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合玉郎通络方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4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 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郎通络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均治疗4 周。统计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分。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45/54),高于对照组的66.67%(36/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QL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QL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玉郎通络方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Fug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arth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可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神经缺损程度,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量表(FMA)评分和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脑血流灌注参数(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高峰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2、4周后NIHSS、BI、FMA、OH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高峰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以及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减轻残障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巨刺法,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8%(43/48),高于对照组的70.83%(34/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2例脑卒中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为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量表(HAMD)评分、Balthel(BI)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对照组为6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NIHSS、HAMD、BI指数、FMA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 例PP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 例。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小醒脑针刺法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0%(27/29),高于对照组的68.97%(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HI、HAMA、HAMD评分治疗2、4、8周后均降低,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醒脑针刺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PPD起效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头晕等主观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2组均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BI评分,以及S100β、NSE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轻微腹泻1 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因患者症状轻微,均未做特殊处理。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S100β、NS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基础治疗+针刺+菖泽定眩汤)、常规组(基础治疗+常规西药)、针刺组(基础治疗+针刺)、中药组(基础治疗+菖泽定眩汤),每组各30 例。比较4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评价综合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3.33%(28/30),常规组为53.33%(16/30),针刺组63.33%(19/30)、中药组为76.66%(23/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NIHSS评分、血清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4组BI评分、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联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能减轻患者眩晕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清Hcy含量,提高血清SOD含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石氏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主穴取委中、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配穴取膈俞。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1周后复诊。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复诊时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评价安全性和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37/40),对照组为77.5%(3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评分治疗后、复诊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针刺法针刺委中穴治疗血瘀型LDH急性发作,相对于常规针刺法,在提高腰椎功能、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分阶段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血肿吸收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80.43%(37/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阶段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进血肿吸收,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对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8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24%(37/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7%(31/32),对照组为90.63%(2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评分治疗24 h、72h及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2 h及治疗1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ASCS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肩腰腿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结合药酒外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9.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针刺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治疗组采用升阳益胃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74.0%(37/50),对照组为52.0%(2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46/50),对照组为82.0%(4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阳益胃针刺法治疗不寐疗效显著,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西药阿普唑仑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涤痰醒神针刺法治疗痰热内扰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涤痰醒神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温胆汤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3周后测定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在治疗3周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与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醒神针刺法和温胆汤均能提高痰热内扰型更年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涤痰醒神针刺法的早期效果优于温胆汤,但两者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阴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阴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 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柔肝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流速值(Vs)、平均流速值(Vm)及搏动指数(PI)],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68%(38/41),对照组为75.61%(31/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PI、全血高切黏度、FIB及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FMA评分、Vs、V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阴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Hcy水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提拉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解毒降糖复瘫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DCI)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DCI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解毒降糖复瘫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均采用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54/60),对照组为80.00%(4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SIAS、BI、MMSE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HR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降糖复瘫汤治疗DCI急性期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8%(29/33),对照组为72.73%(2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