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小琴 《地下水》2007,29(6):65-68
柳林泉是吕梁地区最大的岩溶泉,属山西重点保护泉之一,也是吕梁地区离柳煤电能源区和离石市、中阳县、柳林县三个县市城市的主要水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不断变化,许多有害元素的检出率在继续增加,随着水量减少和环境的变化,水质将进一步恶化,针对柳林泉的污染状况提出治理措施,并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柳林泉为裂隙-岩溶泉,整个泉域面积约2727km2,且在柳林泉西部及西北部含水岩层组中赋存有大面积的咸水,微咸水,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区域地下水渗流模型,用于描述柳林泉域的地下水渗流,模拟效果良好,模型拟合阶段和检验阶段水头的计算值与观测值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6m,0.51m,所有结果显示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实际,据此模型预报了柳林电厂水源地投入使用后对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以及对柳林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柳林泉岩溶地下水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银昌 《地下水》2004,26(1):48-49,54
柳林泉是山西省水资办与吕梁地区水资办确定的重点监测水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水量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在多年的监测中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监测成果为评价柳林泉岩溶地下水、指导柳林泉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柳林泉的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要叙述了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明确了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为最主要的含水层,通过对柳林泉水及泉域内“奥灰”钻孔水质分析化验资料的主要水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柳林泉南北两岸的补给来源不同,南岸来自东部子系统,北岸来自北部子系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出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实施柳林泉域内保护岩溶水水质、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及节约用水等工程性措施同步协调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国卿 《地下水》2007,29(4):53-55
柳林泉位于山西省柳林县东川河河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之一.1984~2005 年间的平均流量为 3.29 m3/s.流域内的大气降水是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柳林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灰色系统特征,通过对泉域降水补给的时滞问题研究,提出了带有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对泉域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与泉水流量进行了时滞分析.结果表明,柳林泉域不同区域的降水对柳林泉域的补给时滞存在差异.离石、中阳和方山的降水时滞分别为 3 a、4 a 和 6 a.该方法可应用于山西省其它岩溶大泉的岩溶水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7.
康银昌 《地下水》2005,27(4):268-269
柳林泉是吕梁地区最大的岩溶水资源,也是离柳煤电能源及离石市、中阳县、柳林县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对离柳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供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开发前景较好,但管理必须严谨.本文对柳林泉今后的开发和管理加以论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陈拴清 《地下水》2006,28(4):45-47
柳林泉岩溶地下水是吕梁市离柳矿区和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发挥岩溶地下水最大效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势在必行.本文就柳林泉的岩溶地下水现状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腾  王国卿 《地球科学》1997,22(1):90-93
对于岩溶地区地表径流渗漏量的预测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建模方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柳林泉泉域内的6个渗漏段的河水渗漏量建立了GM(1,1)等维递补动态预测模型,并取得了满意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柳林泉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捍华  梁树雄 《中国岩溶》2005,24(3):232-238
柳林泉由100多个泉点组成,水质类型复杂、水温变化大。本文将其分为五个泉组,分别对各个泉组的水化学、水温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对泉群流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 自东向西,泉水水质逐渐变差,水温逐渐增高,泉水动态渐趋稳定。位于三川河南岸的泉点水温低,水质好;北岸的泉点水温高,水质差。泉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指数曲线形式衰减,变化周期为16年,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入渗、河流渗漏及人工开采。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的刘岭群广泛分布于南秦岭北缘地区,由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其一直被视为揭示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南秦岭构造带和北秦岭构造带汇聚过程的重要窗口.丹凤-商南-西坪地区的刘岭群较山阳-柞水地区的刘岭群变质程度深且变形复杂,分别被称为刘岭群浅变质沉积岩系和刘岭群沉积岩系以示区分.山阳-柞水地区的刘岭群沉积岩系据可靠的古生物化石证据被划归为中泥盆统或上泥盆统,而商丹地区的刘岭群浅变质沉积岩系则无可靠的时代证据,被划归为下古生界.通过对商丹地区浅变质沉积岩系中的石榴二云母石英片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研究,获得碎屑锆石年龄谱介于2 598~390 Ma,2个主要峰值年龄段分别为~1.0~0.6 Ga和~0.5~0.4 Ga,3个次要峰值年龄段分别为~2.6~2.3 Ga、~1.71~1.60 Ga和~1.3~1.2 Ga.综合本次及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刘岭群浅变质沉积岩系和沉积岩系物源具有双源性,南、北秦岭构造带均为其提供重要物源;商丹地区刘岭群浅变质沉积岩系最大沉积时限为~390 Ma,该地层最可能形成于中晚泥盆世;刘岭群沉积岩系和刘岭群浅变质沉积岩系可能为同时代沉积物,后期经历不同构造变形,形成于前陆盆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陕南山阳地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商丹断裂带与山阳断裂之间。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刘岭群沉积特点及其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确定,可以为秦岭地区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刘岭群砂岩主要氧化物特征以SiO2和K2O含量较高为特点,具有较高的化学成熟度,反映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源区或更老的沉积岩再旋回的沉积产物。砂岩的稀土元素LREE/HREE比值为3.61,属轻稀土中等富集;Eu/Eu*值为0.77,属亏损型,与后太古代大陆地壳沉积岩总体演化特点相一致。主量元素氧化物、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多种图解和多种参数交叉分析,表明刘岭群沉积不具备前陆盆地堆积的特征。根据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判别和物源区判别,结合沉积序列和沉积岩石学等分析,指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碎屑岩应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  相似文献   

13.
南秦岭刘岭群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龙耀  罗玉凌  刘晓春  曲玮  胡娟 《地质通报》2014,33(9):1363-1378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华北与扬子陆块缝合过程的关键,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刘岭群是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采用LA-ICP-MS对刘岭群3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区间为377~395Ma,主要年龄峰值约为442Ma、780~850Ma和900~970Ma,表明刘岭群沉积时代可以持续到晚泥盆世,物质来源于北秦岭构造带。结合刘岭群北侧武关杂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确定,刘岭群和武关杂岩共同构成了华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弧前盆地的沉积序列,暗示古秦岭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泥盆纪之后,而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线应位于刘岭群的南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山东省宁阳县城东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为例。科学分析了山前冲积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并提出了遏制地下水环境恶化的措施,采取节流与补源并举,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相似文献   

15.
段华 《云南地质》2005,24(3):340-344
陆良气田和保山气田为云南第三系较为典型的小型气田,埋藏浅、胶结疏松、水体发育。气砂体识别、合理完善开发井网、控水和控砂采气、多层合采、排水采气等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是气田能够实现成功开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秦岭地区晚古生代增生的弧前构造带及演化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认为中秦岭地区以刘岭群(PZ2)为代表的陆源碎屑杂砂岩系,其主体可能属晚古生代华北南缘在北俯机制下增生的弧前盆地沉积杂砂岩系。其中商、丹带中丹凤蛇绿杂岩等为该弧前盆地的基底增生杂岩单元。而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的最终古经合线位置应大致位于“刘岭”弧前构造带的南部边界山阳一留坝断裂带一线。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位于秦岭造山带与大别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其构造演化对于了解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拼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南湾组是了解东秦岭构造过程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却少有关于其区域物质组成差异的研究.对东秦岭镇平县望火楼一带南湾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于2 757~2 500 Ma、2 500~2 400 Ma、2 150~1 800 Ma、1 800~1 700 Ma、1 520~1 165 Ma、1 100~1 000 Ma、1 000~880 Ma、840~630 Ma、550~471 Ma,原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华北陆块、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对比镇平县南湾组、秦岭地区刘岭群、信阳地区南湾组及大别山造山带北侧佛子岭群的年龄峰值及物质组成,结果显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四者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对比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东部系指东川-昆明-玉溪一线以东(图1)。这一地区的下震旦统,长期以来认为只有澄江组一个地层单位。1960年刘鸿允等[1]通过对陆良牛头山区的调查,在南沱组之下建立了牛头山组,其层位认为在澄江组之上或部分与澄江组相当。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Shangdan faul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boundary between the Caledonian North Qinling Fold Belt and the Hercynian South Qinling Fold Belt. In the Danfeng area, the fault zone strikes WNW–ESE and comprises four strongly deformed zones and three weakly deformed domain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The fault zone has a complex history of multiple deformation and each domain has a different tectonic style that was form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formation.
The rocks exposed in the weakly deformed domains belong to the Qinling, Danfeng and Liuling Groups. In this paper, the mineral chemistry and mineral assemblages are used to infer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the P–T paths of these units. The metamorphic units in and near the fault zone have different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histories that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ault zone. Caledonian–Hercynian uplift and southward thrusting of the Proterozoic Qinling Group, over the Danfeng and the Liuling Groups, produced the main metamorphic and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fault zone. Folding of both the Liuling Group and the thrust faults during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was accompanied by northward thrusting.  相似文献   

20.
山西吕梁群和其主变质作用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用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山西吕梁群的火山岩和宽坪村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吕梁群上部的双峰式火山岩喷发于大约2100Ma前,表明吕梁群形成于早元古代。而其主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元古代晚期,即1806Ma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