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模拟前兆观测数据共享是天津市地震局前兆台网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地震台站、地震办公室模拟前兆数据文件的报送、观测日志文件的报送、数据库模拟数据表及日志表的建立、模拟前兆数据下载转换入库、观测日志下载入库、数据库复制等6个环节介绍了天津模拟前兆观测数据共享的整个过程,阐述了每个环节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省地震信息“十五”项目的规范和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软件。软件包括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管理软件(由数据源绘图检查、数据入库与管理、数据库绘图检查组成)、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文件上报软件和地震速报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地震观测数据入库问题和数据库完整性问题,可为分析预报人员和地震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设计前兆数据库智能维护系统,通过该软件每天定时将运行在地震前兆管理系统主服务器库的所有前兆数据、观测日志信息,人工设置实时备份条件、备份数据的种类等,及时地将台站所有的前兆仪器数据、工作日志、仪器日志等重要观测信息定时地备份至备份服务器O racle数据库中,同时定时进行一致性检查,保障主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数据库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两部分组成。针对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手段多、时段长、覆盖面广等特点,选用Microsoft SQ LServer 2000为数据库平台设计建立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针对前兆观测方法及台站观测手段分类管理的特点,选用Delphi为开发工具编制了前兆数据库管理软件。该系统的实现解决了分析预报和研究人员对长期积累的前兆观测数据的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震前兆观测无法实时或准实时发现观测异常的现状,设计一套小型短信告警应用软件;利用前兆观测设备收集当天数据,并对数据文件进行简单分析来判断前兆设备运行情况,对判断为异常的设备通过短信方式进行告警。系统可及时掌握仪器工作状况,有效降低工作量,提高前兆观测台站日常管理和仪器维护效率,具有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砂层应力仪未正式接入地震前兆台网观测系统的现状,基于 Oracle 数据库的设计,使砂层应力数据能够存入地震前兆 Oracle 数据库,填补砂层应力观测数据在地震前兆台网 Oracle 数据库系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使用MATLAB获取地震前兆数据库中观测数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前兆数据库中的观测数据具有极高的科研及应用价值.MATLAB作为具有强大功能的科学计算及分析平台是地震前兆数据分析的得力工具.虽然如此,但MATLAB提供的数据库工具箱并不能完全操控基于ORACLE的前兆数据库.因此,直接通过MATLAB获取前兆观测数据进行后续的前兆统计及分析工作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主流的数据库访问机制以及在MATLAB中如何实现以这些机制对前兆数据库进行访问并指出了其中的缺陷;然后,给出了通过组件对象模型(COM)的访问方式获取前兆观测数据的方法;最后,给出了使用该方法进行函数封装后,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的全部源代码.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台站工作人员或科研人员可以快速、方便的通过MATLAB获取前兆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1990年以来全省43个测点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10.
"十五"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依照设计存储在Oracle 10g数据库中,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汇集全国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面对日益增长的庞大数据库,难以使用常规备份方式进行备份和迁移。在经历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主数据库磁盘阵列故障和地电学科中心数据库崩溃后,笔者提出适用于大型前兆数据库全库备份的准在线冷备份方式,并且运用到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对国家中心数据存储架构调整进行讨论,以规避将来可能的数据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地震前兆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流程为基础,针对流程中多个传输处理环节的不同前兆报文,加以规范和分析。同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语言,实现对前兆数据的多层次纠错检查,并对此系统软件的研制背景、思路、功能特色及应用情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日常工作管理软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日常工作管理软件是天津市地震局区域前兆中心和台站日常工作核心软件之一.首先分析了软件的层次结构及数据流程,然后从台站应用模块、文件汇集、数据检索、数据入库、文件分级保存、日志管理、数据绘图、数据质量监控、数据库管理维护、数据报表、数据报送共11个方面介绍了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对软件研制采用的关键技术、应用情况予以阐述说明.该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前兆台网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物理场流动观测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流动地磁观测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入库、数据目录总览、数据浏览及备份、备份数据入库、数据库检查等。通过本系统的数据备份和备份数据入库功能,可按观测任务期次进行数据备份,并较好地解决了单位间的数据交换问题。数据目录让用户和管理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库里的数据内容。数据库检查则可以定期对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进行检查,以清除数据垃圾,保持数据库的健康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观测数字化使地震观测资料的载体发生了根本转变。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的归档与管理就成为科技档案部门目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应加强档案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归档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确定归档管理运行机制、收集原则、收集范围、分类编号方法、保管、利用等现代管理方法,对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地球物理观测网络的核心业务软件“十五”地震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已运行十多年,随着观测数据量的增长,数据库的读取和统计查询的性能逐渐降低。此外,管理系统存在SQL注入和跨站脚本攻击等漏洞的安全问题,系统架构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基于分布式组件的大数据架构,使用消息中间件和时序数据库等技术对管理系统进行重构,将原来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基础信息、产品数据等按照各自特点在时序数据库中建表,并将历史数据和增量数据都迁移到新的时序数据库,显著提升了系统读写和统计性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多副本技术)。分布式和容器化等技术的引入,增强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并可通过横向扩展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地震前兆数据的传输、报文处理到进入数据库角度出发,介绍了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Visual Basic、Foxpro数据库语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地震前兆数据的多途径传输;完成报文分检与检错;报文的电报码转换为真实值及追加中等功能。并对建立的“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的系统技术思路、功能和特色做了一定介绍。  相似文献   

17.
全国地震前兆数据入库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克昌  庞丽娜  李鑫  纪寿文  田力 《地震》2006,26(4):59-66
详细介绍了前兆数据入库处理软件Doqzh的功能特点、 工作参数文件、 数据入库流程、 两种数据入库模式、 错误处理、 工作日志文件以及支持的观测日志文件格式等。 该软件可对多种前兆数据、 观测日志以及电子月报表等进行入库处理, 对数据入库操作进行优化, 大大提高了数据入库效率, 且实现了数据入库操作的全程自动化, 包括连接数据库服务器、 连接FTP服务器、 下载文件、 备份文件、 数据包解压缩、 入库、 记录数据压缩包统计信息、 退出程序等。 该软件是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软件, 在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和多个省级前兆台网中心收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为全国地震前兆数据的汇集和共享以及中国地震局的大华北数据共享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