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考虑到原子钟比对数据和远程时间比对数据的噪声水平具有时变性,因此选用Vondrak平滑方法对这两种数据进行平滑,并用交叉证认法动态地选取平滑因子。利用模拟数据验证了交叉证认法的有效性,并利用实测的原子钟比对数据及远程时间比对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交叉证认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计算得到客观、最佳的平滑因子,有效地滤除原子钟比对数据和远程时间比对数据中的大部分噪声,对进一步提高时间保持精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定量分析了原子钟的时间频率特性产生的守时时差,估算了原子时频标准的守时时差对有关物理量测量所产生的影响.给出了现代实用型原子钟的性能指标比较表,和用现代无线电手段传递、比对时频标准信号达到的指标.论述了高精度时间频率标准在大地、深空间探测、VLBI及毫秒脉冲星计时应用测量中的重要地位、作用.阐述了50 m射电望远镜的科学目标、“嫦娥”1号探月卫星任务对时间标准提出的高精度要求和选用原则.为了实现其科学目标和任务,必须建设与其研究目标相适宜的、标准尽可能高的原子时频标准,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和高效能的研究成果.并对建设怎样的时间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和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时间频率数据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时间频率数据平台设计依托国家授时中心运行产生的时频数据、国际权度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BIPM)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IERS)公布的时间频率相关数据等实现,该数据平台可以为守时技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支撑。首先介绍时间频率数据平台的建设情况,随后利用数据平台汇交的本地守时系统比对和远距离链路比对数据开展守时技术研究,包括原子钟状态评估,主要分析原子钟异常跳变情况,研究跳变数据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守时钟,分析对比波动情况、稳定度等原子钟性能指标,此外基于ARIMA模型开展钟差预报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守时系统连续可靠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用于守时工作的时间间隔计数法和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分析了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两种测量比对设备(SR620时间间隔计数器和PCOMP多通道相位比较仪)对同一组原子钟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钟的速率、RMS、测量精度和稳定度)。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是: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具有更高的比对精度,更适用于氢原子钟短期(τ≤5 d)稳定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守时系统自动监测软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能实时了解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守时系统的运转情况,编制了本软件。本软件的功能是对系统中原子钟最近一个月的比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后,得到一个纸面的加权平均时间尺度“TA”,用它作为监测UTC(NTSC)、UTC(JATC)和原子钟运转情况的参考,给出TA-UTC(NTSC)、TA-UTC(JATC)、以及每个钟相对于TA的速率曲线。通过选用窗体上设置的各个按钮,能很方便地监测原子钟和测量设备的运行情况。位于陕西蒲城的BPL监控室可以通过远程局域网得到NTSC守时实验室的数据,实时运行本软件,并用TA作为参考,即可监测BPL监控室原子钟运行情况,并且对BPL发播工作钟时间T(PU)进行监测和频率驾驭,以实现T(Pu)同步到扩形(NTSC)。  相似文献   

6.
灰色-自回归动态模型用于原子时尺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各种噪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原子钟运行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准确地预测其确切的频率变化或钟速,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可靠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原子钟的钟速,以便在地方协调时的监控和地方原子时计算中采用.讨论了如何利用灰色模型与自回归模型对原子钟钟速进行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二者的综合模型,结合国家授时中心原子钟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了不同原子钟对应模型的预测精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泛函网络在导航卫星钟差中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反映导航卫星钟差特性以及提高导航卫星钟差中长期预报精度,在对卫星原子钟差预报建模时,除考虑卫星原子钟频移、频漂和频漂率等物理性质外,还考虑了卫星钟差的周期性变化和随机性等特点.在传统多项式预报模型基础上,采用泛函网络对卫星钟差的周期项和随机项部分进行建模,利用GPS导航卫星钟差数据进行预报实验,并与传统的多项式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以及Kalman滤波方法的预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基于泛函网络建立的混合预报模型能有效减小导航卫星钟差的中长期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8.
激光时间传递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激光时间传递技术是通过激光脉冲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地面与卫星时钟或地球上远距离两地时钟的同步,它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一些国家已经成功进行了激光时间传递的试验,结果证明利用激光进行时钟之间的同步是有效可行的。介绍国内外已有的激光时间传递试验的情况和结果,重点介绍美国地面与机载原子钟之间的激光时间比对,以及法国的LASSO(LAser Synchronization from Stationary Orbit)和T2L2(Time Transfer by Laser Link)计划。  相似文献   

9.
钟信号分配放大器的主要用途是把原子钟的10MHz、5MHz、1MHz和1pps信号以高质量的缓冲分别以多路形式不失真地馈送给用户,其目的是:第一,隔离负载对原子钟的影响:第二,在同一原子钟情况下,能向负载提供5路与钟一样的信号。它是高精密时  相似文献   

10.
新型原子钟发展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合我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新型原子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简要给出了发展我国原子钟研究的讨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自70年代末引进地球力学时TDT和质心力学时TDB后,又在第21届大会上决定以地球时TT取代TDT,并引进地心坐标时TCG和质心坐标时TCB两个新的类时变量,现对引进这些变量的原因、其间相互关系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在时间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网络技术在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守时及授时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守时系统是一种需要连续、可靠运转的复杂系统,包括守时钟组、比对测量系统、原子时归算等多个环节。原子时专用局域网是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守时、原子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传递和交换速率。时间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过多干预造成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章详细介绍原子时局域网络(ATLAN)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授时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人类认识时间的历史进程,指出目前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对时间性质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时间有没有起点?2.时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3.关于时间的方向性;4.时间可不可以量子化?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以来 ,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 (简称CRL)在时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主要包括 :光抽运铯频标的研制 ;亚太地区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网的构造 ;长波授时台的建立。此外还阐述了该所的其他一些时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互联网上时间传递的一种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时间传递方式主要有长波授时、短波地、电话授时、双星比对、GPS时间信息等。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资源共享方式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标准时间、频率将是授时领域的新课题,也是时间同步的新手段。讨论了计算机互联网上时间传递的一种设计方案,给出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标准时间的传递的具体方法,并介绍一种计算机互联网时间传递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明确的时空定义和时间无限概念,指出时空是一切具体存在的根本,时空与物质不可分离。庄子时空观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比,处于同一认识水平上,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毫秒脉冲星在时间计量中的可能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射电脉冲星的自转和时间尺度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毫秒脉冲星在时间工作中的可能应用。基于毫秒脉冲星的到达时间的测量,经过必要的时空转换、改正及参数拟合,可以建立脉冲星时及综合脉冲星时。虽然脉冲星时及综合脉冲星时对原子有所依赖,但它们,特别是综合脉冲星时,可以用来将原子时的准确度从一个时段传递到另一个时段,并可用来分析原子时的长期稳定度。另外,可以利用双星脉冲星的轨道运动的相位来定义一种动力学时间尺度--双星脉冲星时。  相似文献   

18.
时间间隔计数器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时间间隔计数器,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和误差的定性分析。通过斜坡发生器,高速采样保持,A/D转换和器件时延平衡等电路的使用,该计数器在5MHz频标下可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该计数器亦可用于频率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低频夭波实测资料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引起低频夭波信号的幅度与相位产生突然异常的原因,与太阳地球物理现象有关。而在高精度的授时结果中,必须考虑到异常传播条件对低频天波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pulsar time defined by a single pulsar is affected by many kinds of noise sources. It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degrees of stability are both not good enough. In order to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these noise sources on the single pulsar time, an appropriate algorithm can be adopted to make a synthesis of many single pulsar times, then the ensemble pulsar time is obtained, thereby increasing the long-term degree of stability of the ensemble pulsar time. In this article four kinds of algorithms of the ensemble pulsar time are introduced, i.e., the classical weighting algorithm, wavelet analysis algorithm, Wiener filtering algorithm and Wiener filtering algorithm in wavelet domain. These four algorithms are respectively applied to the timing residuals obtained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wo millisecond pulsars, PSR B1855+09 and PSR B1937+21 made at the Arecibo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nd comparisons are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