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日至6日在浙江省桐庐县召开。参加会议的69人,收到论文53篇、报告36篇。会议分喀斯特地貌、水文、环境及洞穴与旅游两个小组宣读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的论文显示自1985年四川兴文第二届会议以来,已在许多方面拓展了喀斯特研究  相似文献   

2.
贵州普定喀斯特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锦标 《地理研究》1985,4(3):32-39
本文从喀斯特类型、不同地文期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发育、洞穴形态及分类、喀斯特地貌等方面阐明高原峡谷喀斯特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学会第二次全国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1日至25日在四川省兴文县石林管理所召开。来自全国科学研究、生产部门、高等院校、旅游部门等51个单位的75位代表和6名通讯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和报告62篇。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探讨了喀斯特地貌、水文、旅游资源和洞穴的研究前景及如何进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协作研究。代  相似文献   

4.
“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云南路南石林召开1995年7月10日-1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喀斯特与洞穴专业组、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地学部、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路南县人民政府和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组织的“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我国喀斯特地貌研究在 2 0世纪后半叶取得了巨大进展 ,特别自 80年代 ,喀斯特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 ,借助于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 ,开辟了许多研究领域 ,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本文着重评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喀斯特溶蚀强度与速率 ,深部喀斯特发育机理 ,生物喀斯特和喀斯特与古环境等方面的新进展 ,展望了 2 1世纪初将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古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风景旅游洞穴环境的改善与景观风化的防治、实验和量化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和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原洞穴堆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喜马拉雅山北坡旧定日东山洞穴堆积物是较温湿的森林草原环境下的产物,新定日西侧遮普若山北坡洞穴堆积物则是在高寒草甸环境下形成的;拉萨西南曲水大佛后溶洞堆积物形成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而拉萨西山洞穴堆积物却形成于较温湿的草原环境;唐古拉山南坡安多一带的洞穴堆积物则是在高寒的草甸环境下形成的。并以此研讨了西藏高原喀斯特的成因和时代。  相似文献   

7.
闽西赖源溶洞群是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仙云洞又名出气洞,是赖源溶洞群中最大一个洞穴。采用V级洞穴测量标准,对仙云洞展开系统的洞穴测量,绘制大比例尺洞穴平面图和三维展布图,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仙云洞洞道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仙云洞探明的洞道总长度为2 470 m,总面积约为1.5万m2,洞穴深度约74 m,属于大型洞穴。洞口为洞穴最高点,海拔968 m,最低点海拔为894 m;2)仙云洞洞道主要沿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发育,洞道主要呈廊道状结构,局部发育面积较大的厅堂,洞道走向蜿蜒曲折,发育数条支洞,部分洞道崩塌堆积多见;3)仙云洞的洞穴系统发育于栖霞组(P2q)地层中,受地层产状、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控制。4)洞穴北部3层水平洞层较为明显,上两层可能与洞外的赖源溪1~2级阶地发育相关。深入探讨洞穴发育与区域水文地貌演化历史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地图测绘,洞内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深入调查研究,洞外喀斯特地貌调查,同时开展地下河联通示踪实验。  相似文献   

8.
以国际洞穴协会中国代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环境资源室主任宋林华副研究员为领队,保加利亚科学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主席P·贝龙(Beron)教授为副领队,由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洞穴研究组与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一行16人组成的中、保洞穴联合考察队,于1989年1月1日至15日在云南省南部蒙自,建水和弥勒三县进行了洞穴联合研究和  相似文献   

9.
继1989年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洞穴合作研究与探测后,1990年2月4日,以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副主席阿里克赛·加洛夫为领队的5人洞穴组抵达昆明,并与宋林华副研究员为领队的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洞穴组汇合组成了联合考察队,开展了第二阶段为期一个月的洞穴合作研究工作。云南省科委副主任刘诗嵩、省科委国际合作处处长林兆驹和云南省地理所所长郭来喜教授亲切接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滇召开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22~26日在著名名胜风景区云南省石林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喀斯特与洞穴专业、中国风景名胜协会、国家旅游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乐业县人民政府、凤山县人民政府承办,广西地质学会协办的"全国第十五届洞穴学术会议暨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4-18日在广西乐业县和凤山县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南方峰丛喀斯特天坑与洞穴系统发育演化研究。来自全国的岩溶洞穴专家、国内外洞穴探险者、旅游洞穴管理人员等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6,61(10):F0002-F0002
“全国第十二届洞穴学术会议暨山东沂源溶洞群探秘”于2006年9月11-16日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淄博市旅游局承办;山东省沂源县旅游局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我国旅游洞穴开发的规划、设计、管理及资源保护.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岩溶景观与洞穴调查研究;(2)洞穴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管理及资源保护;(3)沂源洞穴资源及旅游开发.来自全国120余位洞穴考察、规划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相似文献   

14.
洞穴高强度旅游活动产生的CO2对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及洞穴沉积物沉积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于2017年9月30日-10月9日对贵州绥阳大风洞洞穴CO2、温度、相对湿度、游客数量及洞穴滴水水化学指标等进行连续监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 受游客数量和洞穴通风效应等因素影响,洞穴空气CO2分压(PCO2(A))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和日际变化,表现为白昼高、夜间低,游客多的天数高,游客少的天数低。在空间变化上,由于通风程度和洞腔体积不同,不同监测点PCO2(A)存在明显差异,由洞内深处至洞口分别为3#(神泉玉露)>1#(时光隧道)>2#(夜明珠);② 通过比较PCO2(A)和滴水水温,前者对CO2溶解度影响比后者更为显著,表明PCO2(A)是洞穴沉积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③ 洞穴滴水水温、滴水PCO2分压(PCO2(W))与PCO2(A)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日际变化。pH、SIc和HCO3-变化趋势大体上与PCO2(A)相反,EC和Ca2+则无明显的昼夜变化,但存在一定的日际变化。随着旅游活动强度的增加,滴水水化学变化幅度逐渐增大。此外,不同滴水点所在洞腔结构、大小、封闭程度等不同,使PCO2(A)的扩散和通风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洞穴滴水水化学组分和洞穴沉积物沉积状况。因此,本研究对于洞穴环境保护和管理及其岩溶洞穴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应保加利亚洞穴协会副主席阿留克赛·加洛夫教授和南斯拉夫科学院喀斯特研究所安德烈·克郎金斯教授的邀请,由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维城和宋林华副研究员率领的云南洞穴小组六人,于1990年9月4日至10月17日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四十三天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此次考察的目的是:对保、南石灰岩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石灰岩地区的洞穴旅游和自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治平 《地理研究》1986,5(4):93-101
本文按喀斯特地带性研究。喀斯特地貌分类和制图、喀斯特发育史及演变模式、洞穴学、喀斯特地貌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云南—斯洛文尼亚洞穴旅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1998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文尼亚的洞穴旅游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和良好的旅游洞穴管理水平,已进入一个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但“空间替代竞争”现象同样存在于两国的洞穴旅游业中.对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中的云南洞穴旅游业,斯洛文尼亚在洞穴旅游的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9.
洞穴气象学涉及洞穴大气的瞬间过程,洞穴气候学则是它的平均状况。但是风是一个例外,它们的少数参数的变化在瞬间值与平均值之间仅有轻微的差别。因此,除了观点不同以外,洞穴气象学与洞穴气候学往往是同义语。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与洞穴合作研究是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1995 ̄1998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之一。通过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在这3年中的合作与交流,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旅游洞穴的管理、保护、客源与市场分析等几方面,对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的云南省两者的洞穴旅游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国云南省的洞穴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洞穴资源,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而斯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