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采访中,问及李四光和陈国达在学术成就上的对比时,陈国达院士第一批博士之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国能有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喻:“陈国达像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及其英文版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的创办者、首任主编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弘扬他勇于创新、勤俭治学的科学精神,2012年3月22~23日,由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陈国达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3.
我是1958年知道陈国达先生的名字的,已经有五十多年了。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名字有着一种若明若隐的关系,说起来是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中山大学校园内,随便找几个学.生,问陈国达是谁,他们都会摇摇头,说“不知道”,接着再问李四光是谁,他们立刻说是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5.
序言
  科学研究需要继承与创新。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先生,在继承槽台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华南地台“活化”的新见解,并最终创立了活化构造或地洼大地构造学说,就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看,大陆形成、演化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大陆的许多地质问题,都与大陆克拉通的形成和破坏过程有关,可见陈国达先生的研究和学术思想,对我国当代地质科学的研究,仍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纪念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及其英文版Geotectonicaet Metallogenia的创办者、首任主编陈国达先生诞辰100  相似文献   

7.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8.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9.
胶东金矿是全球最大的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前人研究多数与板块构造碰撞或俯冲联系起来,提出“造山带型金矿”或“变质核杂岩”等观点。本文指出,胶东金矿形成于中国东部板块拼合后的大陆,属于陈国达曾厘定的中生代地洼区(陈国达,1956,1985;邓军等,1998;翟明国等,2004),受控于一种“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吕古贤等,2016)。胶东“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岩金矿床”,在全球已知金矿床类型中是独特的(吕古贤等,1999,2013)。胶东“岩浆核杂岩”构造在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大陆可能较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地质学报第42卷1期刊载了刘以宣的“广东地质构造发展特征”一文。该文作者试图根据陈国达的“地洼说”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对广东大地构造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这无疑是有益的。不过,我们核对了广东大量的区域地质报告和  相似文献   

11.
(上接1998年第4期)2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1956年,我国学者陈国达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把“地台活化”理解为“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指出在地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后地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13.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10):3281-3282
<正>今年是中国地质科学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中国地质学会迎来100周年诞辰。100年前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用知识报效祖国的舞台,在中国地质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构造地质学家都发挥了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随着学科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大师,如李四光先生、黄汲清先生、张文佑先生、李春昱先生、陈国达先生、张伯声先生、马杏垣先生,等等。这些灿烂的群星辉煌了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为我等后辈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范锡朋 《地质论评》1964,22(1):8-13
大地构造最新的研究材料,证实了地壳发展的不可逆性。Е.В.巴甫洛夫斯基的“穹折运动”、Б.Л.李奇可夫所谓的“新造山带”以及“块断带”、“活化地台”和我国学者陈国达关于“地洼”的学说等等,都正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即:大陆地台某些地段晚近的发展显然不能包括于地槽与地台的概念中。最完善的地槽  相似文献   

15.
费宝生 《地质论评》1964,22(3):246-248
最近,在《全苏地质科学研究所集刊》新85卷上刊载了В.Л.马萨依蒂斯和Ю.Г.斯塔里茨基合写“东亚的一种特殊构造类型”一文。作者运用我国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对东亚地区(包括中国  相似文献   

16.
构造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本会召开的“构造地球化学座谈会”上,涂光炽、陈国达、杨开庆、黎彤等同志作了重要学术报告。本刊特请吴学益同志整理摘要,按在会上报告的顺序刊载于下。张文佑同志虽未能到会,也提交了相应的论文(摘要)一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86,32(4):418-418
丁文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于1986年4月23日至25日在湖南长沙进行。23日上午在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礼堂隆重举行了丁文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出席纪念会的有湖南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科委、科协,湖南省地质学会等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的地质学家和地质老前辈黄汲清、李春昱、曾世英、夏湘蓉、陈国达等一百五十人。丁文江先生的亲属专程从上海、北京来到长沙参加纪念活动。丁文江先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转赴英国,1911年毕业于英  相似文献   

19.
陈国达老师1934年大学毕业,我1934年出生;陈老师1956年创建地洼学说,我1956年考入大学学习。陈老师与我,他是长辈,是大师,是一代宗师,是我终生效法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李四光(1953a)创建了结构面的概念,定义为:“为描述和制图的方便,各种结构要素在三度空间的方位可以用结构面表示出来”。李四光(1953b,1999)将结构面按力学性质分为张性、压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五类。陈国达等1978年创建了成矿构造的概念,定义为:“与矿床形成及改造有关的构造”(陈国达等,1985)。叶天竺等(2014)认为,成矿构造与成矿作用有着复杂的组构关系,是既控制了矿体的赋存空间,并提供了成矿作用动力来源的综合系统;同时,成矿作用空间定位涉及岩性、断裂、裂隙、物理化学界面,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经典意义上的“构造”概念;故根据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为了描述成矿空间位置广泛存在的特殊界面,提出了“成矿结构面”的概念。成矿结构面指成矿作用过程中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也就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