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钧  黎军 《干旱区地理》1994,17(2):83-86
本文通过1897年7-8月间对伊克昭盟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及东胜市区进行的啮齿动物的调查,根据地理环境、啮齿动物种类和分布,其栖息环境大体分为干草原,荒漠草原和农田生态地理型且其地球分布及种类成份以蒙新区为主要成分。现仅将伊金霍洛旗的调查资料整理成文,予以报导。  相似文献   

2.
陈钧  黎军 《中国沙漠》1994,14(3):83-85
靖远、会宁、固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半干旱干草原生态环境,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动物种类亦较为贫乏。根据自然环境、啮齿动物种类和分布的情况,该区大致可分为四个生态地理型──森林灌丛、干草原、荒漠草原和农田。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煤矿集中区土壤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对矿区土壤性质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矿区土壤性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煤矿开采对土壤性质影响显著。土壤性质随矿区影响半径的增加,采煤活动对其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且表层土壤受到的扰动最为强烈。相比矿区外部,矿区内部土壤受到影响较大,深层与表层土壤稳定性较差,而矿区外部土壤受到影响较小,土壤肥力流失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缓。  相似文献   

5.
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为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下,以其1984、1991和1998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从区域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上,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典型年度。天然草地为伊金霍洛旗的景观基质,景观格局指数的所有变化均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和演变的。从整个景观尺度的格局指数变化情况显示,伊金霍洛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同时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在下降,景观愈来愈有少数景观斑块类型所控制。而在斑块类型这一尺度上的格局指数变化说明,不同类型斑块的复杂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加幅度有限;同时还说明,不同类型斑块内部其大小差异的幅度在不断缩小。但从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来看,无论是区域还是不同的斑块类型,其格局指数的变化并不与总体的变化趋势同步。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天然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人类无节制的赢利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论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原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祁连山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和草原退化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天然草原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星毛委陵菜群落土壤种子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laulis)被认为是阻止草原进一步退化的一道"绿色屏障",其群落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机制能够为草地生态恢复提供依据.通过大面积调查,研究了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退化演替过程中星毛委陵菜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共有19个物种,分属14个科;随着星毛委陵菜种群分盖度的增加,种子库种类及密度呈递减趋势,禾本科的密度减少,不食草种类减少,但是密度增大;在垂直方向上,种子库的种类逐层减少,密度出现0~5 cm>10~15 cm>5~10 cm的变化趋势;星毛委陵菜种子库很小,只占2.93%,其再生途径倾向于无性繁殖;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指数平均为0.392,土壤种子库中没有发现原生地带性植被优势种群的种子,反映了草地群落退化的不可逆转性.  相似文献   

8.
藏北草原主要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藏北草原AM真菌种质资源及菌根侵染率,对藏北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各种类型草原主要植物AM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不同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藏北草原主要植物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4属AM真菌。总体上,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显著的Glomus>Acaulospora>Paraglomus>Scutellospora趋势。其中Glomus、Acaulospora均为优势属,Glomus的优势属地位极为突出;寄主植物、海拔、土壤条件对于AM真菌的种类组成,孢子密度及分离频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草原凋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凋落物的分解是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 其中植物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对退化草场恢复的进程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凋落物自身的性质、外部环境因素(生物及非生物因子)、混合效应等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凋落物分解时植物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两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草原凋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一般情况下, 草原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自身的N、P、K等元素含量正相关, 与C/N、C/P、木质素、纤维素等的比值或含量值负相关, 而与周围环境中营养元素的组成及含量的关系不大。混合凋落物中不同种类凋落物的N、P含量及物种丰富度影响着非加性效应作用的效果。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总体趋势表现为分解初级阶段对N的积累, 对P 和K的释放, 而对Na、Ca、Mg等营养元素来说, 随物种和根茎叶等部位的不同规律也不一样。凋落物中各元素的含量、凋落物分解阶段、物种类型、非加性效应、土壤环境等都是影响其营养元素释放和累积的因素。据此, 本文展望了草原凋落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指出多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混合分解机制探究、某些大量及微量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可能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高寒草原沙化模型及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在防风固沙、野生动物保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加剧的背景下,高寒草原沙化加剧,基于时空尺度监测范围及程度是防治高寒草地沙化的前提。以青海三江源区玛多县的高寒草原为研究区,结合大疆“精灵3”和“经纬M100”旋翼无人机和地面调查,探讨基于无人机遥测的植被指数在草地沙化调查方面的适宜性,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高寒草原沙化模型及等级划分标准。结果显示:(1)通过对VDVI(Visible-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ENDVI(Enhanc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NGRDI(Normalized Green-Red Difference Index)指数与草地沙化指数GDI(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Index)的相关分析,选取出高寒草地沙化研究最优植被指数为VDVIR=0.9055);(2)GDIVDVI的关系模型为VDVI=0.3024GDI2-0.0335GDI+0.0119(R2=0.9326)。模型相对误差为1.779%(RMSE=0.165,R2=0.7447),拟合精度较高;(3)基于无人机遥感植被指数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区高寒草原沙化划分为5个等级,即无明显沙化(VDVI>0.2247)、轻度沙化(0.1493 < VDVI < 0.2246)、中度沙化(0.0924 < VDVI < 0.1492)、重度沙化(0.0692 < VDVI < 0.0923)和极度沙化(VDVI<0.0692)。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气候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对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都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受六盘山和太行山阻挡东南季风影响,在陇中和晋中黄土高原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干舌;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和土壤湿度等值线梯度大,气候变化敏感。②采用年降水量和变差系数把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划分为5个气候区域:草原化荒漠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荒漠草原带土壤失墒区;草原带土壤失墒区;森林草原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森林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前3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经常处于重旱或轻旱状态。后2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有季节性缺水现象。③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但气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20 a来,中国黄土高原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土壤湿度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盆地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吐鲁番盆地天然草场类型及其资源评价,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合理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植被空间分布格局深受环境影响, 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论文从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问题出发, 引出植被恢复的参照标准- 潜在自然植被。 依据气象站和雨量站观测资料, 建立气温降水与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统计方程, 以GIS 为技术支撑, 对两大环境变量进行空间化。通过野外观测取样, 结合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 界定祖厉河流域不同草地覆盖度的生境空间。根据生境空间边界函数, 对整个流域内的潜在草地植被分布进行模拟。草地分布现状与潜在草地分布对比发现, 低覆盖草地由北向南扩展, 占潜在中覆盖草地面积的37.39%, 占潜在高覆盖草地面积的34.98%。中覆盖草地也在此向南部区域和北部山地扩展, 占潜在高覆盖草面积的11.51%。高覆盖草地收缩到南部和北部山地狭小地带, 仅占其应有区域的4.84%。  相似文献   

14.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共和盆地在自然带上属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与干旱荒漠地带之间的高原温带内半干旱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生物气候亚带, 高寒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第四纪砂物质是我国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地区之一, 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龙羊峡库区造成巨大威胁。为此, 本文探讨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危害的基础上, 并提出土地沙漠化的初步区划、防治原则、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藏全新世古地理的演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从冰后期以来湖泊的退缩、泥炭沼泽的发育、冰川与冻土的变化、生物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缩小等方面论述西藏全新世古地理环境特征和演变过程,并结合C14的年龄数据,认为全新世时期西藏自然环境的演变可分为早全新世(10,000-7,500年)环境好转阶段、中全新世(7,500-3,000年)环境最宜阶段以及晚全新世(3,000年至现在)环境恶化阶段.而且全新世不同时期古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现时西藏地区仍在继续上升,高原内部仍将继续向干冷的自然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6.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subalpine/alpine conifer forest to subalpine/alpine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from alpine steppe to alpine desert i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and from alpine meadow to alpine stepp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reg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began about 9 ka from the southeast, and a wide ranging level of increased humidity developed over the entire of the plateau around 8-7 ka, followed by aridity from 6 ka and a continuous drying over the plateau after 4-3 ka. The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s of the plateau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as a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nd its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expanded northwards  相似文献   

17.
陈钧  罗文英 《中国沙漠》1991,11(4):66-69
安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这里气候干旱少雨, 年雨量31.5-100毫米, 形成了荒漠植被, 是中亚荒漠的一部分。荒漠草原环境中分布着较丰富的动物资源, 甘肃省已建立安西戈壁荒漠草原自然保护区, 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已知兽类25种, 其中资源兽类14种, 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1)走廊绿洲荒漠(戈壁)区;(2)祁连山前山地区;(3)北山-低山、中山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同一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气温变化差异的认知,是服务于当地生态环境评价和经济建设规划的基础。以1961-2012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用Mann-Kendall(M-K)秩次相关法对中国东北地区纬度相差极小的农业(海伦站)、森林(博克图站)、草甸草原(海拉尔站)、干草原(满洲里站)4类生态系统的气温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2年东北地区主要生态系统年最高气温变化趋势最显著,其次是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2)不同生态系统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同一生态系统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3)从年平均气温来看,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最显著,气温变化率最大(0.44℃/10a),发生气温突变的时间最早;从年最高气温来看,农业生态系统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升趋势显著,气温突变点出现的时间最早。  相似文献   

19.
陈钧 《中国沙漠》1992,12(3):33-37
民勤荒漠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北部,介于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境内景观以沙漠、戈壁、绿洲为主.已知境内兽类26种,隶属5目,9科,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1)山地荒漠(2)山前沙砾戈壁(3)沙漠(4)绿洲。  相似文献   

20.
全球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全球10大低纬高原和20个著名春城的概念,给出了35个有代表性的低纬高原气象站资料,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得到低纬高原气候的共同特征是气温年较差小,四季如春,气温日较差大,一天分四季,降水适中,干湿季分明。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和高原型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