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4):513-518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其效果优于一般的纤维素酶制剂。海螺解壁酶是混合酶,除纤维素酶(Cx、C1)和果胶酶外[2],还有分解海藻胞壁结构多糖、专一性更强的酶。  相似文献   

2.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3):363-367
在青岛近海潮间带,有三种常见的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从这三种海螺的消化道和内脏中,提得粗酶液,对三种海藻1)(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故称解壁酶.其中朝鲜花冠小月螺酶的解壁效果最好,疣荔枝螺酶最差,解壁酶的发现,为海藻细胞生物学研究、单细胞或原生质体育苗、通过细胞融合培养新的杂交藻种、研究和提取亚细胞成分等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褐藻多糖的药理作用与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褐藻糖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从褐藻中提取分离得到的褐藻糖胶具有显著的抗癌、抗凝、降脂、免疫调节和抗衰老作用,既可作为保健食品,也可作为治疗药物。目前,我国制备褐藻糖胶,主要采用60%乙醇沉淀法和CPC沉淀法从海带水碱凝沉物中提取,或用稀酸直接从海带中提取,并用乙醇分级法和色谱法对褐藻糖胶进行纯化。  相似文献   

4.
凤螺科为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腹足类。作者之一曾报道过中国沿海凤螺科的25种。近年来,我们采到几种比较少见的种类,经整理鉴定有4种,其中脆凤螺[Strombus (Canarium)fragilis(Rding)]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另外三种,日本贝类学者黑田德米(Kroda,1941)~10曾报道我国台湾有分布。而长笛螺在Kiener(1843)、Kster(1845)和阎敦建(Yen,1942)等人的著作中,均报道产于中国,但未见记载具体采集地点,而我们在海南岛新村港采到这种标本。  相似文献   

5.
毛嵌线螺的研究Ⅱ.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嵌线螺科(Cymatiidae)为肉食性中腹足类,在其贝壳的前唇有长短不一的水管沟,水管可以由水管沟中伸出,在外形上与草食性腹足类显着不同.嵌线螺的头部有一圆柱形的能大幅伸缩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在吻的基部、食道的上方有一由唾液腺特化而成的腺体,该腺体能分泌酸性或麻痹性物质,该物质对嵌线螺捕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3].嵌线螺的捕食对象因种类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主要有多毛类、海鞘、棘皮动物、甲壳类以及腹足类或瓣鳃类[1,4,5].  相似文献   

6.
小型腹足类生物在我国种类繁多,但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对荣成天鹅湖大叶藻间的2种小型腹足类生物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16S和28S 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所鉴定的短剑螺属未定种Machaeroplax sp.,应为畦螺属未定种Lirularia sp.;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对刺绣翼螺Alaba picta的鉴定.同时,与A.picta有一定形态学差异的其它4种相近形态的小型腹足类,在基因序列及遗传距离上与刺绣翼螺非常接近,亦应为刺绣翼螺Alaba picta.  相似文献   

7.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提取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快速而准确灵敏的方法测定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多糖——褐藻多糖硫酸酯中的L,褐藻糖含量。海带多糖经酸解后,转化成糖腈乙酸酯衍生物。采用SGEAC225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实验中以肌醇为内标物。从青岛产海带提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中仅含有L,褐藻糖和I)-半乳糖2种单糖,样品10-1,10-2,10-3,1阻4中的L褐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9072%,32.3147%,31.2924%,32.3571%,回收率为97.1%~99.9%,变异系数为0.23%~0.6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裙带菜褐藻糖胶的分离及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裙带菜为原材料,采用水提法从裙带菜中分离褐藻糖胶,Sevag法去蛋白,乙醇分步沉淀法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裙带菜褐藻糖胶的最适提取温度为80℃,时间为8 h,加水量为1∶30,在最适条件下的提取率为1.72%,蛋白质含量为5.44%。同时本研究对部分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是特性粘度为5 m pa.s,pH为8.50,含有硫酸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沙群岛的褐藻研究,除了我们在参考文献[3]、[4]中报道了11种马尾藻外,在文献[5]也报道了10种褐藻。综合上述报道,西沙群岛褐藻迄今所知共有21种。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年4-5月,1958年3-6月,1975年5-6月,1976年1-4月先后四次在西沙群岛各岛礁调查采集所得的材料,对其中的褐藻进行了分类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道7种丝状褐藻,都是本地区的新记录,即:(1)短节水云Ectocarpus breviarticulatus J. Ag.(2)柱状褐茸藻Giffordia mitchellae (Harvey) Hamel(3)三角黑顶藻Sphacelaria tribuloides Menegh.(4)肩裂黑顶藻Sphacelaria novae-hollandiae Sonder(5)叉状黑顶藻Sphacelaria furcigera Kuetzing(6)三叉黑顶藻Sphacelaria fusca (Hudson) C. Ag.(7)小黑顶藻Sphacelaria carolinensis Trono,其中肩裂黑顶藻和三叉黑顶藻为中国新记录。研究所用的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施华宏  黄长江 《台湾海峡》2001,20(4):552-555,T007
本文选取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海口、北海、湛江、汕头和厦门港等作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现场调查区,结果发现有11种海产腹足类存在性畸变。文中对分布广泛、易采集、性畸变现象普遍的疣荔枝螺的性畸变特征的解剖观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其他几种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特性作了对比。根据研究结果将疣荔枝螺性畸变雌体的阴茎和输精管的畸变程度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海南岛三亚海区11种常见的肉食性腹足类中,筛选出2种能捕食嵌线螺Cymatium但不危害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的物种;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将这2种腹足类作为嵌线螺的生物防治物种,对防止嵌线螺危害合浦珠母贝具有良好作用,但在珍珠贝养殖生产中将织锦芋螺作为嵌线螺的生物防治物种时,需要解决防逃问题,若将方斑东风螺作为嵌线螺生物防治物种,则需解决其生存的饵料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5):645-649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都有明显的解壁作用[1],海螺解壁酶为混合酶,在解壁作用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七种结构多糖酶[2,3]外,混合酶液中还有其他的糖酶。本研究对其他五种糖酶(一种多糖酶和四种二糖酶)进行活力测定,并作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SOMPOM,δ~(13)C平均值为:SOM浮游动物浮游植物POM。共测定了54种底栖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其δ~(15)N值范围为5.81‰(美原双眼钩虾)~14.6‰(黄鲫),δ~(13)C值范围为-21.51‰(日本胡桃蛤)~-8.38‰(司氏盖蛇尾)。软体动物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54种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20~3.57。其中,双壳类等10种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36种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等8种处于3以上营养级。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和营养关系,初步构建了黄海底栖食物网。  相似文献   

16.
红藻中的糖类主要以多糖形式存在(琼胶、卡拉胶等),其中主要的单糖组分是D-半乳糖和3, 6-内醚半乳糖,除此之外还含有少晕的木糖、葡萄糖及甘露糖等成分。由于各单糖的相互干扰,难以用比色等着通化学分析方法对每一种单糖准确地定性定量。作者曾研究过褐藻中单糖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但该法不能测定3, 6-内醚半乳糖,囚为这种内醚糖对酸水解不稳定。据Dutton和Nozawa等人报道, 将多糖经甲醇分解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令人满意。本文用琼胶(Difco bacto-agar)作代表,研究探讨了红藻胶甲醇-HCI分解的条件,确定了红藻胶中D-半乳糖和3, 6-内醚半乳糖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红藻中D-半乳糖和3, 6-内醚半乳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香港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夏季(6月至9月)和冬季(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对香港14片红树林的软体动物作了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査期间采到的软体动物已鉴定52种,其中腹足类45种,双壳类7种。采用 Bray-curtis 相似系数和逐步形成分类系统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基本上可分为4组断面,分别以粗束拟蟹守螺(Cerithidea djadjariensis )、奥莱彩螺(Clithon oualaniensis )、沟纹笋光螺(Terebralia sulcata )和红树拟蟹守螺(Cerithidea rhizophorarum)为第一密度优勢种。不同底质的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组成有显著差异。污染可能是造成沙头角红树林区软体动物多样性低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和潮汐制约一些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和多形滩栖螺(Batillaria multiformis )在红树林区海缘高密度栖息,分别高达120个/㎡和240个/㎡。在淡水注入的红树林区常有广盐性软体动物栖息,如中国绿螂(Glauconme chinensis)。  相似文献   

18.
褐藻低聚糖对提高大菱鲆免疫机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酶解制备的褐藻低聚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免疫机能的影响,对大菱鲆鱼苗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头肾淋巴细胞吞噬能力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褐藻低聚糖能够提高大菱鲆血液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头肾淋巴细胞吞噬率较对照组提高15.4%,吞噬指数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鱼苗的养殖过程中褐藻低聚糖可作为一种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提高大菱鲆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9.
纪明侯 《海洋科学》1981,5(3):63-63
藻胶(Phycocolloid)海藻中的绿藻、红藻和褐藻,都含有多种高分子多糖。其中褐藻和红藻所含多糖分散于水中呈高粘度或高凝胶强度,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藻胶通常就是指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海藻多糖。 褐藻胶(Algin)是从褐藻加碱提取出来的一种水溶性高粘度胶体。为各种褐藻所共同含有的一种细胞间多糖。褐藻胶包括水溶性褐藻酸钠、钾、铵盐以及水不溶性褐藻酸及其钙、铁盐等,但在市场上  相似文献   

20.
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沙群岛的软体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经济种,例如鲍鱼、马蹄螺、冠螺、宝贝、砗磲、砗蚝、珍珠贝等等。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贝壳也可以作为贝雕面或其他艺术品的材料。但是以往除熊大仁有过一篇报道,共记载了40种以外,仅有一些零星记录,很少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调查队曾于1956-1958年三次到这些岛屿进行调查1),获得了不少软体动物标本,本文即根据这些材料,先就其中的腹足类前鳃亚纲,进行整理鉴定写成。总共包括262种,分隶于43科,95属。此外还有一些种类,因标本少、不完整或因资料缺乏暂时未能鉴定,拟留待以后在专题研究中陆续补充。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大量软体动物资料,在名录中对每一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分布点作了记录。 根据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它与邻近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区系性质较接近,同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就这些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情况而论,在262种中,有尖角马蹄螺(Trochus conus Gmelin)、坚星螺(Astralium petrosum Martyn)、带鬘螺(Phalium bandatum Gmelin)、华贵竖琴螺(Harpa nobilis R?ding)、黄斑笋螺(Terebra chlorata Lamarck)等44种仅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有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 Philippi)、蜘蛛螺(Lambis lambis Linnaeus)、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 Linnaeus)、延管螺(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 Linnaeus)等147种向北分布到海南岛;有带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瘤平顶蜘蛛螺(Lambis truncata sebae Kiener)、龟甲贝(Chlypypraea testudinaria Linnaeus)、法螺(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笔螺(Mitra mitra Linnaeus)等194种也分布到台湾省:有塔形扭柱螺(Tectus pyramis Born)、肋蜒螺(Nerita costata Gmelin)、梨形乳玉螺(Polynices pyriformis Recluz)、卵黄宝贝(Cypraeas vitellus Linnaeus)、彩榧螺(Oliva ispidula Linnaeus)、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Linnaeus)等33种分布到广西、广东沿岸;仅有中华楯?(Scutus sinensis Blaiville)、星状帽贝(Pu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齿隐螺(Clanculus deuticulatus Gray)、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中华蟹守螺(Cerithium sinense Gmelin)、阿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等7种向北可分布到福建省沿海的东山和平潭附近。根据这个分布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种类区系与台湾省和海南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