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广大气象台站使用气象传真机接收气象天气图,但在其工作过程中常因电压不稳甚至发生停电现象,严重影响接收天气图质量和资料的完整性。 为了确保气象传真机在电压不稳或突然停电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我们试制了一套应急电源设备。经武鸣县气象站试用一段时间,认为这套设备性能良好,经济实惠,解决了供电不正常所带来的问题,对搞好气象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电力系统为保障全省气象业务的正常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以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气象预报业务等造成的影响,将防灾减灾中心设备用电负荷划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对于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采用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供电,对于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采用双电源切换开关保障供电外,还能在两路供电母线都失电的情况下,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三级负荷直接连接在一路供电电源上,当一路市电停电时,可以通过闭合联络开关保障供电。  相似文献   

3.
目前,信息通信系统现已配有110V/220V的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交流停电后,这个直流系统是不断电的。将110V/220V直流电源系统引入通信中心机房,对通信网管系统和信息通信设备进行供电,一是110V/220V的直流不间断电源作为DC-AC逆变电源模块的输入,交流220V供电输入和DC-AC逆变模块同时对中心网管系统和信息设备进行供电;二是110V/220V的直流不间断电源作为DC-DC电源模块的输入,通过负载均衡控制,合理地分配AC-DC整流模块和DC-DC电源模块的负载电流比例,保证所有电源模块处于有效的输出状态,交流停电时,全部的负载电流无损切换至DC-DC模块输出。交流停电后,由于110V/220V直流电源的不间断性,保障了通信网管系统和信息通信设备的供电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92 1 0工程配电系统虽然配备了专用配电柜和 UPS电源 ,但未解决断电报警问题。一旦市电停电或保险丝熔断 ,UPS只能报警几声 ,而且声音小 ,不能引起值班员的注意。电子断电报警器持续报警、声音洪亮 ,能及时叫醒值班员 ,使值班员有足够的时间发动油机或下网关机。有效保障运行设备的安全。电子断电报警器 ,可以对供电要求较高的计算机机房、网络中心等供电系统进行连续监控 ,一旦发生停电或因保险丝熔断引起的停电就立即报。1 电子断电报警器的系统结构1 .1监控信号提取部分  为了有效监控供电线路的供电情况 ,监控信号必须从 UPS电源…  相似文献   

5.
电接风备用直流电源的设计是利用自动控制原理,采用12V蓄电瓶、LM324集成电路继电器、变压器等主要原件,设计了一个能自动充电并在市电停电时能自动供电的备用直流电源,用来解决市电停电时,保证电接风能正常供电。电接风自动充电直流电源设计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该设计所采用的电子原件数量不多,市场上均可买到,自动充  相似文献   

6.
介绍新一代天气雷达机房环境温、湿度自动控制及视频监控的实现,确保机房因故临时停电而自动恢复启动制冷、除湿设备的目的,保持机房温湿度达到要求,同时达到远程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应用越来越多,对供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县级气象局来说,电压不稳、频繁停电是造成这些现代化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配性能好、价格适中有可持续供电的电源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应用越来越多,对供电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县级气象局来说,电压不稳、频繁停电是造成这些现代化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配性能好、价格适中有可持续供电的电源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宝鸡市9210工程配电系统是按三相供电系统设计的。机房布线均按设计图纸安装。但配发下来的配电柜实际是按单相供电设计制作的,由于单相配电柜设计本身的不足,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原配电柜(如图1)在市电停电后改用备用油机供电时,只能通过ZK3、ZK4给3DT接线端子供电,3DT端子是供UPSI-2的输出输入端。而经过ZKI、ZKZ到IDT接线端子上不供电,使原接在IDT端子上的设备均不能工作。如果将所有的用电设备均接在3DT输出端,3DT端子上的负荷太大,而IDT端子等于虚设,是个浪费,工作中很不方便。通过对原配电柜图纸的分析后,…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本市电力供给不足的状况日益明显,经常停电,甚至出现无警告停电,这给气象通信和预报服务造成极大困难。虽然自备发电机可以补充供电,但市电突然停电,用人工起动发电机最快也要10分钟。而  相似文献   

11.
大旅游时代广西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的产业,气象条件是影响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表明我国已步入了"大旅游"时代,旅游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愈加迫切。本文分析了广西旅游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旅游业在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特色挖掘与打造、旅游大数据平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气象服务有迫切的需求;广西已开发了部分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并在部分景区布设了气象观测设施,为开展景区旅游气象服务打下了基础;广西在旅游气象两部门常态化合作、旅游气象服务综合观测网建立、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旅游气象信息发布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最后,研究提出了促进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分析2018年第12号热带低压的奇异路径及其在广西强降雨落区产生的原因,分析表明:(1)12号热带低压路径为逆时针旋转,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引导气流偏弱,低压先受到11号热带低压的互旋作用而产生了逆时针旋转的路径,登陆后由于11号热带低压减弱,对其影响也逐渐减弱,之后受到自身内力作用转向西北方向移动。(2)广西上空的热力和水汽条件均有利于对流发展,但桂东南由于缺少有利的动力条件和触发条件,没有强降雨产生。由于低压中心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导致垂直运动随低压中心向西南倾斜,使低压西南方处于大尺度上升运动处。而沿海和桂南一带处于偏北风和偏西风的辐合处,触发对流产生。强降雨云团在沿海被触发并发展,在低压西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低压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广西的南部和中西部产生了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全国城镇天气预报产品质量评估报告,从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技巧评分上对2013-2017年广西城镇天气预报质量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天气预报24-72h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24-72h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24-72h晴雨预报和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24-72h暴雨和暴雨以上预报准确率保持稳定。24h晴雨、最低温度预报技巧评分较高,24h最高温度、一般性降水预报技巧评分波动较大,暴雨以上预报技巧评分较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广西多年季、月、旬平均气温、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历年的月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等气象资料以及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数据和相关医学文献,对广西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和秋季的寒潮、夏季高温热浪,春、秋、冬季的"回南天"、低温阴雨是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气象因素引发的主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其中受气象因素影响而致死的疾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西喀斯特地区64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该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年尺度干旱基本为2 a一遇,发生频率中部低、东西部高,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冬旱次之,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较低,各季节干旱多以轻旱为主。其中,春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秋旱接近1 a一遇,发生频率中东部高于西部,该季节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旱1~2 a一遇,发生频率西北部较高,且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1971-2017年,广西喀斯特地区冬旱、夏旱呈波动减弱趋势,春、秋旱呈增强趋势。在15~20 a时间尺度上,年和各季节的干旱存在明显的干湿循环,5 a以下小尺度干旱周期振荡更频繁。SPEI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SPEI可较客观反映该地区旱情。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河池市2010年1月~2017年12月的闪电定位资料和地表植被数据、高程数据,分析闪电密度、强度分布与不同下垫面的关系。结果表明:河池市闪电密度与草地、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河池市闪电强度与水域地、林地面积呈正相关,与草地、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呈负相关。各个植被类型上的闪电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其中居民建设用地的闪电日变化波动剧烈,林地的午后闪电变化呈现较均匀的波动增加。林地上的闪电密度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闪电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1949-2015年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大气环流指数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对7-9月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不含热带低压)和台风TY(含台风及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9月登陆华南TC及TY频数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显著,但TC和TY年际变化和准十年波动变化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近10a来登陆华南的强台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7-9月登陆华南的TC占登陆中国的一半以上,并且有约3/4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从登陆华南TC的区间分布特征来看,以中路最多,西路次之,东路最少。亚洲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西,登陆华南TY偏多,反之亦然。TC偏多(少)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偏强偏东)。TC偏多年110oE以东引导气流出现的反气旋式和气旋式环流对较TC偏少年偏西,反气旋环流南部的东风异常一直延伸到华南地区东部,这样的东风引导气流异常有利于引导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另外,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积雪偏多、华南气温偏高及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也均有利于台风登陆华南。  相似文献   

18.
应用广西境内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气温资料,定义了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资料,使用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西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特征和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广西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在1980s之前平均出现次数为4次·10a-1,过程平均日数为40d·10a-1,而在1990s之后平均出现次数为2次·10a-1,过程平均日数为23.7d·10a-1。(2)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期间,亚洲大陆中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整体偏冷,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在亚洲50oN以北地区为正距平,以南为负距平,有大型稳定的长波斜脊横槽活动,华南上空由低层向高层有暖平流。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51-1998年广西8地市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广西气候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关系,认为ENSO事件对广西气温影响比对降水的影响明显。在厄尔尼诺年,广西气象以正距平为主,尤其桂北偏暖明显,拉尼娜年广西气温以负距平为主,表现为明显的偏冷现象;厄尔尼诺年,桂北、桂东及沿海降水增多,桂西、桂南降水变化不大,拉尼娜年广西以降水偏少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3年广西地面气象站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8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2016-2018年三维雷电定位监测资料,以闪电密度为评估要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绘制广西雷电易发区划图;并加载环境高程数据、2000-2019年雷灾数据以及2005年—2018年广西人口、GDP统计资料,计算雷电灾害风险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