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独龙江流域地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概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态结构,分析现代地貌作用的外营力,讨论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对研究区地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根据现代冰川分布及其特征、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类型和古冰缘地貌遗迹,研究独龙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最后分析研究区坡地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发展与演变,阐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发育史。总之,文章坚持将今及古的观点,反对泛冰川和泛构造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地区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晔  韩添丁  朱静  丁丽勋 《热带地理》2003,23(4):304-308
通过野外考察及地质地貌剖面解析,对云南点苍山的地貌发育作了分析研究,并对罗坪山丽江期古冰川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认为:点苍山的地貌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聚变式的多层地貌组合.其地貌发育系统自山顶到坡脚分为古夷平面解体过程,古冰川与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古冰川漂砾、洪积、冲积、泥石流、水石流等混杂堆积,山麓阶地与滨湖平原发育过程;点苍山发育了二次冰期,即未次冰期(大理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丽江冰期),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比苍山主峰海拔低800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出现了复合型山岳冰川.  相似文献   

3.
南极东部拉斯曼丘陵区的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栓科 《地理学报》1995,50(4):368-376
拉斯曼丘陵地处极地永久冻土带,风力作用频繁。各种冰缘过程主宰了现代地貌特征的形成,无冰区历史短暂及南极东部古老结晶地盾的相对稳定性,使风化微弱,并以寒冻风化为主,风力地貌、冰缘地貌、冰川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和构造地貌组成本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各种堆积地貌形态均不发育,西部地区地貌形态相对年轻,残存的冰碛物地表分丰特征指标冰盖后退依东北到西南方向进行,海岛、半岛及冰陆过渡带构成该丘陵三个差异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高原的地貌垂直地带性与寒冻夷平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流水地貌带,<3 800 m;冰缘地貌带,3800~4200 m;冰川地貌带,>4200 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本文提出了高原面形成的寒冻夷平机制,并认为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形成的寒冻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形成了冰川发育的高山;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形成了融冻土流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此外,还延伸联想到青藏高原夷平面和高原隆升的一些科学问题,如冻融侵蚀在高原地貌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地面隆升幅度与地壳构造上升幅度,高原面高度的区域差异和大冰盖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擦痕”“颤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证据的专有属性和判别标准,冰期划分和雪线重建不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确证所需的充分条件,即不满足“将古论今”、地貌组合三要素系统配套、成因-环境一致性的判别原则和方法。因此认为,山东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部分学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论断,是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必然会引致“雪球地球”事件进而颠覆第四纪为灵生纪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致使祁连山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造就了祁连山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急剧变化的构造地貌,其典型水系流域地貌特征揭示了该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和地貌演化过程。庄浪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作为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区,庄浪河流域的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提取庄浪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庄浪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庄浪河流域内及边缘发育有庄浪河断裂、天祝盆地南缘断裂、疙瘩沟隐伏断裂以及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晚新生代以来,这些断裂仍在活动,并且控制着流域内的构造变形、山体隆升和河流水系地貌发育。本研究采用ALOS DEM 12.5 m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高程条带剖面、河流坡降指标体系(K,SL,SL/K)和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和积分曲线(HC)等方法,对庄浪河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庄浪河地区地形起伏由北西向南东递减,构造活动存在东西分异的规律;庄浪河流域内部K值、SL、SL/K、HI值西侧高于东侧,Hack剖面西侧相比东侧上凸更明显;H...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2001,21(2):189-194,F003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9.
在sRTM-DEM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格尔木河三级流域及部分二级流域地形参数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面积-高程积分值的面积及空间依赖性,并对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构造活动性、岩性变化、冰川作用强度的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I值具有面积依赖及空间依赖性;东昆南断裂(F4)-西大滩断裂(F3)以昆仑山口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的活动性都是中间强往两边依次减小,东昆中断裂(F1)的活动性变化不大;岩性对HI影响表现出,侵入岩的抗侵蚀力最大,片岩的抗侵蚀力最小,碳酸盐岩组合的抗侵蚀力居中;冰川作用对地貌发育和侵蚀程度有改造作用,与只有古冰川发育或无古冰川流域比较,有现代冰川发育,古冰川作用遗迹广泛的流域,HI值较大并会出现U型谷.  相似文献   

10.
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0,20(4):331-336
在对广东省揭西县若干河谷地貌与相应的风化层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河谷发育的可能模式;对照河谷地貌与沉积-风化作用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广东省已有的基本研究成果,认为当地所观察到的近代-现代河床中的穴状微地貌不大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而可能应归结于山区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正常河成“壶穴”。至于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盛冰阶时期的冰川遗迹和冰臼则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