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禹 《地质科技通报》2015,34(6):182-185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温泉及地热井中地热水的同位素2H、18O、3H的特征,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识别鲁东地热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结合高程效应确定补给范围为地形较高的丘陵地带。根据3H的测试数据应用法国J.FT.(丰特)来特的经验估算结果和构建δ18O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对鲁东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进行判别,得出鲁东地热区地热水补给来源为现代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71—1986年山东全省多期复测水准及部分测距成果讨论了本省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以沂沭带为界,鲁东块体显示整体抬升,而鲁西块体虽以上升为主,但内部明显存在着形变差异运动。期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不高,一般不超过±3mm/年。近期构造运动显示继承性特点,地壳上升和下降的分界线与断裂相吻合。沂沭断裂带形变北强南弱。沿该带北西向益都、苍山-尼山断裂两侧形变差异较大,活动相对强烈,故对这两条断裂及其与沂沭带交汇处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天然温泉有18处,自70年代至今,又相继发现地下热水出露点20处。地下热水的赋存形式为层状和带、脉状,其中基岩山区及沂沐断裂带的热储多为带、脉状;鲁西、鲁北平原区的热储多为微倾斜的连续层状或不连续层状,且具多层叠加特征。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构造及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临沂市地处鲁西隆起南部,地热资源丰富。该文介绍了临沂市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地热背景、主要控热断裂及20余眼温泉(井)的情况和分布。通过分析汤头温泉、白塔地热井、汤坊崖地热井、铜井地热井、松山地热井、新村地热井、西高都地热井等主要温泉(井)的控热断裂、成热机制,认为该区地热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与NW向深大断裂交会处,地下水补给多沿NW—SE断裂,热源以深大断裂沟通深部热源,水温、水量较好地热井均处在沂沭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以西的、控热断裂为张性断裂或的张扭性断裂凹陷区内。结合临沂市区域地质构造特点,认为蒙山断裂与鄌郚-葛沟断裂深部交会处,尼山断裂、峄城断裂与鄌郚-葛沟断裂交会处为地热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6.
有些温泉是深部地热流体(地下热水)通过深大断裂上升到地面而自然溢流的,因此,可以通过自深大断裂涌出的温泉流量随固体潮的涨落变化来间接反映深大断裂的导水性能和深层地下水的性状。主要分析了深大断裂来源的温泉流量波动规律和地壳固体潮应变特点,结合广东省信宜地热田和丰良地热田的温泉流量变化,与当地固体潮应变变幅对比分析,利用互相关函数方法求得了固体潮应变与温泉流量波动之间的滞后效应,进而探究了地壳固体潮对深大断裂导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地壳固体潮对深大断裂导水性能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断裂走向与其水平显著形变方向之间的夹角,夹角越接近垂直,深大断裂导水性越弱;断裂导水性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左右会增大,中间时间则会相对减弱。将地球固体潮水平显著变形方向与深大断裂受力状态相结合,在区域尺度和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地球固体潮对地壳深大断裂水流过程的影响规律,将为本领域其他科学调查与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重力异常解释时,根据测区重力地壳模型分析结果,为了分离出由不同深度的地质因素引起的重力异常,根据测区重力地壳模型分析结果,主要采用七种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窗口平均法进行了重力场的划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边长的窗口平均法可以将布格重力异常分解为由深部场源引起的一级区域异常、中深部场源引起的二级区域异常及浅部场源引起的二级剩余异常等三部分,达到了分离布格重力异常的目的。在深部资料很少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重力异常推断解释时,本文所示划分重力异常方法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新生代可划分为8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及新构造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深部的不均一性反映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构成和大地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地热和地磁资料表明,远东地区软流层顶部具有起伏形态的特点,最大深度200~250km,浅部仅100~140km,松辽盆地75~100km;在中国东北及亚太过渡带上地幔低速层厚度在0~100km之间变化,计算数据表明,本区地壳厚度为30~44km,变化幅度为14km。  相似文献   

9.
<正>遵循科技发展需求,响应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以研究胶东金矿集中分布区地壳深部结构为目的,开展了高精度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高精度重力等综合物探剖面测量;在焦家成矿带深部实施了3 000 m深钻,进行了深部成矿带的验证。以上工作在深部资源勘查、深部探测技术方面获得了众多的成果;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三峡地区区域地壳结构、地壳应力状态、地壳形变、断裂活动性及地震活动性等影响地壳稳定性的因素。利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区地壳稳定性作了分区评价。按区域稳定的四级划分标准,在三峡地区划分出三个稳定区、两个基本稳定区和两个次不稳定区。三峡工程坝址位于稳定区内,库区跨越了基本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磁资料正反演计算,获得了一系列的地壳深部资料。多种资料综合反映了河南省深部构造的主要特征。本文论述了我省地壳层状结构的特点和深断裂带的划分。首次提出黄河南断裂带、驻马店-桐柏断裂带为超壳断裂带;确山-固始断裂带、南阳断裂带为地壳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柯街断裂带上2个温泉(梁园温泉和大地温泉)水样的阴阳离子分析,正确划分了温泉水的水化学类型;同位素
数据表明,2个样品的δD和δ18O值均在大气降水线附近,且未显示δ18O值向右漂移现象,说明该区地下热水具有现代大气降水
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推断温泉形成与火山、岩浆型热源没有直接关系。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程之间的耦合关系,
证明了地下热水补给源区位于西部山区;通过采用SiO2 温标计算得出了温泉的热储温度和热水循环深度。梁园温泉热储温度为
100.1℃,热水循环深度是1643.3m,大地温泉热储温度为79.8℃,热水循环深度是1237.2m。柯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岩性特
征与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成、深循环机制和冷热水的混合机制有着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中段沂沭裂谷系的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对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对郯庐断裂带的深入了解。近年来随着地质理论的发展,广大中外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郯庐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对其形成时代,空间展布,活动方式、演化机制等重要问题尚存有争意。有些研究者认为沂沭断裂带为中生代大陆裂谷,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沂沭断裂带及其毗邻地区为一中生代大陆裂谷系,进一步将这个裂谷系划分为轴部、鲁东、鲁西三个裂谷带。在这个裂谷系内地貌  相似文献   

14.
10余年来,通过对鲁东胶北地区太古宙地层的研究,原胶东群中剔除出大量的变质变形深成侵入岩,并从其底部分离出一套呈包体状态残存于花岗质岩石中的紫苏磁铁石英岩、二辉斜长角闪麻粒岩等,据此建立了唐家庄岩群。该岩群为一套经受角闪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的表壳岩组合,同位素测年数据为2763~2936Ma,与之相伴产出的超基性岩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为2693~3150Ma,其特征与鲁西地区沂水岩群相似,说明太古宙时鲁东和鲁西曾是一个统一的克拉通陆核。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新生代盆地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境内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38处,分布于鲁西、鲁东、鲁北三区.以其地层结构、发育历史分为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4个成盆阶段6个世代盆地.按照盆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特点分成单断、地堑、拗陷三种类型.它们同受以沂沭断裂为主的NNE向左行扭断裂或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在间息性运动过程中发生多旋回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厘定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地层大部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再分为华北平原、鲁西及鲁东三个地层分区,鲁东南海域日照市平岛、达山岛及车牛山岛等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分为27个(岩)群120个(岩)组12个正式段,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段。恢复奥陶纪东黄山组、北庵庄组、土峪组、五阳山组、阁庄组、八陡组,并6个组为马家沟群;恢复二叠纪黑山组、万山组、奎山组和孝妇河组,并4个组为石盒子群;在青州—临朐地区识别出奥陶纪亮甲山组。地质代号原则上遵从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7.
伊犁地块可按昭苏-特克斯、婆罗科努南坡-尼勒克、婆罗科努北坡及博尔塔拉-伊林哈比尔尕等断裂,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由南西向北东展布有:伊宁波疏带、婆罗科努波密带和温泉-赛里木波疏带,其构造演化过程是,温泉斯-赛里木、伊犁地块在元古代时期,镶嵌在塔里木地块的西北缘,后来,经历了寒武一中奥陶世早期边缘海盆演化.中奥陶世晚期,温泉-赛里木与伊犁地块裂陷.志留纪末,两地块镶嵌拼贴.晚古生代是断陷-拗陷活动时期.中石炭世是准噶尔地块西南缘伊林哈比尔尕波峰带与温泉-赛里木及婆罗科努构造带镶嵌的主要时期.研究区还划分出三个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8.
鲁西地区寒武纪地层与华北地台一样,属稳定克拉通陆表海沉积,其三级层序明显由若干个次级层序复合而成。根据苍山、新泰、长清等地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可将鲁西寒武纪地层划分为16 个三级层序,每一层序均表现为向上变浅的进积序列,底部常以沉积间断面为界,顶部见有暴露标志。通过对构成层序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分析,探讨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干热岩具有利用率高、无污染、储量巨大、分布较广、持续稳定、安全性好等特点,被全球公认为在21世纪能够取代化石能源的一种最优质的、可再生的新型清洁能源。目前对于干热岩的成因机理还没有定论,而对于干热岩的勘探寻找、远景区的圈定以及资源评价也有不同的观点,为了有利于干热岩勘探开发,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干热岩勘查评价指标,几个重要的指标及其特征如下。第一个指标是岩石圈厚度和莫霍面埋深,岩石圈厚度较小并且莫霍面埋深比较浅,是评价干热岩远景区的一个重要指标。莫霍面埋深较浅指示深部热源(幔源热)更加接近地表,故埋深较浅(较薄的厚度)并具有上隆的特征有利于深部的热量向上传导,为干热岩的孕热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二个指标是居里等温面,埋深较浅的居里等温面是干热岩远景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居里等温面是地球内部一个非常特殊的温度(热物质)界面,它不仅能指示地下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还可指示地壳深部热能分布特征,对干热岩及地震的成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居里面埋深较浅,则热量传导到地表的距离比较短,深部的热流活动更容易向地表传送,不仅是有利的高温干热岩孕热环境,也有利于储存的热能快速向上传导。第三个指标为地温梯度,地温梯度较大是寻找干热岩远景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地区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35℃/km),则随着深度的增加深部的地温增加较快,在相对较浅的地方就可以获得温度较高的岩石体。第四个指标是大地热流,大地热流值较大(≥ 75 mW/m2)就指示地球深部有存在高温岩石体的可能;大地热流是地温场的综合性热参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区域内的地温场特征。第五个指标是新构造运动,这也是人们寻找干热岩时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指标。新构造运动包括火山、地震及活动断裂构造等。地震和火山是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都表明了地球内部的热能汇聚到一定程度,从而打破了地球内部平衡状态而以地震或火山的形式把热量进行释放的地球系统行为。该指标中,如地震震级大(>3级)、震源深度浅(10~15 km)、频度大,火山活动时间新(活火山、休眠火山、中新世以来的死火山)规模大都说明地球深部存在不稳定的高热状态,易形成干热岩;如果能提前找到该区域的干热岩,可以先取出其中的热,那么地震和火山就有可能不会发生,这样可以达到取热减灾减排的作用。活动的深大断裂即能产生一部分热,也能将深部的热传输到浅部,尤其是活动性强的走滑拉张断裂,其深部具有韧性剪切特征,直接指示了深部的高温体的存在。第六个指标是高温温泉与气田等。温泉、气田的形成通常与深部的热储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地下水沿某个通道向下渗透接触到深部高温热储被加热后再沿某一通道流出地表而形成温泉;所以,温泉的出露指示了深部存在高温的岩石体(干热岩);区域地温场异常明显,地表热泉等高温水热型地热田较密集的区域有望在深部寻找到干热岩,这也是一种就热(水热)找热(干热)的常规方法。作为固体矿产资源的干热岩,其形成具备四个必要条件:源、通、储、盖。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丰富的动态热源如来源于深部地幔(幔源热),来源于晚新生代活动的控热构造系统-活动的韧性剪切带,来源于地壳内的低速低阻体(中下地壳热)以及来源于高放射性中新生代花岗岩体(壳源热)。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优良的导热通道,如壳内15~25 km低速层不仅是热源,同时具有将深部地幔热能向上传导的作用;软流圈地幔上隆时具活动性的深大断裂(深部具韧性特征、浅部具脆性特征)常常具有很好的导热功能;地壳浅表层次的脆性断裂系统往往不是干热岩的热通道,而是水热型地热能的导水、释热构造。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巨大的储热岩石体,除埋深要适中(3~6 km)并具有较高温度(≥150℃)外,其规模要大(蕴含丰富的热能),热导率大(>2 W/mK),裂隙少(不含水或含少量不流动的水);当然热储层可以是变质岩、岩浆岩,也可以为沉积岩。第四个条件是要有良好的保热盖层,盖层(被子)导热率低(< 2 W/mK)、厚度适中(>1 km)(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地温梯度高(≥40℃/km)、大地热流值高(≥70 mW/m2)(指示深部存在高温特征)是深部赋存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胶莱盆地第四系分布广泛 ,其构造单元可利用重磁资料进行划分。本文对鲁东地区各岩层的磁性及密度资料进行了汇总 ,按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 5种类型。根据胶莱盆地重磁场形态、走向、幅值等特征 ,可将其划分为 6个分区 ,其中七级镇重高磁高低相间区为该盆地的特殊地段。胶莱盆地共划分 1 4个次级构造单元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受七级镇断裂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