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井区区域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环境,研究丹徒苏18井的水位动态特征,着重分析气压、固体潮、降雨荷载效应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因近年井区周边观测环境有所改变,进而探讨环境改变后降雨荷载对水位观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山西流动测震台网观测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叙述了其在地震应急观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山西流动测震台网在建设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周至深井概况和水位高速采样技术系统的仪器设备配置。通过对该井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震及强余震的50Hz采样率水震波数字化记录进行分析,与同一台站的测震和强震动记录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至深井动水位对全球中强地震具有良好的观测效果,相当于一台深井宽带地震仪。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地震监测工作的需要,继全国地震基本台网之后,在我国及各地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区域测震台网、流动测震台网、大震速报台网、763长周期台网等。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出现了数字地震台网。数字测震观测技术与系统的出现无疑在测震技术与测震观测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与进步,对各类测震台网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测震观测的台基地动噪声、监测能力、震级偏差和震相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减少测震台基地动噪声影响、提高测震监测能力、减少震级偏差、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加强观测系统的维护、提高测震速报与地震编目的水平及规范观测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技术对策,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和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嘉山地震台测震模拟与数字观测系统并行运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测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在区域地震台网速报和观测资料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对嘉山地震台的台基地动噪声水平进行了基本评估,提出了改善嘉山地震台地震检测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9年镜泊湖火山测震台网新增2个测震台后,共有5个测震观测子台对火山区进行地震监测。利用其观测数据,进行噪声功率谱和监测能力计算,绘制地震监测能力图,并与原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镜泊湖火山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可满足火山地震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8.
1985年11月至12月间,国家地震局在福建省南靖县汤坑村组织了一次钻孔水压致裂下水化、水位、地电、重力、测震等多种前兆手段反映的大型野外观测。本文介绍了井孔水位动态观测的地质条件、井孔特征、观测结果及其分析等。 汤坑试验场地质概况及井孔特征 汤坑试验场地处村西地热异常区内。该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该区的地质概况,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从测震数据处理系统、通信链路、观测仪器一致性相融合出发,对观测场地处理方式、数据处理服务器配置模板、应急流动测震台网中心服务器配置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山西测震台网和流动测震观测中数据流流向优化,数据共享、处理和误差的降低,便于为流动测震台网中心提供可靠的地震三要素。同时,也使其在接入省测震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后,较好地用于余震监测,为进一步研究震源特征、探索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积累可靠科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和国家测震观测资料评比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在保证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认为要提高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就要做好震相分析、震级测定、数据报送、单台报告四方面的工作,其中震相分析精度是保证观测资料质量的关键,而初至波震相的精度决定了震相分析的精度,所以对如何提高初至波震相精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龙羊峡水库区的地质、水条件,研究了1990年共和Ms7.0地震与龙羊峡水库蓄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的蓄水过程和水位变化与共和地震序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分布、前兆场变化、形变场变化和测震学指标的变化呈对应关系,与国内外典型水库震例相似,说明共和7.0级地震为龙羊峡水库诱发作用所致,属于诱发型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2.
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在鲁东-黄海地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分析为思路,利用地震构造分区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检验了基于活动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方法的可行性;将活动地块内部(地质构造复杂且地震活动频繁)构造单元与测震学参数相结合,研究中强震前震源区所在的构造单元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取具有中期预测意义的震兆标志,为中强震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郯庐断裂带(鲁东-黄海地块西边界带)及扬子地块(鲁东-黄海地块内部构造单元)D、C值异常过程明显,且各有特点,证明了基于活动地块内部构造单元的测震学参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测震台网记录获得加速度波形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从测震台网速度记录获得高质量加速度波形的方法,并以天津蓟县台安装的CTSI-EDAS24速度型甚宽带地震仪和EST-Q4128型强。震仪对同一地震记录的处理分析为例,对计算步骤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处理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拓宽了数字测震台网波形记录的服务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地震台站测震学科日报数据质量及台站工作效率,针对格尔木地震台地震数据资料实际处理工作,利用Microsoft Visual C#2010软件的开发环境,结合批处理技术,研制一套测震日报数据复核校正软件,简化日报、五日报、月报数据整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Some trend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developments in seismometry are analyzed. The brief characteristic of galvanometric registration is given. The methods and tools of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electron seismometer are reviewed.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construction of an ultra-long period laboratory seismometer for the teleseismic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instrumental task of seismometry is related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dynamic interval of registered amplitudes. The general peculiarities typical of all modern seismometers are enumerated.  相似文献   

16.
曹彦波  李永强  曹刻  杨军 《地震研究》2007,30(3):285-290
分析了GIS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研究的现状和传统的测震台网选址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数学模型 GIS空间分析"进行测震台网选址的方法,主要包括影响因子评价模型的构建、台网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及选址模型与GIS的集成等方面。以云南下关区域遥测台网的选址为例对选址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安徽中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多项测震学指标异常,重点对比分析了该区域1970年以来三个活动时期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认为本活跃期期间地震活动特征总体上与第四个活动期期间比较类似,但活动水平要低,时间上还将持续1年至1年半左右。  相似文献   

18.
对张北6.2级地震预测的回顾和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林瑛 《地震》1999,19(3):267-273
对张北6.2级地震在测震学前兆图像、预测回顾及总结的基础上,对部分反映较好的测震学预测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进一步确定和筛选出部分测震学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为各预测指标的三要素界定和预测效能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对各种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和客观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确定和筛选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这不仅是地震预测预报逐步向科学、客观、严谨和实用化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探索以震源物理为基础和孕震阶段为依据的多学科异常有机结合的综合概率预测的必要前题。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克孜尔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条件和诱发机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世龙 《内陆地震》2002,16(1):89-96
克孜尔水库自 1991年 8月下闸蓄水后 ,穿过水库大坝的 F2 活断层 (克孜尔活断层 )出现了水平和垂直形变的特大异常变化。分析后认为是前期水库施工开挖土石方、填筑土石方及水库蓄水引起地面负荷变化的综合效应所致 ,同时地震活动规律也产生了与形变同步的异常变化。综合测震、水文、地质分析认为 :1水库蓄水可以诱发地震 ,震级主要在 MS3.0级以下 ;2蓄水诱发 F1活断层 (却勒塔格活断层 )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诱发 F2 活断层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兆苾  张国民  何康  张来平 《地震》2006,26(2):29-37
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 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地震异常数目、 异常站点和项次百分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震级高异常出现的时间早, 异常范围大; 中期异常多于短期异常, 短期异常多于临震异常, 目前还缺少较多有效的观测到短临异常的方法。 测震中的频度、 空区、 b值、 缺震、 条带、 地震窗、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分布、 应变释放测项和前兆中的水化学、 水物理、 地形变、 地电测项是出现较多的异常测项。 不同的区域异常出现率高的测震和前兆测项不同, 显示出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