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甲藻/硅藻比均0.2。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在不同季节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表现为明显的"双周期",冬、春两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2月为全年最高峰,数量为1108×104个/m3,10月为夏、秋两季的高峰,数量为458.7×104个/m3。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并详细描述了长江口海域的6种典型赤潮物种: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在文献报道的657个浮游植物物种(包括571个物种和86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中,硅藻(368个物种和55个未定种)和甲藻(149个物种和15未定种)占绝大多数。这些浮游植物中赤潮物种占125个,包括硅藻69种、甲藻49种、金藻2种、隐藻1种和蓝藻3种。本文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为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皓  于占国 《海洋科学》1996,20(1):39-45
1991年6月至9月对大连地区3个虾场养殖的中国对虾及虾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虾池浮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分布、演替特征及其与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优势种单一,多为赤潮生物种类,有些种类原本为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时间短,变化快;养殖对虾发病症状为红腿和黄鳃,严重出现死亡。浮游植物的总量尤其是赤潮种类的总量与对虾的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群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是南黄海赤潮高发区之一。为研究浮游细菌与赤潮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在海州湾赤潮期间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了8个站位的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样品,获取了温度、盐度、叶绿素a以及氮、磷、硅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信息,分析了赤潮原因种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情况。结果显示,此次赤潮原因种为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塔胞藻(Pyramimonas sp.),发生赤潮时水温、盐度较低,盐度与赤潮异弯藻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使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调查海域的浮游细菌情况,结果显示赤潮发生站位的浮游细菌多样性略低于其他非赤潮发生站位,优势细菌与其他站位有明显不同,以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和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为主。赤潮发生站位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站位可能处于不同的赤潮阶段,对浮游细菌群落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杆菌目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表明黄杆菌目与赤潮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 > 湾口 > 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57,自引:9,他引:48  
利用 2 0 0 1— 2 0 0 2年 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 ,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共鉴定浮游植物 1 5 4种 (含变种和变型 ) ,其中属硅藻类的有 1 1 3种 ,甲藻类 36种 ,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是最重要的优势种。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长江口海域的北部及靠近浙江近海的上升流区 ,春季和秋季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南部。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夏季 (平均为 9 2 7× 1 0 6 个 /m3) ;冬季 (枯水期 )数量最少(平均为 2 91× 1 0 5 个 /m3) ,且分布相对较均匀 ,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同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大量营养盐被长江径流携带入海 ,造成河口区严重富营养化 ,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孳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长江口海域已成为我国沿海赤潮多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楠生  陈阳 《海洋与湖沼》2021,52(2):363-384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共统计出东海海域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比较发现该海域硅藻和甲藻的相对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结果可为东海海域和其他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于2009年3月对鸭绿江河口进行了10个站的浮游植物生态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8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达41种,甲藻其次,为6种,金藻1种.浮游植物可划分为广温类群、暖水类群和暖温类群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4.67×108个/m3,细胞数量自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单一且优势度较大,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浮游植物数量受鸭绿江径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AnalysisofthedevelopmentandcausesofformationofEucampiazoodiacusredtideinXiamenHarbor¥ZhangShuijin(ReceivedJune20,1994;accepte...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的浮游植物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权威机构2004~2007年所获的数据和资料,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近4a长时间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物种组成、丰度变化、优势类群演替、群落结构及赤潮灾害事件来反映生境的退化,探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趋势。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暖水种占绝对优势转变为广温广布种占主导地位。种类与丰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保持西高东低,近岸高于远岸的特征,浮游植物的高丰度与营养盐丰富及温排水有关。终年以硅藻为优势种群,优势种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细长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f.gracillima)是春季稳定的优势种,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是夏季稳定的优势种,春末甲藻的优势度增加明显。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均匀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浮游植物的异常增殖及过度集中导致多样性较低,种间比例不均匀,群落结构单一。赤潮季节性发生频繁,发生频率及引发种类呈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12.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3.
黑潮入侵深刻影响东海生态环境,但对其如何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仍知之甚少。为此,于2011年四季对东海(26°~33°N,121°~128°E)共164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拖网采集和环境因子测定,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和优势种组成及其对黑潮入侵的响应。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509种(含变种、变型和未定种),其中硅藻305种、甲藻154种,蓝藻、定鞭藻、金藻、裸藻、绿藻、隐藻和黄藻种类数较少。秋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30 496.91×103 cells/m3),高值区位于黑潮与长江冲淡水交汇形成的锋面处;夏季次之(28 911.28×103 cells/m3),高值区分布与秋季相似;春季较少(19 180.76×103 cells/m3),高值区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冬季最低(472.36×103 cells/m3),高值区位于东海南部。冬季受黑潮表层水入侵影响,主要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春、夏季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  相似文献   

14.
2004-2016年夏季长江口网采浮游植物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16年夏季长江口生态监控区13年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开展网采浮游植物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63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物种数呈增加趋势,其中硅藻种类数占有比下降,而甲藻的种类数占有比呈上升趋势;(2)总细胞丰度、硅藻细胞丰度和甲藻细胞丰度都呈上升趋势,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硅藻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并与总细胞丰度的分布曲线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水平分布模式及其年际变化受环流变化和水团消长的影响,总体趋势是河口区细胞丰度较低,由河口到外海呈逐渐增大趋势,部分年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生物多样性多年呈下降趋势,物种组成随空间和时间变化较大,只有较少的种类能够保持稳定,多数物种只是偶尔被检出;(5)中肋骨条藻有10年为区域第一优势种,41种常见种中有31种细胞丰度呈增加趋势,10种细胞丰度呈下降趋势。(6)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具有相关性,种类数、多样性指数除了与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无相关性外与其他10种环境因子都相关。本研究能够较好反映研究区域浮游植物的本底情况及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2003年胶州湾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温度和营养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生态类型为近岸广布种、温带种和暖温带种以及少数暖水种。浮游植物数量一年中出现2次高峰期,主高峰出现在9月,次高峰出现在2月,低值期在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近几年继续降低,尤其是峰值。浮游植物在春季以角毛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和冰河拟星杆藻为优势种群,夏季至秋初暖水性近岸种中华齿状藻、泰晤式旋鞘藻和广温性种星脐圆筛藻占优势地位,而秋季至冬初羽纹硅藻和派格棍形藻逐渐占优势地位,并一直持续整个冬季。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磷酸盐与硅藻丰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中心硅藻丰度与溶解态无机氮呈线性负相关(R^2=0.4399),而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无明显相关性(R^2〈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中心硅藻丰度和硅酸盐呈线性相关(R^2=0.3198和0.4443)。  相似文献   

16.
样品于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采集于珠江口水域。从珠江口水域鉴定出26种赤潮生物,分析了赤潮生物的季节更替现象,讨论赤潮生物与温度、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于2013年8、10月及2014年2、5月对大鹏澳牡蛎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设置的3个站位(牡蛎养殖区S1、养殖区外S2、靠近湾口S3)的数据研究了牡蛎养殖对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本次考察共鉴定出大鹏澳浮游植物58属144种,丰度为6.15×103—5.94×106cells/L。其中,硅藻36属100种,占种类总数的69.4%,丰度在4.5×103—5.93×106cells/L之间;甲藻15属34种,占总种类的23.6%,丰度范围为1.5×102—4.53×104 cells/L;蓝藻、绿藻、隐藻等共7属10种。在牡蛎养殖期(8月至2月),养殖区内养殖水层浮游植物总丰度低于非养殖区,硅藻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90%以上,硅藻丰度与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与硅藻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养殖区内甲藻丰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牡蛎收获后的5月,养殖区内的甲藻丰度高于非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站位S1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5,明显低于非养殖区S2(2.68)和S3(2.69)。与此相似,养殖区内站位S1均匀度J(0.27)明显低于非养殖区站位S2(0.49)和S3(0.51)。本研究表明,大鹏澳牡蛎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能够显著降低浮游植物丰度、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18.
Long-term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by water sampling method in Xiagu Sea waters of Xiame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se water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1950s. The numbers of Dinophyta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lthough Bacillariophyta species are generally dominant. The succession of dominant speci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obvious:large-size dominant species such as Biddulphia sinensis of the 1950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small-size ones such as Cyclotella striata and Nitzschia closterium, and species that still maintain dominant such as Skeletonema costatum are also small ones, leading the whol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of smaller size.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creased greatly, among which cell density of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Skeletonema costatum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exponent function. Margalef index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ecreased, indicating decline of biodiversity of the community, and dominant character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increased. Generally, the structure of the entir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ngular and unstable, which makes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s more frequent. The succession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marine environment,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especially the increases of nutrient content.  相似文献   

19.
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9月对秦皇岛海域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3属70种,以硅藻门为主,7、8月份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约40种。在整个调查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在不同站位和月份之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2.42×108个/m3,浮游植物优势种有北方娄氏藻、尖刺拟菱形藻、丹麦细柱藻、微小原甲藻等,优势种种类数9月最多,6月最少。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1.27~3.6,均匀度为0.31~0.73,6月份群落结构较单一,其他月份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莱州湾及潍河口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于1998年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介于0.089~5.444mg/m3之间,平均值为1.331mg/m3;脱镁色素浓度介于0.176~3.402mg/m3之间,平均值为0.905mg/m3.叶绿素a和脱镁色素浓度高密度区分布在小清河口附近、潍河口内及潍河口以外临近海域.初级生产力介于13.58~301.54mg/(d·m2)之间,平均值为62.49mg/(d·m2).水柱初级生产力高值区分布在小清河口和37.30°N,119.47°E附近.对水文、化学和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调查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与海区潮汐、光照、磷酸盐、硅酸盐和微型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同氨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不明显,其中潍河口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分布同潮汐的关系最为密切.夏季此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酸盐和硅酸盐的限制.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生产力水平较历史同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