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2003年盛夏(8月份)和晚秋(11月份)登陆海南岛的两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台风暴雨产生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盛夏和晚秋登陆海南岛台风路径和暴雨的一般特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赣州17个县(市)1965~1996年共32 a 7~9月的台风降水资料,对影响赣南的台风路径、登陆区域、台风降水和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影响赣南的路径主要有3条;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生成的台风其降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赣南台风暴雨的500hPa环流形势特征有3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60-2013年在越南登陆或登陆前停编后海南岛出现暴雨的秋冬季台风历史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台风中有47%是南海台风,台风登陆越南或在登陆前停编时的纬度介于11.3°N-20.6°N之间,其中15.0°N-15.9°N最多(23.5%),而19.0°N-19.9°N没有满足条件的台风;秋冬季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为9月下旬-10月下旬,其中10月中旬暴雨日最多(23.8%);秋冬季暴雨落区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中部和北部内陆地区,琼中县最多(12.7%),西部沿海地区明显偏少;秋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热带低值系统(台风或低压环流)、东路或西路冷空气;低空急流和暴雨落区密切相关,暴雨区一般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和切变线南侧;海南岛东北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东中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至海南岛北部;西南部暴雨东南东风低空急流位于海南岛北部,同时南海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西北部暴雨两广南部有东北东风低空急流;全岛性暴雨两广南部至南海中部为广阔的偏东风低空急流区。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小娟  丁治英 《广西气象》2007,28(2):31-35,53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5.
晚秋(10~11月)是台风活动的淡季,但因其强度强,一旦在粤西沿海登陆或擦过,对茂名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统计了1951~1998年晚秋台风的活动情况:一般影响的有18个,平均每年约0.43个,最多年份2个;其中10月份13个,11月份5个;最早出现于10月1日,最迟出现于11月8日;严重影响的有6个(登陆时中心风力≥11级,表1)。  相似文献   

6.
一次登陆台风形势下的湖北暴雨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85-906-08课题的02与03专题收集的地面,高空加密观测资料,结合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9406号台风登陆形势下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在大尺度环流场分析部分,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包含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含量与输送的结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该暴雨过程中暴雨试验区的降水和地面中尺度特征。在上述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可能机制;台风外围偏东风低空急流带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7.
针对登陆华南台风降水及模式预报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前关于登陆台风降水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台风登陆后期持续性暴雨发生机理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及模式预报技术改进的应对措施,为促进登陆华南台风暴雨预报工作和效果的不断改进提供参考。分析指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低层气团边界(如冷池边界)、干冷空气侵入、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地形等是造成登陆华南台风降水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台风登陆后期华南发生的持续性暴雨往往与季风活动增强相关,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发展提供有利条件,MCSs通过潜热加热反馈于大尺度环流,可使台风涡旋环流和西南季风得以维持并致使MCSs反复发生发展、暴雨持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考察评估目前模式的预报性能并提出有效改进方案,是进一步提高模式预报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锦华  唐家翔  戴雨菡  虞本颖 《气象》2012,38(6):695-700
利用2005 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资料,比较了各类型台风路径、台风登陆位置及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登陆台风不同阶段以及华东登陆和华南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CMA在2005 2009年的路径预报水平与1999 2003年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南海台风预报误差大于西北太平洋。异常路径台风主要出现于南海,三个预报时效(24、48和72 h)异常路径的预报误差平均都小于正常路径。将登陆台风分为远海、登陆期间和登陆后三个阶段,显示登陆期间台风预报误差最大,同一阶段华南登陆台风的预报误差大于华东登陆台风。台风登陆位置在24、48和72 h预报时效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71.1、122.6和210.6 km,48和72 h台风实际登陆时间有70%早于预报时间,平均分别提早8和12 h。比较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24 h路径预报误差,得到南海三种典型登陆台风路径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其与路径预报误差的关系不一样,即误差成因不同。南海倒抛物线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大,其预报误差最小;西一西北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小,其预报误差最大,可能与大尺度环流预报准确性差有关。登陆华东的预报误差小于登陆华南台风的预报误差,这与台风登陆华南时其大尺度引导气流和台风移动的偏差大于登陆华东的台风有关。  相似文献   

9.
影响河南的登陆台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1949~1998年从闽、浙登陆台风的气候特征及河南台风暴雨概况,并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以期为这类台风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1949-2000年台风、降水、历史天气图等资料,对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台风暴雨进行统计研究,得到了其时空分布、登陆地点、移动路线、季节特征以及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52年中,由台风引起的暴雨共51次,平均约每年1次,且主要出现在夏季(尤以7,8月最多);影响华北的台风登陆地点以及移出或消失地点具有明显的特征,福建、浙江沿海登陆次数最多,江苏北部到山东南部没有台风登陆,而这一地区为台风移出最多区域;登陆台风强度较强时,出现较大降水的概率大,而台风强度较弱时造成较大降水的概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影响河南的登陆台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计了1949-1998年从闽、浙登陆台风的气候特及河南省台风暴雨概况,并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以期为灾类台风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引发青岛暴雨的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FNL(NCEP/NCAR)全球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选取2001—2008年引发青岛暴雨的6个登陆台风个例,从源地、路径、结构、强度及其环境场作用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并与未引发青岛暴雨的登陆台风特征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我国福建或浙江后继续北上至30°N以北时,会引发青岛暴雨;台风东移入海,再次登陆山东半岛且登陆点离青岛越近,引发的暴雨越强、范围越广;台风影响青岛时,已处于生命史中的衰亡阶段,但高层暖心结构仍较明显,强度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台风登陆后沿着南北向块状副高边缘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且高空有冷槽与台风低压结合,会引发青岛全区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4.
浙江影响热带气旋的几个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浩恩  陈海燕  赵璐 《浙江气象》2009,30(2):4-8,21
利用1949-2007年热带气旋资料(由于多年沿用习惯,本文将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风暴统称台风)对影响浙江热带气旋进行了定义,从而对影响浙江台风的频数、台风暴雨、台风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浙江各地受台风影响的频数自东向西递减,年均受台风影响次数最多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登陆台风个数有增加趋势;影响台风集中在7—9月份;各月台风降水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东南部沿海地区降水影响明显;东部沿海是台风大风频发区。  相似文献   

15.
“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暴雨(A1)、大暴雨(A2)及特大暴雨(A3)区中潜热(大尺度潜热加热和对流潜热加热)、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因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的计算及对比分析,定量探讨了"海棠"台风(2005)雨强差异成因。结果表明,潜热加热在整个台风登陆过程中,基本都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且在台风登陆后约1/3时段内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有明显贡献。对于Q*矢量强迫作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2与A1之间雨强差异形成,在台风登陆后,则对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贡献明显。地形因子作用在台风登陆前,仅有助于A3与A1、A2之间雨强形成差异,但在台风登陆后,则有利于A1、A2及A3之间雨强差异形成。  相似文献   

16.
登陆台风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正泉  陈联寿  李英 《气象学报》2009,67(5):840-850
强度相似的登陆台风造成的强降水可能差异很大.为研究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影响,利用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登陆后48小时内降水特征迥异而强度、路径相似的两组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对台风降水至关重要,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台风往往在登陆后仍与深厚西南急流相连并持续很长时间.高空强辐散场是登陆台风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一个基本动力特征.造成强降水的登陆台风其环境场的上升气流不仅强,其气旋性环流的伸展高度高且能长时间维持.登陆台风造成降水的范围和强度与登陆前台风下游大陆环境大气的稳定度有关.下游高温高湿的大气有利于能量尤其是潜热能的大量补充,对强降水增强和维持都十分有利.因此,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有明显影响.其中,与台风相连的西南急流强度和深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子,高低空辐散辐合强度、台风及环境风场结构以及台风下游大陆上空大气湿热状态等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近31年登陆北上台风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金荣花  高拴柱  顾华  刘震坤 《气象》2006,32(7):33-39
为探讨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的登陆北上台风的成因,利用1975—2005年台风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登陆北上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对台风登陆北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西风带系统和南亚高压活动有利于台风登陆后北折和持续北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总结归纳台风登陆北上的预报着眼点,希望有助于提高此类台风的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背景下宁夏北部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的降水特点、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T213数值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对大气层结稳定度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利用银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尺度系统的活动进行了跟踪。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中,台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低空四股气流汇聚在宁夏北部产生暴雨天气。由于台风登陆后强度不同,台风外围东风转向形成的偏南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差别,导致两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扣强度明显不同。两次过程中,形成触发条件的冷空气强度不同,对暴雨量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台风特大暴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na(7503)台风于1975年8月在河南林庄造成24 h 1062 mm的特大暴雨,成为中国大陆台风暴雨之最。1975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这场特大暴雨,冲垮水库河堤,洪水泛滥,酿成大灾。中国24 h 1000 mm或以上的台风特大暴雨,称之为极端暴雨(Extreme rain),除这次外,还出现过多次,但都发生在台湾。分析表明,台风特大暴雨并不完全依赖于台风强度或内核对流强度,还和环境不同尺度环流系统与台风的相互作用、下垫面对台风环流的作用及台风上层云微物理过程有关。因此,登陆台风残涡复苏所下暴雨往往会超过强台风的暴雨;台风外围尤其是台风倒槽辐合区所下的暴雨也可能会超过台风中心暴雨。造成极端暴雨的台风有一些显著特点:极端暴雨产生在登陆或近海台风维持和停滞时段;低空急流、季风涌、双台风作用及内陆大面积水体是登陆台风获得水汽和潜热能量的主要来源;中纬度槽与登陆台风或残涡相互作用,可向台风或残涡提供位能和不稳定能量,使其产生更大降水;山脉地形对极端暴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台风高层云团中的微物理过程,对极端暴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登陆台风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热带气旋研究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台风登陆从传统的台风路径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国际台风研究的重点,例如WMO的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美国的天气研究计划(USWRP)和澳大利亚的某些研究项目都把台风登陆作为重点课题投入研究。陈联寿在全国第11届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上,提出了台风登陆的PDP计划,指出台风登陆阶段是研究台风、海洋、地形(岛屿、海岸、浅海区大陆架)3者相互作用的唯一手段。也是考察预报警报、社会响应和风暴灾害3者相互影响的良机。登陆台风引起的暴雨、台风大风、风暴潮等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把登陆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对登陆台风研究也有不少成果,笔者从登陆台风的气候特征、陆地路径、强度变化以及登陆台风暴雨等方面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