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减小岩溶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广西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广西岩溶地质的分布特点,对广西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类,对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综述了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方法的原理、实施效果和实用性。研究发现:由于降雨和地下岩石类别差异等因素,广西的岩溶分布类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形成了三大岩溶地貌特征;产生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因是地下水的变化,重要工程中定时定点监控地下水变化十分重要;广西的岩溶区溶洞和土洞塌陷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塌陷是我国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它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构成我国六大地质灾害类型。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颁布和实施,不同灾种的风险评估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塌陷项目组结合多年岩溶塌陷研究的经验,研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灾害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GMRS)。本文以水城盆地为例,全面介绍运用G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是岩溶地面塌陷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其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已塌陷区域、未塌陷不稳定区域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检测、控制渗漏、坍塌坑处理、控制抽水等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动力压深夯实、灌浆法、清除添堵法等多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以便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江西某核电站选址及附近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结合拟选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预测;重点是覆盖岩溶区地面塌陷的易发性研究,根据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条件和诱发影响因素,采用了定性-半定量判别法评价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并针对核电站工程建设布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为工程建设选址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岩溶塌陷是唐山市市区重要的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积大、塌陷多发、隐患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本描述了城区岩溶塌陷的现状,并从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形成模式等多方位的分析了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大型地下工程施工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广州市大坦沙和金沙洲先后发生了大规模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为查明区内岩溶发育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综合运用土壤氡浓度测量、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波、弹性波CT和地质雷达进行探则.由于受各种管线、电磁和震动的干扰,在城市开展电法、磁法、浅层地震等受到限制,而土壤氡浓度测量具有不受地电、地磁和震动干扰的优点.本文以土壤氡浓度测量在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应用为例,说明了土壤氡浓度测量机理、方法技术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氡浓度测量在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调查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地震在广西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对严重,这与其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广西岩溶发育成带性特点,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介绍了相应的岩溶工程场地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岩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岩溶场地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广西来宾市吉利村的岩溶塌陷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吉利村岩溶塌陷主要沿断层带发育,并预测了部分隐伏断层-管道型岩溶塌陷隐患,给出了具体位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可以大致圈定断层引起的强岩溶发育区域,为寻找这类岩溶塌陷提供可靠的依据,但对地下隐伏岩溶塌陷位置、埋深、规模、充填物性质等的探测还需结合其他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年来广西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天然地震和岩溶塌陷为例,尝试利用基于小波包的分形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对这两类事件的波形进行识别,以期有效地识别地震与岩溶塌陷。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包分形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事件识别方法对天然地震和岩溶塌陷事件的识别率高达89.5%,可作为识别天然地震与岩溶塌陷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矿业城市长期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的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情况。以铜陵市为例,通过对铜陵市建筑物抗震性能开展全面普查,掌握建筑物抗震基本情况,研究了矿业城市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典型地质灾害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具体影响,提出加大棚户区改造、开展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等对策建议,对提高矿业城市抗震设防工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area refers to the class of highly complex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Hazard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HGP) are active here, including high seismicity up to 7 points MSK-64, karst, suffosion, subsidence and collapses of land surface, underflooding and flooding, erosion, ecological processes, etc. Large industrial plants with hazardous production and complex infrastructure are in operation here. One such plant is the First Berezniki Potassium Production Mine (BPPM-1), which have been operated since 1954. Its mine field extends below the industrial zone and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of the town. An accident took place here in 2006, resulting in the inundation of the entire mined-out space with a volume of more than 80 million m3 and the formation of huge collapses of land surface in 2007, 2010, 2011, and 2015.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a mine in the Verkhnekamskoe deposit of potassium salts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wo leading groups of geological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sinkholes. Analysis is given to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geo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above-salt rock stratum, whose synergy determines the diversity of models of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deformations and collapses of land surface. The article gives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schemes of land surface collapses above the mined-out space.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assess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of hazard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territory of Berezniki T. based on the geo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of geological works, engineering surveys, and integral monitoring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3.
冯永 《地震工程学报》2008,30(2):128-131
目前对岩溶地面塌陷的研究仍主要在宏观和定性的水平上.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采用一系列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的迭代求解,无需对观测变量做特定的概论分布假设,对样本点容量的要求也十分宽松,不存在模型不可识别的问题,是一种实用和有效的线性统计建模方法.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岩溶塌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对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取得较好的预测结果,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花县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应良 《华南地震》1992,12(3):69-75
本区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岩溶塌陷、地裂缝、岩溶突水。这些灾害破坏地面、农田、民房和工程构筑物,影响居民和工业用水。灾害产生的内因是地下存在可溶性岩层,构造及岩溶裂隙发育无稳定隔水层,局部存在膨胀土,岩溶水与地表水沟通。近年大量开采岩溶水,迅速改变地下水动力状态对灾害的发生起了触发作用。防止过量抽取地下水、防止大量排走地表水、加强地质勘查、依场地条件确定工程建筑位置、类型并作必要的地基加固处理系防治本区地质灾害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晓璇  马海建 《地震》2013,33(2):63-70
地震次生崩滑是震后较长时间内严重危害人们生活的地质灾害之一, 对其展开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为研究区, 基于遥感数据, 利用GIS技术手段, 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进行地震次生崩滑危险性评价。 选取逻辑回归模型, 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危险、 轻微危险、 较危险、 危险和极危险5个等级, 实现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区域内地震次生崩滑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云南鲁甸“8·03”MS6.5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的剖析,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特征如下:(1)震后地质灾害较震前成倍增长,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滑为主,地震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大量沟谷崩滑堆积物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物源;(2)震中高烈度区域地质灾害密度大,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震中区龙头山镇地质灾害发育最为集中;(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岩溶大省,其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广西岩溶洞穴十分发育,至少有6万个洞穴.洞穴景观资源丰富,为广两的旅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岩溶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地震活动不仅导致岩溶洞穴及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  相似文献   

18.
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内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地下存在裂隙、溶洞、暗河等是该区要识别、防范的重要地质隐患.本文分析了音频大地电磁法(AMT)探测和浅层纵波反射地震勘探法的特点,明确了不同方法对裂隙溶洞调查的优缺点,认为电震联合裂隙溶洞调查的方法是获得区内异常构造与电阻率、波阻抗对应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两个应用实例,解析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