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试图揭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世纪尺度年降水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3~18世纪中的200年主控周期最为明显,并在15~17世纪达到最强,而近200年则以准12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且在19世纪两种主要周期变化趋势相反,在近百年又趋向一致。年降水量序列的均值突变一般以30~100年尺度最为明显,世纪尺度的均值突变时段分别为公元1100~1111年、1403~1449年及1615~166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减少,以及公元1321~1348年、1497~1557年、1728~1743年及1885~189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增加。20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方差突变主要表现为序列的低频变化幅度,从公元1220年前后至1580年前后持续增大,且以15世纪的方差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1):1010-1032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deriving climat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phytoindication in semiarid-semihumid regions where no climatological data are available. The macroclimate of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can be clearly defin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humid oceanic and temperate clima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is region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ry continental climate of the Great Basin east of the Sierra Nevada.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explained from a climatic-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Although microclimatic conditions point to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plant growth—extreme amounts of radiation lead to increasing thermal stress with altitude—the gradients of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warm season explain high vegetation densities.

Phytogeographical aspects show a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the Sierra Nevada and the White Mountains and between the White Mountains and Wheeler Peak. Lowest vegetation density is found in the Owens Valley and not, as might be expec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Great Basin. Thus, although the White Mountains are situated adjacent to the Sierra, their vegetation shows weak relations to the Sierran and Californian floristic province. In fact, Great Basin plants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An overall floristic comparison establishes a continuous change from the White Mountains to Wheeler Peak and an abrupt transi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of the Sierra Nevada and the White Mountains.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湖相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之一曾于1993年报道过在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层石,并根据测年数据和其中所含的藻类化石,认为它是末次间冰期的温暖期中藻类生命活动的产物。近年来,作者对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发现的湖相叠层石主要生活在古泥河湾湖水深0.4~46cm左右的湖滨浅水地带;在末次间冰期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和盐度较大的湖泊水体,为藻类的繁衍和叠层石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通过湖相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分析,不仅有助于重建古泥河湾湖的环境,而且也有助于加深对本区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农架三宝洞两支石笋24个230Th年龄以及637个δ13C测试数据,建立了倒数第二次冰期191±1.8~133±0.6kaB.P.时段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3C的时间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δ13C值振幅达4.5%,整体变化趋势与全球冰量曲线类似.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石笋δ13C记录揭示出一系列较大振荡幅度的千年...  相似文献   

5.
云南程海富营养化过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500年来程海生物成因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其有机质δ13C同位素记录了程海湖泊环境由贫营养到中富营养的演化过程.碳酸盐δ18O记录显示,大约1690年程海成为封闭湖泊后,当时湖泊贫营养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造成了湖泊水体交换周期加长,碳酸盐δ13C、有机质δ13C及其色素含量、碳酸盐含量变化指示湖泊生产力开始增高.1911~1942年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有机质δ13C突然显著偏负,表明湖泊生物种群结构发生转变,湖泊初级生产力迅速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向中营养转化.湖泊沉积物色素含量及碳酸盐含量变化也记录了这一湖泊环境的转换过程.约1986年以来,随着藻类养殖业及其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程海水环境渐渐转变成目前的中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古土壤发育与晚更新世末海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6  
文章运用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古土壤与下伏漫滩沉积在粒度组成和化学风化程度等方面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同剖面母质粒度组成受局部地形起伏控制,具有泛滥平原沉积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及古生物研究分析表明,古土壤成土母质应为洪泛平原沉积物。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显示,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各剖面粒度向上变细可能反映母质沉积时泛滥平原淹没能力降低、河流水位不断下降。古土壤底部化学风化程度最低,反映早期以母质堆积为主间或有成土作用;向上化学风化程度增强,指示暴露成土作用加强,而沉积作用减弱;顶部风化程度又逐渐减弱,可能是降雨量持续减少以及气候的变干变冷造成的。古土壤母质堆积过程中河流水位下降及化学风化程度的变化,是晚更新世末海平面降低过程中古河谷下切、气候变干变冷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里雅冰芯高分辨率地连续记录了近2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以δ18O和冰川积累量为指标的气候变化记录的重建表明,温度的波动频率大于降水波动频率,但每次干湿变化中的幅度却又大于温度变化幅度。同时,可以明显看出降水变化滞后温度变化的特征。以Na,Mg2+,Cl-,SO2-4等阴、阳离子为指标的大气成分和环境变化记录的重建,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成分和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内陆封闭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空气相对湿度和地面气温这三个参数相关。我国季风带的青海湖与色林错的δ18O曲线非常相似,说明古气候变化受相同因素驱动。在10500~9500aB.P.的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过渡期,这两个湖泊的δ18O值大幅度下降,这是夏季风雨水的低δ18O值的缘故。属于西风带的玛纳斯湖和季风带的青海湖的δ18O曲线基本上是对称的。大约9500~4000aB.P,图形由对称转变为相似,据此推论当时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可能达到新疆北部。  相似文献   

9.
石笋氧同位素指示东亚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湖北清江和尚洞的两支具有精确年代的年层石笋,建立了20世纪逐年的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讨论东亚季风石笋氧同位素的气候指示意义。与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发现近100年来和尚洞石笋 δ18O 与当地年总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指示东亚季风环流特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WPSH)以及相对应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相关性好。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当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处于正(负)相位时,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石笋的 δ18O 相对偏正(负)。因而,石笋 δ18O 反映了东亚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4根石笋42件系统的TIMS230Th测年及6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1~15万年,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150~220a,早期达440~530a。研究表明,石笋δ18O曲线,相当于海洋记录的终止点Ⅰ及终止点Ⅱ具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其年龄分别为11.3kaB.P.及129.3kaB.P.,应为晚更新世顶、底界线的准确年代。晚更新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2~MIS5e相对应的气候地层单元,其界限年代也分别得到了明确的界定。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事件、Heinrich气候突变事件,几个石笋记录取得了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为12.76~11.52kaB.P.;Heinrich事件的H1~H6分别为17~15kaB.P.,24.6kaB.P.,30.5kaB.P.,39.3kaB.P.,47.8~46.8kaB.P.以及60.4kaB.P.。对其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可比性,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呈遥相关响应,对研究东亚季风气候驱动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和对晚更新世的地层学研究,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