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影  王少峰  钱晓辉 《安徽地质》2016,26(2):146-149
通过东山坞矿区的测量作业,简要介绍RTK在测量中的强大功能,重点介绍了GPS-RTK在地质勘探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工程点测设以及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情况。结合常规测量仪器及技术方法,既弥补了RTK在矿山测量的不足,又体现了GPS-RTK的作业优势,同时反映出常规测量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先进的GPSRTK技术在福泉市大湾磷矿勘探线剖面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GPSRTK技术在矿区勘探线剖面测量的优越性,并对其测量的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矿区初步勘查阶段,由于缺乏大比例尺地形图来设计勘探线时,会经常利用罗盘和GPS进行勘探线剖面实测,但这种测量往往造成与设计有所偏离,针对勘探线剖面测量数据偏离,拟建立一种平面几何方法进行校正.通过分段偏离角(α),利用三角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对矿区勘探线剖面简易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实践证明,该偏离校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勘探剖面是矿山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基础性成果图件,在矿山三维建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勘探剖面从二维坐标系向三维坐标系的转换及其误差分析、校正是矿山三维建模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人工或交互式勘探剖面坐标系转换过程存在费时费力、易出错等问题,在基于基准点的勘探剖面坐标系转换原理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基于地质体断面面积标准差的转换误差评价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转换域的勘探剖面坐标系转换的新方法,详细叙述了算法的计算步骤,并分析了算法的复杂度;最后,以湖南省某金属矿山为例,对比分析了勘探剖面坐标系转换的质量,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郭鑫  赵际新 《吉林地质》2013,(4):164-166
主要介绍了技术及其快速静态定位、准动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三种定位模式。重点对GPS RTK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测量中的勘探网及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图根控制点加密、勘探工程放样、地质特征点采集、物化探测网和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Sting R1 Ip Swift高密度电法长剖面测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Sting r1 Ip Swift高密度电法在前花园金矿区和阿陵河金矿区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勘探线长度大于高密度电法实际探测剖面长度时,可先采用滑动测量或滚动测量两种方法采集数据,再将数据处理融合后进行反演,反演结果为长剖面二维断面图.将其与单条短剖面测量反演结果对比,两种结果反映出的异常在形态上相似、位置上对应,长剖面测量反演图像能够突出强度较高的异常,该方法实现了对整条勘探线上各异常进行强度对比和异常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7.
南方CASS和MAPGIS精确编制剖面图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出南方CASS和MAPGIS软件如何直接利用勘探线测量坐标成果数据,精确编制数字化剖面图,重点介绍勘探线、探矿工程点、坐标网格线投影平面图,以及剖面地形起伏线、剖面高程标注、剖面图上地层界线、矿层及探矿工程的精确编制方法。对图切剖面也提出了编制思路和图切坐标数据的获取方法。编制方法成图精度高、快捷,在实际工作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要通过宁国竹溪岭矿区地质矿产勘查测量生产实践,一是介绍了GPS静态定位布设矿区平面控制网的内容,二是介绍了RTK技术在工程点布设、勘探线剖面测量和地质工程点测量等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对长昆线凤凰山隧道进行勘探测量及研究,使用反演后的电阻率对数成图,并根据电阻率等值线形态和氡浓度曲线划分构造和围岩等级,推测破碎情况。该组合方法在地表植被发育地区的隧道勘探中,应用效果良好,探测快速。  相似文献   

10.
煤矿顶板砂岩水害严重影响着煤矿安全生产,河道砂体的有效识别对煤矿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震数据识别河道是有效途径之一,但河道砂不是煤矿勘探的目的层,研究程度低,并且在地震数据成像中河道是一种线状、孤立的地质异常体,常被忽略,因此,在煤炭地震勘探中该项技术不够成熟。以淮北地区某矿的高密度地震数据在含煤地层上覆新近系中发现的河道为基础,在抽取8条线变换为常规观测系统后,以不同偏移距和方位角等观测系统参数为对象,对常规观测系统和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剖面和平面图中的河道成像质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0.8倍河道埋深的最大偏移距和全方位方位角情况下对河道成像较为有利,高密度较常规观测系统对河道成像较好,特别是振幅类属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