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尼诺事件是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因子。通过对桂林站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厄尼诺事件对桂林的降水和温度的异常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桂林的降水,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分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49 a新疆102个站点汛期降水资料,分析了东部型、中部型、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影响负距平占75%;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汛期的影响取决于Nino峰值大小,次年影响新疆汛期降水偏多率为100%;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影响偏多年份占75%。Nino峰值与相应年份汛期降水距平较为显著,且对新疆各地汛期降水影响不同。用t检验分析了三种类型厄尔尼诺对新疆汛期降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与厄尔尼诺关系显著,t检验0.01,其中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及混合型厄尔尼诺次年T0.001。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2000年郑州站汛期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冷暖事件与郑州地区汛期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ENSO冷暖事件对郑州地区汛期降水和气温均有较大影响,对降水异常的影响更显著.暖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少,次年则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多;冷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降水易出现异常偏多,次年降水出现异常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4.
ENSO冷暖事件与郑州地区汛期气候异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0年郑州站汛期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冷暖事件与郑州地区汛期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ENS0冷暖事件对郑州地区汛期降水和气温均有较大影响,对降水异常的影响更显著。暖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少,次年则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多;冷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降水易出现异常偏多,次年降水出现异常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王绍武等对近百年ENSO事件及强度的研究结果,根据1951年至2002年EI Nino事件及其影响年太原夏季(6月至8月)降水资料,对EI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指出:EI Nino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和起始季节的不同,均会对太原夏季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弱的EI Nino事件与强的EI Nino事件对太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El Nio事件与番禺降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李丽云 《广东气象》2008,30(2):22-23
采用X^2检验方法,统计分析番禺地面气象站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与El Nino现象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类El Nin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有密切关系,Ⅰ类El Nin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呈强的正相关,降水增加量平均为26.63%,而Ⅱ类El Nin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减少量平均为11.46%。从季节分布来看,两类El Nino事件对锋面降水和季风过渡季节降水影响较小,而对汛期降水影响较大。两类事件对降水影响的差异主要通过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的差异表现出来:Ⅰ类El Nino事件影响年,4~6月副高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南,7、8月偏北;Ⅱ类El Nino事件影响年,4~6月副高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北,7、8月偏南。  相似文献   

7.
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变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繁发生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极端降水阈值的定义、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可能影响因子及模拟情况4个方面对国内近些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指出目前对极端降水事件阈值的定义比较明确,极端降水长期变化特征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我国降水状况受到东亚气候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影响,其中机理极其复杂,所以对于极端降水的成因研究仍然不够彻底,相应地运用模式对其模拟和评估也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余荣  翟盘茂 《气象学报》2018,76(3):408-419
根据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厄尔尼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结构的影响。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主要以5 d及以内的降水事件为主,其强度主要分布在4-24 mm/d;5 d以上降水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其强度主要分布在12-24 mm/d。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大于5 d的降水事件(长持续性降水事件)所占比例和强度在长江以南地区要大于长江以北地区。同时,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结构从2-5 d持续性降水事件(短持续性降水事件)和1 d的降水事件(非持续性降水事件)向长持续性降水事件转变,且其强度增加。而长江以北地区,以湖北为主,降水结构存在从非持续性向短持续性降水事件转变的现象,短持续性降水事件的强度也略有增强。因此,厄尔尼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事件更多地以持续性降水为主,不同持续性降水事件的强度加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厄尔尼诺次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与其相关的东南季风所输送的水汽也有所加强。同时,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环流形势稳定维持。受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持续性延长和降水强度加强。而这将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经济发展等带来较严重的影响,使防洪、防涝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采用X~2检验方法,统计分析番禺地面气象站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与El Nio现象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类El Ni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有密切关系,Ⅰ类El Ni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呈强的正相关,降水增加量平均为26.63%,而Ⅱ类El Nio事件与番禺年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减少量平均为11.46%。从季节分布来看,两类El Nio事件对锋面降水和季风过渡季节降水影响较小,而对汛期降水影响较大。两类事件对降水影响的差异主要通过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的差异表现出来:Ⅰ类El Nio事件影响年,4~6月副高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南,7、8月偏北;Ⅱ类El Nio事件影响年,4~6月副高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北,7、8月偏南。  相似文献   

10.
ENSO发展和衰减阶段对云南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NCEP提供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和云南122站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发展和衰减阶段对云南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发现:云南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对ENSO发展和衰减阶段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处在发展阶段的El Ni?o事件会导致云南夏季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少;处在衰减阶段的El Ni?o事件会导致云南夏季降水呈现东少西多的分布;处在发展阶段的La Ni?a事件发会造成云南夏季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多,并且云南夏季降水异常对该阶段的响应最明显;处在衰减阶段的La Ni?a事件会造成云南夏季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少。通过合成分析发现:ENSO的发展和衰减阶段对夏季低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对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显著不同,从而导致云南夏季降水异常。值得一提的是,La Ni?a事件的发展阶段可作为影响云南夏季降水的一个强信号因子,应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对应的异常流场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用1991年和1994年实例作对比分析.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环流调整的不同阶段可能是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SSTA对广东前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0-2004年太平洋SSTA和广东省23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VD方法对太平洋SSTA和广东省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时滞耦合,着重分析了太平洋SSTA对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SSTA变化与广东前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广东前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如果该海域前期秋季SSTA为正异常,次年前汛期高层盛行异常偏南风,而低层盛行异常偏北风,使得前汛期达到广东地区的水汽偏少,造成前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偏少,而异常冷年正好相反.赤道中东太平洋也是影响广东前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该海域前期秋季SSTA处于正异常时,次年前汛期500 hPa高度场表现为WP遥相关型(太平洋西部遥相关型),这样从秋季到次年前汛期西太平洋高压偏强,次年前汛期广东东部及南部地区容易受副高控制,极端降水事件呈偏少趋势,广东偏北区域容易受副高西北侧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交汇影响,极端降水事件有偏多倾向,而异常冷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更易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冬春季和拉尼娜年的夏秋季。极端降水在对ENSO强信号的滞后响应上,其发生频率在时空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地方更易在ENSO暖位相出现后的半年左右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表明,ENSO冷暖信号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多寡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部型(CP)和东部型(EP) El Ni?o事件对南半球春季(9-11月)西南极和南极半岛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EP和CP事件对阿蒙森-别林斯高晋海的降水具有相似影响,而对威德尔海,特别是南极半岛的降水影响相反.由于EP事件激发两支罗斯贝波列,分别引起罗斯-阿蒙森-别林斯高森海和威德尔海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和气旋,从而导致别林斯高晋-威德尔海和南极半岛受到干冷的异常偏南风影响,降水减少.然而,CP事件仅激发一支相对较弱且偏西的罗斯贝波列,分别引起罗斯-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威德尔海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和气旋,从而导致南极半岛以西(东)受异常偏南(北)风影响,降水减少(增加).  相似文献   

15.
1961—2008年淮河流域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田红  徐敏  谢五三  陶寅 《气象科技》2012,40(1):87-91
利用淮河流域117个台站1961-2008年主汛期(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百分位数法划分极端降水阈值,建立极端降水事件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揭示淮河流域极端主汛期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主汛期极端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大,其强弱与旱涝格局基本对应。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淮河流域主汛期降水量。一致性分布是淮河流域主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其发生频次空间上可分为流域中东部、中北部、西南部、西北部及南部5个主要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总体上有增加趋势,特别是流域  相似文献   

16.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l N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6年NOAA海表温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降水资料,对比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逐月降水异常分布和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对山东次年夏季各月降水影响不同,但三种分布类型事件次年6月山东降水异常均较7、8月弱,且极值分布较为集中。Niňo3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以偏少为主,其中6、8月降水偏少,7月降水偏多;Niňo4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以偏多为主,其中6月全省降水显著偏多,7月降水异常呈东西少、中间多的分布,8月降水异常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Niňo3.4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异常分布,6月降水偏少,7月降水大部地区偏多,8月降水呈现东南少、西北多的异常分布。降水异常分布主要由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各月500 hPa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其辐合等决定,而环流异常则受海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同太平洋SSTA的遥相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近50年月平均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NOAA重构海表温度以及中国西北区东部38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对我国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后期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显著,并且赤道中东太平洋是影响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首先引起纬向和经向垂直环流圈发生异常,进而强迫大气环流发生调整,先后通过PNA和WP遥相关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异常,最终使得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19.
1994年6月12-17日,桂林出现了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本文试图从天气学和有关物理量场的角度对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从而对桂林汛期暴雨降水环流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予报业务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及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国1960-2014年77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有效降水序列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将既定持续时间尺度和连续面积上超过阈值的降水事件定义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法,根据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特征,对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演变趋势及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下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强度最大的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主要集中在1960-1968、1991-1999和2006-2013年3个时段;(2)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最强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发生在北方的多为单日极端降水,南方多为持续多日的极端降水;(3)1960-2014年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影响面积有所增大,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4)暴露于极端降水事件影响区域内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呈显著增大趋势,暴露人口最多的年份在1983年,达到2408万人/d,暴露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年份在1998年,达到20亿元/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