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与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表现为地震前兆的气象变化。适时而又准确地把握这种前兆现象,对提高地震预报准确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气象地震(即以气象条件为前兆因子,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在地震预测领域里已越来越引起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例如,人们在分析地震与气象的关系时,发现了在未来的震中区,降水量普遍增多或减少,得出了  相似文献   

3.
李自治 《气象》1977,3(5):6-6
地震前有许多前兆现象,“地气雾”是其中的一种。它和气象上的雾和浅雾有些类似,但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区分的。 “地气雾”是由于地壳活动造成的。它的颜色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76年7月28日3点40分的唐山大震的地光特征,地光与其它光现象的区别,以及怎样观察地光预防地震都简要地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出“群测地光防震歌谣”,以便于群众在观察地光预防地震中参考。文中还简要地叙述了临震前兆的雾。进一步分析了在24小时内利用地光和雾等前兆现象捕捉大震的可能性。并提出用仪器自动地连续测定和监视地光和雾的形成。观测地面产生地光和雾的放射性物质、可发光性气体和微细灰尘等物质的浓度,以事先设定浓度发出警报的方法,群专结合,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使地震气象的研究工作更好的为防震抗灾服务。  相似文献   

5.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4,18(4):405-412
通过不同分辨率的辐射传输计算,分析了大气中CH4浓度增加对大气顶射出光谱辐射率的影响。在某些波段,射出光谱辐射率在CH4浓度显著增加时会有明显的减少,而气溶胶和水汽等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又较小。这种通道的射出辐射可反映出大气中CH4浓度的增加,从而有可能通过卫星辐射测量对地震前孕震区大气中CH4浓度增加这一地震前兆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5,(2):45-45
关于震前的气象“热异常”现象,过去地震工作中已有所察觉和注意,最近兰州地震大队气象地震组根据对我国近几年大震现场的考察,收集震区群众对震前气象异常的普遍反映,总结我国地震史料中关于震前气象的丰富记载,并进而运用近代气象资料加以系统分析,提出震前气象“热异常”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地震前气象“热异常”现象的记载,直接记载“热”现象的如:“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震前蒸热”,震前正逢“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及“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  相似文献   

7.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距离大石桥和海城镇大约30公里。为了总结经验,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经与兰州地震大队有关人员深入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营口、鞍山、旅大、丹东、盘锦、锦州等地区地震办公室和气象台站的大力协助下,向灾区群众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收集到大量气象前兆资料。现将这些资料的粗浅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玲 《辽宁气象》2005,(1):48-48
2004年岁末东南亚海啸把全人类带入痛苦之中。15万(乃至更多)的生命在短短的时间内消失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不仅仅满目创痍的灾难让我们目瞪口呆,更让我们内心不安的是这场灾难离我们“气象”是那么近。“海啸”离我们有多远?气象灾害离我们有多近?泰国的气象局长因为这次“海啸”被撤职了,尽管泰国是地震与气象在同一个机构,这次海啸与气象“无关”。可是我们却轻松不起来。当那天出了台风、龙卷风或大暴雨成灾了.我们能说什么?  相似文献   

9.
2月12日,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后,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副局长沈晓农分别致电新疆气象局,询问气象部门职工安全及受灾情况,同时对和田地区气象职工和受地震影响的喀什等地气象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并对救灾气象服务做出指导。郑国光局长要求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气象预报预警,做好设备维护及业务运行保障,为救灾工作及后期灾后恢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地震前出现气象异常,这在地震史料上已有大量记载。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震前的气象异常也是很突出的。如1966年东川市6.5级地震前连续三天有霾;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出现地气雾,顺断裂走向的异常增温,强低压等;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震前数日出现了历年同期最高气温;1972年云南石屏5.6级地震,傍晚气温打破了十几年的规律,异常升高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气象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一次大地震的孕震场能否造成中期的气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气温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气温资料,以及2006年1月1日-2008年4月30日的逐时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气温的日、旬、月、年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2.
43年来云南地震活动对水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维栋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5,14(3):373-378
本文利用1951-1993年降水、地震资料,分析了云南省及其邻域的地震与汛期降水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对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得到板内地震多为“湿震”,板缘地震多为“干震”的结论,并通过分析特定时段和区域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还讨论了板内、板缘地震与水旱相联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玉树气象人     
《青海气象》2010,(2):69-69
<正>谨将4.14玉树特大地震中玉树气象人的非凡表现略记于此,以表崇敬之情。他很傻,地震把他从观测踏板上摔了下来,可他没有惊慌,也没有逃离,而是坚强地爬起来,继续着自己的观测和发报工作;他很傻,当地震发生时,他喊着别人先撤离,自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下旬以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的一个偏僻乡村,接连出现了一桩桩怪事:好端端的地面突然塌陷,出现了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天坑”。在“天坑”的步步紧逼之下,当地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转移到其他地方居住。“天坑”出现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谣言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有的说是鬼神作怪,有的说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人为原因……究竟“天坑”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降水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降水资料,以及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逐时地面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的日、侯、旬、月、年变化以及不同降水量级出现日数、概率,降水持续时间,不同时间段最大降水及止日等方面的降水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6日在内蒙和林格尔地区发生了6.3级地震。在这次地震发生的前几年,气象要素就有异常表现,越是接近于发震,气象异常就越为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气象和地震的关系,现将这次地震前的气象异常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的一种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赞  刘梦玉 《高原气象》1994,13(4):489-494
本文对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前兆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与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对比。对自西向东传播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特点及传播规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对2009年4月12日隆安县出现了一次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的一些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22日至27日,汶川地震灾区出现了“5.12”大地震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天气过程。本文从这次强天气过程的降雨特点及致灾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发生中和结束后三个不同阶段,详细分析了国家级各个阶段的气象服务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此类强天气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时效性及气象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20.
1国际防灾减灾面临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联合国曾经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热带气旋、地震、洪涝、雷暴与龙卷、雪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风暴潮与海啸、热浪、雪崩),其中大部分是气象灾害引起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由气象现象引起的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每年由气象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500亿美元,1965年以来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达20亿人口,有300万人失去了生命。当今世界,经济的发达与社会的发展,使得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