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杨  杨宏青 《湖北气象》2008,27(4):351-354
利用湖北省32个气象酸雨监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对2007年湖北省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污染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湖北省年均降水pH值为4.47,年酸雨发生频率为71.5%,各酸雨监测站年均降水K值(电导率)在19.3-106.1μs/cm之间,降水强度、逆温及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对酸雨强度及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影响。此外,根据湖北省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对西宁站1992年1月-2001年5月的酸雨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西宁也存在酸雨,得出了酸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规律,提出了酸雨防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阳地区酸雨情况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酸雨观测资料,对贵阳地区的酸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贵阳地区1年中酸雨的轻重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柳州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柳州市气象局观测站2003~2006年的酸雨监测数据,分析了柳州近几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因子及其他因素进行了粗略探讨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好安地水库引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金华市环保监测站在该水库水文站设了一个酸雨监测点,于3月13日~4月12日的监测中获得了24个监测数据,结果大出意料:酸雨频率高达87.5%,最低 PH 值为4.00。其间3月20~24日水库周围三个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周围大气环境未受任何污染,SO_2、NO_x、TSP 三指标的任何一次瞬时监测结果及日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制定的一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本文就此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凯里地区酸雨情况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07—2007-06酸雨观测资料,对凯里地区酸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凯里地区的酸雨的轻重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西峰国家基准气候站11a酸雨监测与庆阳市北部主要污染源资料样本,按照中国气象局确定的酸雨标准统计分析发现:不计风场平流影响条件下,1992~2000年庆阳市酸雨度在波动中减弱,2001~2002年有所增强,年酸雨频率为逐年减弱趋势,月酸雨度3月和11月最强,PH值≤4.80,8~11月酸雨频率最大达24%~35%;在雨前和雨中考虑风场平流因子作用,北部污染源对庆阳市年酸雨度强度平流影响不明显,对酸雨年频率有增大影响,对月酸雨度影响10月最显著,PH值减小0.3,在月酸雨频率增大影响上主要是盛夏6~8月。初步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城市存在酸雨的基本事实,对于防治酸雨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酸雨水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研究酸雨时空分布、治理和防治十分重要。湖北金沙大气本底站现用质量控制的极值法和比较法,无法保证酸雨观测数据的准确度。结合金沙大气本底站多年的考核工作情况,从酸雨样品考核的目的和评分标准、测量误差的分类、酸雨测量误差的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酸雨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利于台站提高酸雨观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龙 《陕西气象》2013,(3):25-27
利用汉中基准气候站2006—2009年酸雨pH值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汉台区酸雨时间分布和强度特征以及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台区秋季、冬季和初春酸雨频率较大,春末和夏季酸雨频率较小;2006—2009年酸雨频率分别为16%、16%、20%、22%,有逐步增大的趋势;汉台区出现的酸雨酸性强度总体较弱;汉台区酸雨主要集中在日降水量为0~20mm时,暴雨以上级别降水时几乎未出现酸雨;酸雨对应的东北风(NE)、偏东风(ENE)、南风(S)和偏南风(SSE)最多,占总次数的60%。应对酸雨危害的对策建议主要有:通过加强对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从源头防治酸雨;倡导环保和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10.
依据汉中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汉台区酸雨的特征及成因,得出闪电雷暴、本地燃烧秸杆和化石燃煤燃烧产生的NOx和SOx是形成汉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为汉台区酸雨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酸雨是大气化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它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而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简要地介绍酸雨的研究历史,形成酸雨的主要化学过程,国内外研究的一些情况及其危害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酸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是大气化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它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而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简要地介绍酸雨的研究历史,形成酸雨的主要化学过程,国内外研究的一些情况及其危害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酸雨观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酸雨是因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造成污染物的巨增,酸雨已经成为三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酸雨观测则为研究酸雨的时空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国家决策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在酸雨观测中减少各种误差并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需要在酸雨观测中把好两个关口:采样和测量.  相似文献   

14.
遵义市近年来酸雨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筱炯 《贵州气象》2001,25(4):35-36
分析遵义市1992-2000年的降水PH值资料,展示了遵义市酸雨的演变状况,并通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导致酸雨变化的原因并提出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桂西酸雨的季节分布及风向频率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992~2005年百色市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百色市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PH值小)较大,其分布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小,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将各季节酸雨分布状况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与地面和高空风向频率、大气环流特征、大气层结稳定度等关系密切。显然,桂西酸雨污染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在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探讨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德州市酸雨天气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州市2002—2010年354次酸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酸雨出现频率为43.5%,降水ph值呈减小趋势,酸雨频率呈增加趋势;春季酸雨最轻,秋冬季酸雨最严重;平均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明显的正相关,与酸雨出现频率呈明显的负相关;轻雾日数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酸雨频率呈明显的正相关;降水ph值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7,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3-2007年日照市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年日照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强度月变化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0%,降水pH最低值为4.37,属较强酸雨,最高值为7.12,年平均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逐渐增强;酸雨发生频率按季节呈冬、春、夏、秋季递减,月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月平均值未在酸雨标准以内,ESE风向、稳定性云系和轻雾天气现象容易产生酸雨;酸雨的出现与日照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外来源和自然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