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色地区1997年春季出现的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均属于冷高压后部强对流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层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的风速风向辐合与高后急剧升温增湿等因素,都是产生强对流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能量天气分析的实践表明,在强对流天气或暴雨发生之前12~36小时,对流层中低层出现狭窄的和喇叭状的不稳定能量舌。这种能量系统与强对流天气和区域性暴雨的发生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它们的落点,落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寿亦萱  陆风  寿绍文  覃丹宇 《大气科学》2014,38(6):1109-1123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卫星资料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高层大气水汽与广义湿位涡、臭氧浓度的关系以及对流层顶折叠与高空急流的位置关系,同时考虑了动力对流层顶高度在判识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建立了一套基于FY-2E静止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适用于与暴雨强对流有关的对流层顶折叠动态监测新方法。在利用FY-3A和FY-3B反演的臭氧总量、臭氧垂直廓线以及ECMWF Interim资料计算的位涡等资料对算法进行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将该方法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2013年5月14~17日华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分析上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应用效果看,本文提出的这种对流层顶折叠识别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中纬度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贵州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4年贵州的6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湿位涡与贵州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0e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500~600hPa之间。对流层高层及平流层高位势涡度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造成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低层湿正压项负值区的移动反映了强对流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湿斜压项的高值中心区与暴雨的落区相一致,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龌场资料、云图资料及非常规高密度等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5~16日湖南省桑植县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扰动机制和强对流运动,解析了"深厚的水汽辐合和伸展到对流层顶的饱和水汽柱、对流层中涡度散度场的合理配置、经向次级环流叠加所形成的强对流运动"是这次连续性暴雨产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还阐明了"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也对"强对流运动"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用运动学方法和ω方程计算了一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物理场。并讨论了它们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三维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7.
远距离台风影响陕北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02年7月4~5日发生在陕西子长县受远距离台风影响而产生的突发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子长特大暴雨是由于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在子长重复出现而产生的。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在子长生成、发展和重复出现的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动力条件和天气尺度环流背景。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当台风向西北方向行进时, (1)暴雨区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发展的同时伴随对流高层MPV1正值的发展, 为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充分积累创造了条件;(2)暴雨区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发展的湿位涡正压项、斜压项垂直结构配置;(3)850 hPa等压面上MP V2等值线密集区和MPV1=-2 PVU中尺度强对流不稳定核心区形成耦合, 耦合区对下游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指示意义明显。当台风向北偏东方向行进时, 暴雨区对流层低层和高层形成双层不稳定;850 hPaMPV2等值线密集区东移, 暴雨区MPV2正值发展, 积累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在子长形成集中猛烈释放。  相似文献   

8.
广东“080613”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8年6月13~14日的广东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θe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和暴雨发生。对流层低层850hPa湿正压项大负值区的移动,反映了强对流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湿斜压项的等值线密集区与暴雨的落区相一致。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时,暴雨较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 2 0 0 4- 0 8- 1 0咸阳地区强对流暴雨天气产生的大尺度形势场、能量场、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分析 ,表明 :这次强对流暴雨发生在副高摆动西伸北抬、中高纬度低槽东移南压的大尺度背景下 ,暴雨发生前期对流层中下层呈强烈的对流不稳定 ,地面冷锋抬升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因素。多普勒雷达观测表明强暴雨中心回波强度均在 5 0 d Bz以上 ,云顶高度均在 1 0 km左右。其中 0 6— 0 7时南部乾县、武功的暴雨是由典型的 β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造成的 ,此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内部存在明显的中尺度气流辐合。强回波出现时 1 h积累降水量图显示的数值与实测降水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时监测香港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图和广东省中尺度气象自动站资料,搜索出可能与南海区出现暴雨或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实况信息,并把危险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送到预报员的移动电话,实现危险天气预警监测。该系统自运行以来,有效地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提供了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8—08—15-16贵州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湿位涡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踟密集区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和暴雨发生。对流层低层湿正压项负值区的移动反映了强对流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湿斜压项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等值线密集锋区与暴雨的落区相一致,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国暴雨和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频发,涡旋是产生这些灾害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涡旋及其产生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预报准确率,本文对容易引发长江流域沿线灾害天气的三类涡旋(高原低涡、西南低涡和大别山涡)及对北方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冷涡、中亚低涡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回顾了近十年这些涡旋的识别方法、时空分布统计特征、三维结构以及产生的暴雨、强对流天气机理。最后,对与涡旋系统以及相关天气的研究与预报中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广州中心气象台1984—1986年"强对流天气监测与临近预报试验"资料,分析讨论连续数日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概率及其发生范围,指出广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灾害主要是2—3天的系统性天气过程引起的。同时在前一天有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当天发生强对流天气与否的概率有显著不同。文章还以对流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为标准将强对流天气分为二类四型,并逐型分析其发生的天气背景、稳定度指标、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指出各型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波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有着触发机制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大气环流、大气结构和演变.综合近50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的研究成果,为重力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多年研究表明:暴雨等强对流系统、山脉地形等为对流层重力波波源;重力波强度与风垂直切变、背景绝对涡度成正比,传播速度与波的振幅、水平波宽成正比,重力波在稳定大气中得到了加强,潜热加热有利于重力波的形成;重力波的探测手段为微压器、卫星、雷达观测等,通过重力波探测目前基本掌握了重力波的日、月、季节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不同高度急流耦合在2007年7月中旬河南省区域暴雨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利用NCEP全球对流层分析资料和地面探空资料,对2007年7月中旬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南部的暴雨天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天气有不同的作用。超低空东风急流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最大提供者;低空东风急流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中低空的对流不稳定,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空西风急流建立和维持了高空的对称不稳定,为对流向高空发展和加强提供了重要条件。高空西风急流、低空东风急流和超低空东风急流上下耦合,是暴雨天气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中尺度风场计算低频重力波指数,对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低频重力波指数Cし*与对流的暴发性发展相联系,对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都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Cし*-10的区域;Cし*的大小与预报时效相联系;中尺度风场比大尺度风场的重力波指数更能反映出重力波指数与强对流天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南宁市强对流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成四种类型,对利用雷达回波特征制作强对流暴雨天气预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对2003年4月9~13日江西连续暴雨和12日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特点、灾情和预报服务情况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天气形势的演变特征,认为4个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南北摆动、高低空急流藕合、冷空气南侵是造成这次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同时指出了10日区域性暴雨和12日强对流天气在天气系统的垂直结构和稳定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对流引发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FY-2E、FY-2D气象卫星云图和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5月20-21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此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及一些物理量分布特点,结合环流演变和影响系统特征分析,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可能原因,为今后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的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60~2019年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白鹤滩水电站极端降水变化特征,指出宁南和巧家两县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比率均呈上升趋势。宁南极端降水阈值为42.9mm,宁南、巧家平均每年极端降水日数相近,为2~3天。极端降水发生的高峰期在6月、其次7月。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6.28”典型白鹤滩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此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期间,白鹤滩水电站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辐合较强,水汽的积聚对暴雨的维持提供条件。垂直速度场表现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同时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降低,反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为局地产生强对流性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次白鹤滩突发暴雨灾害,对气象服务启示要从单纯重视“过程前”的预报服务模式向关注“过程中”的跟踪式预报服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