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江油-广元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发育良好,厚度不大,化石丰富,含多层紫红色砾屑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岩韵律层,在整个华南同期沉积中颇具特色。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显微分析,共识别出15种微相类型。根据这些微相类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组合与分布特点,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和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利用微相组合分析将这些微相组合划分到4个相带,即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浅滩。沉积相带的变化特征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存在着多期海侵-海退旋回,其中在黄龙组上段沉积中期海侵达到最大值,使得川西北大部分地区和川东地区广泛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江油-广元地区上石炭统特殊岩层的研究表明:黄龙组下部4套红层具有浅海陆棚上部近积风暴岩的特征;船山组核形石灰岩粒序层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核形石的形成可能与晚石炭世晚期全球冰期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982年6月笔者等在弋阳县曹溪石灰厂测制上石炭统船山组剖面时,发现该组下部的生物灰岩中夹一层杏仁状玄武岩。据目前资料江西乃至华南的晚石炭世地层中尚未见有玄武岩层的报导(图1)  相似文献   

3.
江苏句容地区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碳酸盐沉积发育泥晶灰岩、细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6种岩性,可区分出潮坪、开阔台地、台盆、浅滩和生物礁5种相类型。这套碳酸盐沉积序列由S1、S2和S3三个层序构成,其中S1为Ⅰ型层序,S2和S3为Ⅱ型层序。依据岩性、沉积相、古生物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编制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船山组经历了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下降。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层序S1由滨海砾岩-潮坪结晶灰岩(低水位体系域)、台盆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2由生物礁相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与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开阔台地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3由开阔台地相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潮坪相结晶灰岩-块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下扬子区船山组是在构造相对稳定背景下发育的一套以开阔台地为主局部有滩有盆出现的碳酸盐沉积。开阔台地和台盆环境中沉积的灰岩是良好的生油层位,礁滩环境中的灰岩具备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4.
广西泗顶泥盆系上统融县组中核形石的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泗顶泥盆系上统融县组中含有丰富的核形石,通过岩相剖面,100多块核形石手标本及50多块核形石薄片,对核形石的形态、纹层和核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核形石是由含粘液的藻类生长并捕获和粘结沉积物围绕核心而形成的颗粒。核形石的形态及纹层特征能反映它形成的条件。核形石不限定在动荡环境,如帽状、花瓣状核形石形成于浅水低能间歇性弱搅动的沉积环境。核形石的堆积环境与形成环境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东昆仑地区石炭系所含(竹蜒)类化石的旋壁构造——蜂巢层的出现和演替过程呈渐变而并非截然分开的这一重要事件,将该区原划分的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合并为上石炭统。将整个东昆仑地区石炭系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6.
1985年5月广西省区调队岩相组,在北流县测制剖面工作中,在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地层内,采获一批牙形石,这一发现为该地层划分找到了古生物依据。现将北流县城东3km螺圹村剖面介绍于下: 下石炭统(岩关阶-顶部不全) 灰、深灰色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其中产牙形石:Siphonodella Siosticha  相似文献   

7.
张雄华  罗新民 《湖南地质》1995,14(3):145-148
雪峰古陆边缘石岩统为一套滨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下部黄龙组为白云岩,灰岩和砾岩及少量硝岩互层,上部船山组为灰岩,白云质与砂岩及少量砂岩互层,船山组含Triticies带和Psendoschwagenina带。整个上石炭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交替出现,属海水浅的滨海陆脊滩相至局限台地相。  相似文献   

8.
湘中地区中上石炭统划分及其(虫筳)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上石炭统在湖南省中部比较发育,(蜓)类化石相当丰富,但岩性单调,为一套灰岩和白云岩,以前统称“壶天(群)灰岩”。该名来自田奇■等(1932)的著作,标准地点在湘乡县壶天镇。1964年,“湖南区域地层表”(湖南区调队)首次引用黄龙组和船山组,分别代表中、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核形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中首次发现核形石灰岩,见于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层系中。核形石有三种类型:环状、石笋状和姜状核形石。多数核形石由核心和多环纹层组成,少数具不明显核心或呈单层环状。该套核形石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前缘分流河口砂坝侧翼的水下分流间湾环境。地形坡度和三角洲前缘的生长,致使核形石普遍发生准同生变形。由于核形石出现于青山口组二、三段,处于温湿向干热气候转变时期,因此核形石可能作为重要的古气候变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经常大于鲕粒的包覆颗粒类型,核形石以其不平滑的圈层被解释为微生物成因,区别于成因存在较大争议的鲕粒,而且常与鲕粒和其他类型的碳酸盐颗粒相互共生;作为一种在围绕着生物碎屑和非生物碎屑核心的序列式纹层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球形或假球型生物沉积构造,核形石还常常单独产出和分布,所以又被解释为微生物碳酸盐岩,或者被归为球状叠层石。在辽东半岛寒武系第二统碱厂组和馒头组之中,厘米级别大小的核形石密集发育在三级层序的顶部,成为一种时间特化的相。另外,以下重要特征将辽东半岛寒武系第二统的核形石特征化,包括:(1)与凝块和微凝块共生;(2)多为球状和椭球状;(3)由不均一的非纹层状致密泥晶和微亮晶构成;(4)核形石皮层以及核形石间凝块中发育特别的蓝细菌鞘钙化化石等。尽管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解释古代核形石复杂的形成机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也尽管形成这些核形石的复杂生物膜钙化作用细节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才能得到更好地了解,但是,辽东半岛第二统碱厂组和馒头组核形石中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尤其是核形石内较为丰富的钙化蓝细菌鞘化石,使其成为一个了解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核形石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1.
滇东南地区非碳酸盐相下石炭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义峰 《云南地质》1990,9(4):313-320
滇东南地区的下石炭统,以往只知有台地相碳酸盐沉积;本文报道的是以硅质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富含牙形石、放射虫、海绵骨针等,暂称之为坝达组(C_1b)。坝达组所含牙形石均为下石炭统重要化石分子,可与滇西北宁蒗地区对比,甚至可远与西欧、北美对比。坝达组应属台地相区较深水的台盆(沟)相带沉积,在沉积的中期至后期,逐渐向较浅水台地环境演变;而在整个沉积过程中,伴随地壳的张裂,曾有过多次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12.
在将乐等幅1:5万区调中,发现石炭系碎屑岩不整合于震旦系老变质岩之上,与上覆船山组(C_(3C))灰岩呈整合过渡关系。碎屑岩由三个沉积旋回组成,其中采获(竹蜓)类Pseudostaffella和Montiparus,Triticites。时代分别为中、晚石炭世。以上发现说明本区缺失天瓦(山东)—林地组层位,中—上石炭统为连续沉积,闽西南地区亦然,淮南运动在福建可能不存在。石炭纪海浸自闽西南向东北方向推进,碎屑岩具明显的穿时性。据此可以认为;层控的马坑式铁矿也有穿时性,并预测分布于将乐、南平一带的中—上石炭统碎屑岩与上覆船山组灰岩的接融面附近,应是寻找马坑式铁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准格尔旗东部太原组、山西组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 本文涉及地区位于内蒙准格尔旗东部黄河以西,即所谓“准旗煤田”。区内大部分为黄土覆盖,但在沟谷中地层出露尚佳。本区最老地层为下、中奥陶统。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上,向上依次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干峰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下白垩统志丹群及其以后的地层则不整合于前述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14.
四川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发育一套核形石灰岩。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详细观察,认为该套核形石灰岩垂向上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均由核形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组成。葛万藻(Girvanella)丝状体在核形石的核心和包壳中均有发育,对核形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核形石中的纹层类型、Girvanella丝状体形态以及渗滤砂与核形石纹层的关系,认为核形石是在浅滩和礁后潟湖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核形石及其围岩中赋存的粒内渗滤砂和粒间渗滤砂,形成于核形石沉积之后的大气水淋滤作用。通过对核形石形成环境的分析可知,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核形石灰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从下到上逐渐减弱,反映了当时相对海平面由低到高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四川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发育一套核形石灰岩。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详细观察,认为该套核形石灰岩垂向上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均由核形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组成。葛万藻(Girvanella)丝状体在核形石的核心和包壳中均有发育,对核形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核形石中的纹层类型、Girvanella丝状体形态以及渗滤砂与核形石纹层的关系,认为核形石是在浅滩和礁后潟湖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核形石及其围岩中赋存的粒内渗滤砂和粒间渗滤砂,形成于核形石沉积之后的大气水淋滤作用。通过对核形石形成环境的分析可知,龙门山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金宝石组顶部核形石灰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从下到上逐渐减弱,反映了当时相对海平面由低到高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序言(代研究简史) 有关福建栖霞组层位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1930年王绍文创立的“曹远石灰岩”及1935年侯德封等使用的“栖霞灰岩”其均指福建现今划为林地组与文笔山组之间的一套灰岩地层。当时不知其中尚包含有中、上石炭统的黄龙组和船山组层位。至1941年陈旭等在清流沙芜塘采获晚石炭世(竹蜓)类后方告分晓并予划出。到此福建“栖霞灰岩”才名符其实地  相似文献   

17.
福建宁化上石炭统类生物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4带3亚带:1)Pseudoendothyraninghuaensis带,2)Fusulina-Fusulinella带,其中包括Fusulinellahelenae-Pseudostaffellapaxadoxa亚带、Beedeinamayiensis亚带和Fusulinaquasicylindrica亚带,3)Protriticitesobsoletus带和4)Montiparusmontiparus-Quasifusulinafusiformis带。该区生物地层可与我国华南、华北和西北沉积区以及俄罗斯地台同期地层进行对比,其年代地层归属于上石炭统达拉阶至逍遥阶下部,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亚系)的莫斯科阶和卡西莫夫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9.
贵州石炭纪生物地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石炭系可划分成三个岩石地层区并将该系分成2个统7个阶。下石炭统由4个区域性阶和1个有孔虫组合、4个珊瑚化石带(及9个亚带)、11个腕足类组合带组成;上石炭统划分3个区域性阶和9个(竹蜓)类化石带(及2个亚带)、4个菊石带。根据有孔虫、牙形石研究,贵州石炭系底界至少接近于珊瑚Cystophrentis带顶部附近。  相似文献   

20.
在陕西镇安西口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的剖面上,区分出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团块颗粒灰岩和核形石颗粒灰岩6种主要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通过详细的微相特征分析,确定了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的水动力状况和相对水深变化趋势,识别出低能潮下型碳酸盐旋回A1、A2及高能浅滩型碳酸盐旋回B1、B2两类4种高频旋回。根据这些高频旋回在剖面上的有序叠置型式,将镇安西口地区的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划分出12个四级层序和5个Ⅱ型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反映了这一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降林期曾发牛过12次四级相对海平面波动和5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