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北地震区地震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君 《地震研究》2007,30(2):137-141
根据中国地震局推广软件中所给出的地震区划分,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着10年、20年和30年的显著主周期。按照这个周期规律,结合测震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未来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东北地震区第五活跃期到2009年结束。从地震能量释放和地震频度上看,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多年对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基础上,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地震目录资料,按年最大震级、地震频度和地震活动度分别建立三个时间序列f(t),利用离散小波变换对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三个序列的小波变换细节系数均显示平均约20年周期的时序特征,并与该区地震活跃期符合得较好。依此,对该区地震活动发展趋势作了预测,认为当前地震活跃期大约在2008年结束。  相似文献   

3.
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自然节律和地震天文周期等方面,对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浅震和深震的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经χ~2检验可知。东北浅震受18.6年周的月球升交点运动和22年周的太阳黑子磁场交变影响较显著。综合预测,第五活跃期的时段为:1995年—2005年,在南、中北区内,都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未来活跃期内,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发生两次以上6级强震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在中区和南区发生。东北深震没有明显的自然周期和天文周期。综合预测,6级以上深震未来活动时段为:1996年—2008年。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全国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化图像及其相关参数的统计结果,并结合大陆周围附近地区强震活动对其内部的影响等客观现象,对大陆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第五地震活跃期到2001年已经结束,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可能是中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开始。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 .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 .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 ,指出 2 0世纪以来 ,该区MS ≥ 6 .0地震经历了 6个活跃期和 6个平静期 ,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 .2 0 0 0年 6月甘肃景泰 5.9级地震和同年 9月青海兴海 6 .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了中国大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的b值。地震活跃期的b值明显比地震平静期的b值低,地震活跃期的b值为0.72~0.76,平均为0.75,地震平静期的b值为0.86~1.06,平均为0.97。截止到2000年3月,第五轮回的活跃期b值为0.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b值。因此,中国大陆从1 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发生较大的(7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也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忠  吕晓健等 《地震》2001,21(1):59-62
计算了中国大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的b值。地震活跃期b值经地震平静期的b值低,地震活跃期的b值为0.72-0.76,平均为0.75,地震平静期的b值为0.86-1.06,平均为0.97。截止到2000年3月,第五轮回的活跃期b值为0.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b值。因此,中国大陆从1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发生较大的(7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近几年对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最新地震资料,对东北地区地震发展趋势进行了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认为,东北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到2008年结束。同时,对如何合理选择研究区域也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地地震在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质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指出20世纪以来,该区Ms≥6.0地震经历了6个活跃期和6个平静期,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同年9月静海兴海6.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1.
制约和影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大形势的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球动力学角度,研究制约和影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兴衰起伏的内在原因,揭示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期(300年)、幕(20年左右)、段(几年)实际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全球强震活动水平在不同阶段迭加和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认为:中国大陆第五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将处这续3-5a的时间,今后几年我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危险性,之后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将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杨仕升 《地震研究》2005,28(2):109-113
应用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和广西地区1900~2003年间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对研究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华南地区的地震具有17a,3a和8a三个活动主周期,广西地区的地震具有29a,11a和16a三个活动主周期。根据目前中强震活动具有的周期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研究区未来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判断地震活动趋势可信度的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地区"第五活跃期"是否结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第五活跃期"结束的标志性地震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也就是说,现在处于"第五活跃期"后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15.
由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华北地块近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华北地块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表明,华北地块对于NE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块和边界带)的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其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E、NW走向断裂共同作用的构造单元,断层运动速率变化特征类似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结果还表明,华北地块现今强震活动主要受NW走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60 records from the 20 stations within 100km to the epicenter of Lushan earthquake, the predominant period, period of peak response spectrum, duration of ground motion, and source dur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study, we conclude that within 100km to the epicenter, the scope of predominant period is 0.013~0. 275s in EW, NS and UD direction; the scope of period of peak response spectrum for 5% damping ratio is 0.03~0.65s; the scope of 90% ground motion durations is 5. 1~35. 9s; the scope of averaging source duration is 6.41 (EW), 6.05 (NS) and 5.47s (UD).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ground motion duration calculated by 20 stations dada, the predictive curve and equation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is regre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cent equation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by Bommer (2009). We find that the ground motion durations of most stations are larger than predictively mean value by Bommer (2009), which means that the source effect of Lushan earthquake is relatively larger. Lastly, by the contour figure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and source dur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directivity character of duration is relatively apparent in NE direction. The relatively larger source duration and ground motion duration in NE direction indicate more energy release in the main shock of Lushan earthquake, which perhaps causes the relatively less aftershocks in this direction. The duration has no hanging wall effect, which perhaps results from the blind-reverse fault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