以泰州中学新校区中心避难场所为例,结合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类型、使用功能和要求以及地方的风俗文化与环境,从大小、类型、高度和颜色等方面对防灾避难场所应急标识系统进行规划方案整体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市东西城为例,对给定情景下的灾民应急疏散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考虑避难容量限制的情形下,无论是地震初期,还是地震中后期,研究区域内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都不足以满足区域居民的避难需求。基于实际道路疏散成本和避难容量限制的灾区应急疏散路径评估模型,不仅能够给出各疏散需求点最佳的疏散目的地和具体路径,还能给出避难容量限制下各需求点疏散到不同目的地的人数,以及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居民数量。  相似文献   

12.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区别于长期规划建设的应急灾害避难场所,它更突出应急性、便利性、就近性等特点。就国内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造型设计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帐篷、沙包式、充气式、拱顶结构及过渡板房等,从其造型特点、受力特点、应用案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突出施工简便、受力合理、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等特点,为我国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在我国,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形理论中的网格维数法对1985、2000、2014年三个时期剑川县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维数进行测算,得出应急避难场所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的容量维和信息维。研究发现:(1)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演化由集中分布逐步向均衡分布发展;(2)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经历了由不符合分形结构特征到完全符合分形结构特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增强城市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灾害韧性,降低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ANP-SWOT模型对其发展规划进行分析。首先运用SWOT分析方法确定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未来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其次运用ANP分析法构建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规划的网络层次结构,结合专家咨询,通过赋值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发展策略。结果显示,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尚未形成专门的应急预案是制约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的关键问题;最佳发展策略是加快推进兰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基础,开发了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查询、地图量测、避难场所最优路径和应急避险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取居住地周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信息和应急避险等知识,同时在城市突发灾害后的抢险救灾、疏散及安置居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州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整理郑州市地震地质、城建、市政、园林绿化、交通等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给出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分布现状,进行了人均可用面积的分析计算;依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要求进行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和远期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分析计算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编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以旺苍县城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对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体西北角,与贺兰山断隆区交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灾害频发.本文针对宁夏大武口区当地实际城镇布局情况,结合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理论,以人口分布、建筑分布、公共设施分布、城市道路分布为基础参数,结合容纳性、可达性、就近性、平灾结合性等优化布局原则,对宁夏大武口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优化布局设计,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宁夏大武口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设计,对今后此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后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起到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